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堃
- 作品数:115 被引量:44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化学致癌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反式-BPDE诱发细胞恶变后基因和蛋白表达差异分析
- 目的研究苯并(a)芘代谢产物反式-BPDE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恶性转化后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改变,探讨苯并(a)芘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含40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cDNA芯片检测反式-BPDE诱发人支气管上...
- 纪卫东陈家堃吕嘉春吴中亮冯苏妹易菲
- 关键词:恶性转化基因和蛋白表达
- 文献传递
- 硫酸镍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K-ras、P15基因的改变及基因组不稳定性分析
- 2006年
- 目的 检测硫酸镍对K—ras基因和P15基因的改变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探查硫酸镍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K—ras基因Exon1和P15基因Exon2存在状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硫酸镍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 K—ras基因Exon1和P15基因Exon2未发生改变。本实验所选用的7条随机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明显的条带,条带数在1~6条之间。7条引物中P1、P4、P7三条引物扩增的片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其余四条引物均有差异,对于同一随机引物他们都具有特异的带型。结论 P15基因第2外显子和K—ras琏因第一外显子可能不足硫酸镍作用的靶部位。在硫酸镍诱发细胞恶变转化过程中,基因组变得逐渐不稳定。
- 陈传德吴中亮陈家堃纪卫东
- 关键词: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15基因基因组不稳定性
- 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诱发细胞p53基因的变化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观察苯并(a)芘[B(a)P]代谢产物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anti 7,8, dihydrodiol 9,10 epoxidebenzo(a)pyrene ,BPDE]诱发的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bronchialepithelialcells ,HBE)及其裸鼠成瘤细胞中的p5 3基因突变情况,探讨BPDE诱导细胞癌变的机制。方法 多聚酶链聚合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 SSCP)、基因测序。结果 PCR SSCP分析结果提示,反式BPDE诱发的恶性转化细胞及其裸鼠成瘤细胞p5 3基因的Exon 7和Exon 8有突变。基因测序发现裸鼠成瘤细胞(B3 )的p5 3基因Exon 8的第2 82位密码子位置出现了一个G→T点突变,其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CGG)→亮氨酸(CTG)。结论 反式BPDE可诱导p5 3基因发生突变,提示p5 3基因突变可能是BPDE诱导细胞癌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 黄勇陈家堃吴中亮吕嘉春纪卫东蒋义国
- 关键词: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BPDE恶性转化细胞细胞癌变
-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肺癌变相关基因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3年
- 目的 使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肺鳞癌及化学致癌物诱导人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癌变相关基因。方法 应用含 4 0 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cDNA芯片分别检测 6例肺鳞癌和 6例正常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 ;并用上述芯片研究苯并 (a)芘代谢产物BPDE[anti Benzo(a) pyrenediol epoxide,BPDE]和结晶型硫化镍所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与正常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 (16HBE)在基因表达谱上的差异 ;将 3类标本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确定为肺癌变的相关基因。结果 在肺鳞癌 /正常肺组织之间、BPDE诱导的恶性转化细胞 /正常 16HBE细胞之间及硫化镍诱导的恶性转化细胞 /正常 16HBE细胞之间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 171条、14 3条和 15 1条。通过比较 ,发现 89条与肺癌变相关的共同基因 ,其中表达显著增加的基因 39条 ,它们是 :癌基因 6条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 4条 ;细胞增殖基因 6条 ;肿瘤转移基因 8条 ;神经内分泌基因 3条 ;耐药基因 1条 ;凋亡抑制基因 1条 ;氧化基因 1条 ;其他基因 9条。表达显著下降的基因 5 0条 ,它们是 :抑癌基因 7条 ;DNA修复基因 11条 ;抗氧化基因 1条 ;GST基因家族 3条 ;细胞骨架基因 3条 ;凋亡诱导基因 2条 ;信号传导基因 5条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 5条 ;细胞代谢基因 7条 ,细胞外基质基因 1条 ;?
- 吕嘉春陈家堃纪卫东蒋义国施侣元吴中亮何敏曾波航
- 关键词:基因芯片技术上皮细胞肺肿瘤
- 硫化镍与苯并芘转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基因差异表达谱的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用cDNA微阵列技术探讨经硫化镍 (NiS)与二羟环氧苯并芘 (dihydroxyepoxybenzopyrene ,BPDE)转化后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 16HBE)基因的差异表达 ;以了解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化合物在转化细胞及致癌分子机制方面的异同 ;为预防人类生存环境不同外来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取 16HBE分为NiS处理组 ,BPDE处理组和 16HBE(对照组 )三组同步培养 ,传代至第 3 5代 ;提取三种细胞的总RNA ,逆转录合成cDNA并以Cy3 dCTP和Cy5 dCTP荧光素分别标记制作探针。探针混合后与含 40 0 0个人类基因的芯片杂交。以ScanArray 40 0 0扫描仪扫描芯片 ,以GenPixPro 3 0软件分析荧光信号 ,对三组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 NiS转化的 16HBE细胞与BPDE转化的 16HBE细胞经分析比较 ,呈现差异表达的基因有 2 2个 ,其中 11个 ( 5 0 % )下调 ,另 11个 ( 5 0 % )上调。结论 NiS与BPDE对 16HBE细胞株的转化作用在抑癌基因 ,细胞周期蛋白相关基因 ,细胞凋亡和应激反应基因相关基因 ,DNA合成、修复和重组蛋白相关基因 ,DNA结合、转录和转录因子类基因 ,细胞受体相关基因 ,代谢相关基因 ,蛋白翻译和合成相关基因等多类基因上呈现差异表达。
- 宾晓农陈家堃吕嘉春纪卫东谭敏
- 关键词:二羟环氧苯并芘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基因芯片
- 硫化镍转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基因差异表达芯片的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近年研究发现硫化镍(NiS)可引起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bronchialepithelialcell,16HBE)发生恶性转化及转化细胞致癌性,其机制可能与NiS引起基因突变、多种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有关。为此,本研究利用NiS恶性转化的体外培养细胞模型,用cDNA微阵列技术研究经NiS转化后的16HBE细胞基因的差异表达,从基因组水平探讨NiS所致细胞恶变的相关基因差异改变。方法分别提取16HBE和经NiS单独处理发生转化的NiS16HBE细胞的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并以Cy3dCTP和Cy5dCTP荧光素分别标记制作探针。探针混合后与含4000个人类基因的芯片杂交。以ScanArray4000扫描仪扫描芯片,以GenPixPro3.0软件分析荧光信号,然后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NiS16HBE细胞样本与16HBE细胞样本比较,呈现差异表达的基因有151个(3.78%),其中81个(53.64%)上调,70个(46.36%)下调。结论NiS的转化作用与应激反应基因、免疫相关基因、DNA合成和修复基因、代谢相关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多类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
- 宾晓农吕嘉春谭敏纪卫东陈家堃
- 关键词: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基因芯片
- 结晶型硫化镍诱发细胞恶性转化相关蛋白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2的鉴定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识别结晶型硫化镍(NiS)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探讨镍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二维凝胶电泳与相应软件分析结晶型NiS诱发细胞恶性转化后蛋白质组变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结合数据库检索鉴定恶性转化相关蛋白。结果获得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在相对分子质量14400~94000、等电点3~10范围内分离出约700个不同蛋白质点,对差异表达明显的等电点约6,相对分子质量约25000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鉴定出等电点为5.66,相对分子质量为21890的蛋白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2(Peroxiredoxin2,PDX2),并发现该蛋白在恶性转化细胞中高表达。结论蛋白PDX2可能是参与结晶型NiS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的重要蛋白分子,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
- 纪卫东陈家堃吕嘉春吴中亮冯苏妹易菲
- 关键词:细胞转化支气管
- 必需脂肪酸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生长和甲胎蛋白分泌抑制的研究被引量:5
- 1998年
- 本实验用放射免疫法研究了必需脂肪酸亚麻酸和亚油酸对BEL-7042人肝癌细胞甲胎蛋白(AFP)的分泌的影响,并观察它们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42~50μg/ml亚麻酸能明显地抑制肝癌细胞AFP分泌(P<0.01),亚油酸则作用较弱,与对照相比无差异(P>0.05),我们对亚麻酸的抗癌作用的研究为癌症病人的保健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谢丽涛陈家堃
- 关键词:必需脂肪酸肝癌分泌甲胎蛋白
- 网络信息的发展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被引量:1
- 1999年
- 本文介绍了Internet网中与医学研究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网上文献检索、网上学习与学术交流、虚拟医院与实验室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提出了加强网络信息课堂教学、对导师进行网络知识培训、给研究生创造充分上网机会等具体解决的办法。
- 彭芳蒋义国陈家堃
-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网络医学信息
- 氧化/还原因子ref-1在肺癌组织中的细胞定位表达及与8-OH-dG的关系被引量:16
- 2004年
- 目的 氧化 /还原因子 1(ref 1) ,也称为AP核酸内切酶 (APE) ,是氧化还原和DNA碱基切除修复途径中的重要一员。本研究旨在探讨ref 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氧化损伤标志 8 羟基 脱氧鸟苷 (8 OH dG)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 0例肺癌组织、12 0例癌旁肺组织、4 0例肺良性病变和 4 0例正常肺组织中氧化 /还原因子ref 1基因的蛋白质表达 ;分析有关暴露因素对ref 1表达的影响 ,探讨ref 1基因与 8 OH dG的关系。结果 肺癌和正常肺组织皆有ref 1的表达 ,但ref 1在细胞内的定位有所不同 ,70 .0 % (10 5 / 15 0 )的肺癌组织ref 1从通常的胞核定位移位到胞浆 ,仅 7.5 % (3/ 4 0 )的正常肺组织有ref 1移位胞浆的现象 ,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1。未发现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和肿瘤家族史等因素与ref 1细胞定位之间有联系。ref 1移位胞浆与肺组织中 8 OH dG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Spearman相关系数为 0 .70 2 ,P <0 .0 1。结论 ref 1的细胞定位对其氧化 /还原和修复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可作为监测细胞DNA修复功能的指标。
- 吕嘉春何敏廖永德王孝养黎银燕曾波航陈家堃吴中亮施侣元
- 关键词:REF-1肺癌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