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玮伦

作品数:25 被引量:40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肝炎
  • 12篇病毒
  • 7篇乙型
  • 7篇慢性
  • 7篇干扰素
  • 7篇肝炎病毒
  • 6篇乙型肝炎
  • 6篇重型
  • 5篇疗效
  • 5篇丙型
  • 5篇丙型肝炎
  • 4篇毒性肝炎
  • 4篇人工肝
  • 4篇人工肝支持
  • 4篇人工肝支持系...
  • 4篇人工肝支持系...
  • 4篇重型肝炎
  • 4篇慢性乙型
  • 4篇慢性乙型肝炎
  • 4篇干扰素治疗

机构

  • 14篇中山医科大学...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潮州市中心医...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文昌市人民医...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作者

  • 25篇陆玮伦
  • 17篇姚集鲁
  • 8篇谢冬英
  • 7篇江元森
  • 6篇崇雨田
  • 6篇邓友
  • 6篇陈幼明
  • 5篇邓练贤
  • 5篇徐启桓
  • 4篇李学俊
  • 4篇曾彩虹
  • 4篇李建国
  • 3篇柯伟民
  • 3篇彭文伟
  • 3篇高志良
  • 3篇高志良
  • 3篇何有成
  • 3篇黄桂梅
  • 3篇李刚
  • 2篇周元平

传媒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广东医学
  • 2篇新医学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1
  • 4篇2000
  • 4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5
  • 4篇1994
  • 1篇1991
  • 1篇198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被引量:13
1999年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可导致严重慢性肝病,并且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近5年来,我们改进肝炎病毒核酸诊断技术,建立热变性HCVRNA直接扩增技术、RTPCR夹心斑点杂交技术、HBV前C区点突变检测技术,以及克隆HCV、HGV基因序列。此外,对广东甲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与输血传播HCV、HGV及TTV人群感染的情况、慢性HBV感染者病情反复发作的因素、HCV与肝癌关系、干扰素、Lamivudine的临床治疗观察、基因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作了一系列研究。这些技术的改进与研究成果,迅速应用到临床防治工作中,对当前病毒性肝炎诊治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姚集鲁高志良彭晓谋周元平李刚崇雨田邓子德何有成柯伟民陆玮伦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药物疗法基因治疗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组织病理学分析被引量:61
2000年
目的-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改变的角度分析拉米夫定的疗效。方法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拉米夫定100mg/d,连用1年。治疗前后在超声导向下行肝脏活检,切片HE染色和网纤染色,对炎症活动度(HAI)和纤维化程度作计分评价。HBsAg和HBcAg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结果13例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后血清HBVDNA全部转为阴性(<1.6pg/ml),组织学炎症活动度计分由5.23±2.99降为3.54±1.55(P<0.05);纤维化程度计分由2.61±1.15降为1.92±1.21(P>0.05)。免疫组化5例HBsAg由弥漫性胞浆型表达转变为散在包涵体样型表达,其中4例HBcAg由胞浆型表达为主转变为核型表达为主。结论拉米夫定持续用药可使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尤其是碎屑坏死改善(P<0.05);血清HBVDNA阴转,肝组织HBsAg。
周元平陆玮伦郑荣琴谢冬英姚春兰姚集鲁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组织病理学药物治疗
干扰素治疗后病毒性肝炎病人干扰素中和抗体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
1997年
使用4种α-干扰素的98例病毒性肝炎病人,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定期检测抗干扰素中和抗体,结果发现阳性率为34.7%,该抗体的产生与病人的性别、年龄、治疗前ALT水平、肝炎病毒感染类型、以及肝炎的临床类型均无显著相关;低剂量干扰素较易产生中和抗体;使用不同干扰素制剂产生中和抗体存在差异,其中以rIFNα2a最高,IFNαN1最低;但中和抗体的出现对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影响不大,由于病例数较少,干扰素治疗期间出现的肝炎再活动现象与抗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的关系,未能下结论。
徐启桓彭文伟陆玮伦
关键词:干扰素Α病毒性肝炎抗体检测
395例住院肝炎患者的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1998年
目的:了解住院肝炎患者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状况。方法:对395例住院肝炎患者中的34例HG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各类肝病人群中HGV总感染率为8.6%。34例HGV感染者中有32例与其它类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而且在各类肝病人群中有不同程度HGV混合感染。结论:HGV感染(含混合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数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黄桂梅李刚姚集鲁陆玮伦崇雨田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 探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确定合理剂量以用于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选择6个月内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6例,按1:1:1的比例采用分段随机方法分为90μg组、60μg组、安慰剂组,分别于0、2、6、10、14、18、22周肌内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每次90μg或60μg或安慰剂。所有患者均使用IFNα-1b50μg,每周3次,治疗24周。停药后观察24周。定期检测患者HBV DNA、HBeAg及肝功能。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法检测部分患者产生IFN-7的细胞数。结果 治疗24周时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患者HBV DNA分别为(6.03±1.79)、(5.52±1.82)和(6.29±1.70)log10拷贝/mL(P=0.458);停药后24周HBV DNA分别为(5.92±1.98)、(5.49±1.99)和(6.16±1.76)log10拷贝/mL(P=0.720);治疗24周时,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安慰剂组患者HBV DNA〈1×100拷贝/mL分别占30.4%、39.4%和20.8%,低剂量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停药后24周,HBV DNA〈1×100拷贝/mL比例以低剂量组最高,但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停药后24周,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17.4%、25.4%和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24周时及停药后24周,ALT复常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以低剂量组最高,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及停药后24周行ELISPOT试验显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ELISPOT阳性率比安慰剂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无一例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治疗对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合理剂量是60μg。
徐启桓张晓红谢冬英李建国崇雨田杨林陆玮伦高志良田德英陈菊梅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乙型乙型干扰素Α
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疗效观察被引量:6
1994年
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疗效观察何有成,陆玮伦,姚集鲁,高志良,柯伟民,俞洪林,陈文思本文作者应用α-干扰素(IFN)治疗20例急、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以同期收治而未用IFN治疗的病例作对照观察,考核了IFN对丙肝的临床疗效和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何有成陆玮伦姚集鲁高志良柯伟民俞洪林陈文思
关键词:干扰素丙型肝炎药物疗法疗效
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接受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疫苗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方法选择72例6个月内无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90μg组、60μg组、安慰剂组(0μg)。患者同时联合使用干扰素α1b5MIU每周3次共24周。所有患者均停药后观察24周。在不同的时间点检测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法检测产生IFN-γ的细胞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ELISPOT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高剂量、低剂量和安慰剂组ELISPOT试验阳性的患者分别有12例、12例和7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组(高剂量、低剂量)ELISPOT阳性率比安慰剂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6)。24例ELISPOT阳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组(高剂量、低剂量)患者中有6例产生HBVDNA转阴、7例发生HBeAg消失或转换,而7例ELISPOT阳性的安慰剂组患者均无HBVDNA转阴及HBeAg消失或转换。停药后24周,ELISPOT阳性者中,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组(高剂量、低剂量)共有4例产生HBVDNA转阴、9例发生HBeAg消失或转换,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组均无HBVDNA转阴、仅有1例发生HBeAg转换。结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提高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ELISPO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徐启桓张晓红谢冬英李建国崇雨田杨林陆玮伦高志良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乙型酵母菌细胞
基线HBeAg水平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阿德福韦酯治疗52周疗效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基线水平对阿德福韦酯治疗1年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98例HBeAg阳性、年龄18~60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研究。筛选时血浆HBV DNA定量≥1×106拷贝/ml,血清ALT水平1.5~10倍正常参考值上限,无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病。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d治疗,共52周。定期随访,统一由专人检测HBV血清标志及HBV DNA。HBV血清标志物用Abbott试剂检测。HBeAg半定量采用样本值与截止值之比(s/co)表示,HBV 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103拷贝/ml(3log10拷贝/ml)。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52周,HBV DNA水平较基线下降(3.63±1.26)log10拷贝/ml,HBV DNA检测不到率48.0%(47/98),ALT复常率为83.7%(82/98),HBeAg血清转换率为23.5%(23/98)。52周HBeAg血清转换组与无转换组患者的基线HBeAg水平分别为(251.9±117.3)s/co和(339.6±137.3)s/co(P=0.002),基线HBeAg水平≤350s/co者分别占78.3%(18/23)和36%(27/75,P<0.001),而两组基线HBV DNA水平和AL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基线HBeAg≤350s/co(n=45)组和>350s/co(n=53)组比较,治疗12周两组HBV DNA检测不到率分别为35.6%和13.2%(P=0.009),HBeAg阴转率为22.2%和0(P<0.001),ALT复常率为55.6%和17.0%(P<0.001);治疗52周HBV DNA检测不到率为64.4%和34.0%(P=0.003),HBeAg血清转换率为42.2%和7.5%(P<0.001),ALT复常率为84.4%和83.0%。结论基线HBeAg水平对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12周及52周疗效预测有一定的价值。基线HBeAg水平较低者能获得更好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和HBeAg血清转换率。
谢冬英林炳亮徐启桓陈幼明陆玮伦李建国高志良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阿德福韦酯
34例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被引量:7
1997年
庚型肝炎病毒(HGV)是最近证实的一种新型肝炎病毒。我们以血清中检测到HGV RNA作为诊断HGV感染的指标,以了解HGV感染的临床特征。本文对34例HGV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在各类肝病人群中HGV总感染率为8.6%。在34例感染者中,有32例与其它类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而且在各类急慢性肝病人群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HGV感染。HGV感染(含重叠感染)的临床表现各异,大多数症状较轻、恢复较快,但部分可导致肝病慢性化。HGV感染与肝硬变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黄桂梅李刚姚集鲁陆玮伦崇雨田
关键词:庚型肝炎病毒
重型病毒肝炎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特点和防治被引量:20
1999年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对策。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1995年9月~1997年8月同一病房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深部痰细菌培养结果及肺部感染与其他部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关系。结果两年内同一病房68例重型肝炎患者中40例(58.82%)发生院内肺部感染。25例行深部痰细菌培养者20例获阳性结果,其中13例为多种细菌感染。菌种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其中真菌、嗜麦芽假单胞菌、肠球菌、金葡菌较多见,耐药率高。不同时期发生肺部感染者痰菌的主要菌种有所不同。伴有肺部感染者亦常见其他部位感染,特别是原发性腹膜炎、胆道感染、肠道感染、败血症及合并真菌感染较多见,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高,治疗效果差,病死率(82.5%)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的重型肝炎(53.57%)。结论重型肝炎患者常见院内肺部感染,病原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肺部感染常与其他部位感染和并发症并存,病死率高。预防和治疗院内肺部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
谢冬英邓洪邓友陆玮伦肖杰生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肺部感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