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曦

作品数:19 被引量:170H指数:9
供职机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矿业工程

主题

  • 7篇粉尘
  • 5篇选煤
  • 5篇选煤厂
  • 5篇数值模拟
  • 5篇煤厂
  • 5篇值模拟
  • 4篇转载点
  • 3篇多相流
  • 3篇喷雾
  • 2篇袋式
  • 2篇扬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气固
  • 2篇气固两相
  • 2篇气固两相流
  • 2篇两相流
  • 2篇露天
  • 2篇露天矿
  • 2篇机尾
  • 2篇暗道

机构

  • 19篇辽宁工程技术...
  • 9篇教育部
  • 3篇中煤平朔集团...
  • 1篇北京天地玛珂...

作者

  • 19篇陈曦
  • 18篇葛少成
  • 8篇荆德吉
  • 6篇张忠温
  • 4篇陈曦
  • 4篇葛斐
  • 4篇张兴华
  • 2篇陈曦
  • 2篇邓存宝
  • 2篇樊文涛
  • 1篇王雪峰
  • 1篇徐耀松
  • 1篇刘晓南
  • 1篇韩方伟
  • 1篇黄志辉
  • 1篇杨琳

传媒

  • 5篇中国安全科学...
  • 4篇辽宁工程技术...
  • 4篇环境工程学报
  • 3篇中国安全生产...
  • 1篇中国煤炭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量纲分析的转载点诱导气流影响因素分析与应用被引量:10
2018年
为解决转载点粉尘污染问题,采用量纲分析法将影响转载点诱导风量的因素进行分类推演,建立转载系统诱导风量计算模型,并搭建转载点诱导气流实验装置,系统分析物料在转载过程中给料量、落料高差、下料管倾角和皮带运行速度等因素对产生诱导气流的影响,拟合得出转载点诱导风量计算模型的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转载点物料的给料量和落料高差是影响诱导风量的主要因素;对量纲分析所得模型利用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所得各参数系数的标准误差优于0.032 1,实验结果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误差小于9.48%。该计算模型可用于估算转载点诱导风量大小,为现场的粉尘治理及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张兴华葛少成陈曦陈曦姜朋
关键词:转载点量纲分析影响因素
带式输送机尾粉尘逸散治理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解决选煤厂输煤系统机尾粉尘污染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滑移网格技术与离散相模型的粒子跟踪技术相结合的新算法,研究输煤皮带运行中机尾粉尘颗粒的逸散现象,并自主设计一种密封式机尾集尘罩。分析结果表明,粘附在输煤皮带表面的浮尘是机尾的发尘源,滚筒离心力和风流剪切力是尘源飞扬的动因,煤粒之间的摩擦与碰撞产生的高动能细粉尘颗粒在滚筒处扩散;密封式机尾集尘罩能够完全阻隔机尾粉尘向作业空间扩散,漂浮起来的细粉尘颗粒在碰到壁面后慢慢反向沉降,而粗粉尘颗粒在横向运行一段时间后也自由沉降。现场实践表明,储煤仓106暗道机尾采用密封式集尘罩后,全尘与呼吸性粉尘的降尘率分别达到93.09%和88.92%。
陈曦葛少成张忠温刘晓南
关键词:粉尘
露天矿爆破扬尘规律及水炮泥配比优化被引量:9
2017年
为简单有效解决露天矿台阶爆破产生的粉尘污染问题,解决目前大多数露天矿台阶爆破水炮泥使用效率不够理想的现状,研究爆破扬尘机理和水炮泥-固体炮泥最佳配比.以抚顺露天矿台阶爆破为工程背景,运用气固两相流及爆炸力学理论,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爆破扬尘污染的实时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冲击运动阶段及蘑菇云形成阶段,爆生气体急速膨胀,大量的粉尘在爆破冲击动能的作用下,冲入开放的大气空间,随后扩散阶段,粉尘在无风条件下运移速度很低.粒径60~100μm的粉尘沉降缓慢,粒径在40μm以下粉尘由于受风流扰动强烈,自然沉降困难.推导出水炮泥-固体炮泥配比公式,既满足爆破效果的要求,又达到良好的降尘效果.
葛少成黄志辉荆德吉陈曦韩方伟
新型高分子抑尘剂的性能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为了进一步改善抑尘剂抑尘性能,自主研发了新型高分子抑尘剂。以阜新发电厂末煤为实验原型,对8组小煤堆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抑尘性能实验。研究其表面固化效果、耐水冲蚀性、抗风蚀性、流动性等主要性能,得出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佳浓度配比。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抑尘剂具有良好的抑尘功能,其耐水冲蚀性和抗风蚀性随抑尘剂浓度增加而增强。在多雨地区,抑尘剂溶液最佳浓度是3%,浓度大于3%时抑尘剂耐水冲蚀性随浓度增加效果不明显;在干燥多风地区,当煤堆储存在30天以内时,抑尘剂溶液最佳浓度范围为1%~3%,储存30~50天时,最佳浓度范围为3%~4%,储存在50天以上时,最佳浓度为5%。抑尘剂溶液流动性随浓度增加而降低,高浓度抑尘剂喷洒时不易实现均匀喷洒,浓度超过3%的抑尘剂喷洒时需提前用低浓度溶液进行预湿润。
葛少成康卓伟荆德吉陈曦陈景序
关键词:抑尘剂流动性
空气辅助喷雾技术的Fluent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17年
为降低输煤系统中产生的小粒径粉尘质量浓度,采用空气辅助喷雾技术进行除尘.利用fluent软件建立数学模型,对空气辅助喷雾技术进行相关的数值仿真.利用多相流理论,对影响空气辅助喷雾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空气速度.研究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液体的速度越大,则雾滴速度越大、喷雾角越大;空气相对液体的速度越大,则雾滴粒径越小、雾滴破碎越剧烈、液滴分布更均匀;雾滴破碎粒径与空气速度的1.14次方成反比.将确定的最佳技术参数应用于现场,降尘率达90%以上.
葛少成祖珍妮荆德吉陈曦
关键词:粉尘多相流
诱导气流对转载点雾化特性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与试验被引量:17
2015年
为了分析煤矿转载点诱导气流对喷雾降尘过程中雾化粒度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离散相模型的粒子跟踪技术,模拟了不同诱导气流条件下雾滴粒径的分布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诱导气流的影响下,雾滴颗粒向导料槽出口漂移明显,粒径统计项D[3,2]和D[4,3]随诱导气流风速的增加而减小,减幅分别为17.17%和16.19%;同时,雾化压力的增大,提高了雾滴颗粒发生二次破碎的强度,导致雾化粒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根据结论,对转载点高压喷雾降尘系统进行了改进,现场喷雾压力由1.5 MPa提高到6.2 MPa,调整雾化场轴向横截面与诱导气流方向之间呈30°夹角,现场实践表明:相对于改进前,转载点全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别降低了88.60%和78.96%。
陈曦葛少成
关键词:转载点
选煤厂暗道多热源叠加作用对通风排尘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为探究选煤厂输煤暗道多热源叠加作用对粉尘颗粒瞬态扩散的影响,采用热-流-固三场耦合理论,利用Fluent软件对通风排尘供暖过程中空间温度分布情况和粉尘颗粒瞬态扩散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并在平朔安家岭选煤厂2125暗道进行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在内部热源辐射散热的影响下,暗道空间内靠近热源区域形成了明显的温度梯度;热泳力加剧了粉尘颗粒沉积效果,粉尘颗粒更易积聚在设备表面或地面,下部区域粉尘质量浓度高达394 mg/m3。现场试验表明:暗道空间各测点温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验证了热-流-固耦合方法分析封闭空间内多污染热源通风供暖排尘过程中热源散热、气流场流动和粉尘颗粒动力场的三场耦合关系是正确的;明确暗道空间粉尘颗粒逸散特征,对提高降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陈曦陈曦葛少成张兴华张忠温
关键词:温度场温度梯度
输煤皮带机尾粉尘污染及气动射雾除尘被引量:13
2015年
为对选煤厂输运皮带机尾粉尘污染进行控制,对皮带机尾粉尘颗粒运动及机尾处作业空间粉尘质量浓度扩散进行相关的数值仿真.利用气-尘-液多相流理论,对粉尘颗粒运动进行数值分析,得出皮带机尾处粉尘污染规律,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提出针对机尾粉尘逸散特性的气动射雾除尘方案,确定了除尘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粘附在机尾表面的浮尘是机尾的发尘源,滚筒离心力和风流剪切力是尘源飞扬的动因;对机尾皮带进行封闭是除尘的前提条件,在密封罩内设置气动射雾使得封闭罩内形成雾池,粉尘在过饱和湿空气状态下被迅速捕捉沉降.
葛少成樊文涛张忠温荆德吉陈曦
关键词:多相流粉尘机尾水流量
针对矿山细粉尘的新型微雾旋风除尘系统被引量:16
2014年
设计、研发一个高效、经济的新型微雾旋风除尘系统,以解决煤矿细颗粒粉尘难以捕集这一难题。采用离散相模型的粒子跟踪技术,对雾滴场与粉尘场进行耦合研究。并从粉尘质量浓度、分离效率和压降等指标对微雾旋风除尘系统和旋风分离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微雾旋风除尘系统的雾化场能够完全捕捉旋风分离器排气口逃逸的细颗粒粉尘,分离效率显著提高;同时,被捕捉沉降至灰斗的粉尘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使细颗粒粉尘平均粒径增大,避免被气流再次卷起带走,可有效抑制二次扬尘。
陈曦葛少成葛斐张忠温
关键词:旋风分离器压降
原煤暗道通风除尘特征参数的数值模拟及优化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掌握输煤过程中原煤暗道粉尘运移扩散规律,确定最优排尘风速,进行通风除尘系统优化改造研究。以中煤平朔木瓜界选煤厂133暗道为研究背景,根据气固两相流理论,利用离散相模型对原煤暗道空间粉尘浓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现场实际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暗道空间内皮带机尾及导料槽出口处粉尘浓度较大,并以给料机及机尾为中心径向逐步降低;最优排尘风速为2 m/s时,粉尘浓度下降幅度能达到97.2%,降尘效果显著,暗道空间内粉尘浓度保持在4 mg/m3以内。
陈曦葛少成张忠温葛斐荆德吉
关键词:气固两相流选煤厂暗道通风除尘数值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