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晨

作品数:9 被引量:113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利用率
  • 5篇控释
  • 4篇氮素
  • 4篇水稻
  • 4篇尿素
  • 3篇双季稻
  • 3篇温室气体
  • 3篇控释尿素
  • 3篇季稻
  • 2篇氮量
  • 2篇氮素利用
  • 2篇氮素利用率
  • 2篇施氮
  • 2篇施肥
  • 2篇水稻产量
  • 2篇气体排放
  • 2篇温室气体排放
  • 2篇硝化抑制
  • 2篇硝化抑制剂
  • 2篇肥料

机构

  • 9篇华中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长江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海南省气象科...

作者

  • 9篇郭晨
  • 5篇万运帆
  • 4篇李小坤
  • 4篇王斌
  • 3篇李玉娥
  • 3篇徐正伟
  • 3篇任涛
  • 3篇秦晓波
  • 3篇鲁剑巍
  • 2篇侯文峰
  • 2篇李健陵
  • 2篇蔡威威
  • 1篇高清竹
  • 1篇刘硕
  • 1篇陈汇林
  • 1篇邓中华
  • 1篇汪洋
  • 1篇汪洋
  • 1篇游松财
  • 1篇吴礼树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杂交水稻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节水灌溉、树脂包膜尿素和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双季稻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作用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研究薄浅湿晒节水灌溉技术的减排增产效果及其与新型氮肥和添加剂的协同作用,提出增产与减排双赢的水氮管理措施。【方法】以江汉平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水氮管理措施:1普通尿素+常规灌溉(U+CI),作为对照(CK);2普通尿素+薄浅湿晒节水灌溉(U+SI);3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薄浅湿晒节水灌溉(CRU+SI);4碧晶尿素(含0.5%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氢醌+薄浅湿晒节水灌溉(NU+HQ+SI)。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进行稻田温室气体连续监测,分析不同水氮管理措施的CH_4和N_2O排放量、基于CH_4和N_2O的综合温室效应。水稻收获后统计产量,计算各处理单位产量的排放量(GHGI)。【结果】薄浅湿晒节水灌溉有效抑制了特别是水稻生育后期的CH_4排放峰,导致早稻和晚稻U+SI处理的CH_4排放量极显著地小于U+CI处理(P<0.01),且晚稻的减排幅度更大。节水灌溉条件下,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碧晶尿素混施氢醌比普通尿素进一步减少CH_4排放量,CRU+SI和NU+HQ+SI处理的两季水稻CH_4排放总量分别是U+SI处理的60%和73%。薄浅湿晒节水灌溉促进了稻田N_2O的排放,早稻和晚稻U+SI处理的N_2O排放量分别比U+CI处理显著增加了34%和39%(P<0.05)。节水灌溉条件下,相比普通尿素,碧晶尿素混施氢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的N_2O排放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尤其以碧晶尿素混施氢醌处理的控制效果更好。综合早稻和晚稻2个季节,薄浅湿晒节水灌溉下CH_4和N_2O排放此消彼长,但CH_4减排量大于N_2O增排量。总体而言,薄浅湿晒节水灌溉具有减少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作用,减排效果视不同氮肥种类而不同,以树脂包膜控释尿素的减排效果最高为49%,其次为碧晶尿素混施氢醌,减排幅度达46%,普通尿素最低为28%。同时,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碧晶尿素混施氢醌更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降低排放强度。【结论】薄
李健陵李玉娥周守华苏荣瑞万运帆王斌蔡威威郭晨秦晓波高清竹刘硕
关键词:水稻节水灌溉控释肥温室气体
9个水稻品种对氮、磷和钾肥的响应及差异被引量:14
2015年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对9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品种水稻对肥料的响应差异,以期为水稻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CK)9个水稻品种产量变幅为5312-7473 kg/hm^2,平均为6444 kg/hm^2,变异系数为13.3%。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各品种产量,与CK相比,增产量分别为3240-5578 kg/hm^2,平均增产量4262 kg/hm^2;增产率分别为47.2%-91.3%,平均增产率66.1%。试验条件下,施氮可显著提高各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与不施氮处理(PK)相比增产39.6%-90.9%,氮素吸收量增加59.4%-157.8%;磷、钾肥对水稻的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水稻品种的氮肥利用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变幅为23.2%-53.8%。
侯文峰徐正伟李小坤鲁剑巍鲁君明汪洋汪洋
关键词:水稻施肥肥料利用率
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26
2014年
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增产率为28.5%~40.0%;不同施肥处理间却无显著差异。施肥处理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有效穗和每穗粒数的增加,增幅分别为5.5%~26.1%,25.2%~57.0%。养分吸收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氮素吸收量,且主要分配于稻谷,所占比例为71.3%~79.0%。与习惯施肥处理(T1)相比,优化施肥(T2)、控释尿素(T3)、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T4)处理在减少氮肥用量21.6%的条件下,稻谷产量没有降低,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及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都有所增加,分别提高3.2~6.9 kg/kg、11.7~15.4 kg/kg、7.0~30.6 kg/kg、0.04~0.08,且均表现为控释尿素处理(T3)处理最高。可见,采用合理的肥料及科学的施用方法均可显著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
郭晨徐正伟李小坤任涛吴礼树邹家龙李彬鲁剑巍
关键词:施肥控释尿素水稻肥料利用率
环境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对湖北早稻氮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改进后的开顶式气室(OTC),大田原位模拟温度升高2℃和CO_2浓度增加60μL·L^(-1)的未来气候情景,观测其对湖北地区早稻植株全氮、土壤氮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CK)、增温(增2℃,IT)、增CO_2(增60μL·L^(-1),IC)以及增温+CO_2(增2℃+增60μL·L^(-1),IT+IC)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对早稻各生育期植株全氮含量、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以及产量构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以及二者同增会增加早稻生育早期(特别是分蘖期)植株体内全氮含量,分蘖期以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籽粒全氮含量差异亦不显著;土壤NH_4^+-N含量与植株全氮变化规律类似,在早稻生育早期,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以及二者同增会增加土壤NH_4^+-N含量,分蘖期以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温度升高使拔节期、成熟期土壤NO_3--N含量降低,抽穗期土壤NO_3--N含量增加;CO_2浓度增加会提高拔节期、成熟期,降低抽穗期土壤NO_3--N含量;(3)CO_2浓度升高,早稻增产13.4%,与CK差异极显著(P<0.01),而单独增温或增温+增CO_2处理早稻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
蔡威威艾天成万运帆李健陵郭晨
关键词:CO2浓度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
模拟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未来气候主要表现为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变化趋势,升温2℃和CO2浓度达到450μL L–1(同比增加60μL L–1)情景是哥本哈根共识下的安全阈值。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进行双季稻大田原位模拟试验,以早稻两优287和晚稻湘丰优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大田(UC)、对照(CK)、增温2℃(CT)、增CO2 60μL L–1(CC)和同时增温2℃增CO2 60μL L–1(CTC)5个处理,研究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CT的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低于CK,CC和CTC比CK提高籽粒产量19.7%和2.0%,提高氮素积累量15.7%和5.1%;晚稻CT、CC和CTC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比CK分别提高9.2%、14.4%和18.8%,及7.3%、10.2%和15%。茎叶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早稻CC和CTC略低于CK,晚稻CC、CTC均高于CK。氮素吸收利用率早稻以CC最高(45.7%),晚稻以CTC最高(48.5%),分别比CK提高了35.5%和33.1%。氮素农学利用率与之一致,早稻和晚稻的CC和CTC均最高(23.1 kg kg–1和26.9 kg kg–1),比CK提高了56.3%和46.2%。氮素生理利用率早稻和晚稻均以CC最高,相比CK提高了12.7%和10.5%,但差异不显著。CK与UC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不大,这表明OTC覆盖对水稻生长造成的影响在可接受误差之内。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温度升高2℃对早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不利影响,对晚稻则相反;CO2浓度增加60μL L–1对早稻和晚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有利影响;同时增温和增CO2对早稻表现抵消作用,对晚稻表现协同作用。
王斌万运帆郭晨李玉娥游松财秦晓波陈汇林
关键词:CO2浓度双季稻吸氮量氮素利用率
机插株行距和施氮量对杂交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机插株行距和氮肥施用对杂交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机插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手插株行距处理相比,2个试验点(沙洋、荆州)机插株行距条件下各施氮处理水稻产量均有增加趋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每穗实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2个试验点水稻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显著增产。机插株行距下,沙洋(丰两优9号)、荆州(广两优476)2地水稻最佳氮肥用量分别为173.2和176.4 kg/hm2。与常规手插株行距处理相比,2个试验点机插株行距处理水稻氮素吸收量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适宜的氮肥用量条件下,机插株行距可以提高群体的有效穗数,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较常规手插株行距在减少氮肥投入的同时能获得更高的产量。
邓中华郭晨侯文峰徐维明邹家龙杨运清李小坤
关键词:杂交水稻机插株行距施氮量
缓/控释尿素对稻田周年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缓/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评估生产单位质量水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优化施肥(OPT)处理在减氮(N)21.4%条件下产量与习惯施肥(FFP)处理持平,同时减少了稻田周年CH_4和N_2O的排放,其中水稻季CH_4和N_2O分别减排12.6%和12.5%,休闲季N_2O减排33.3%.与OPT处理相比,控释尿素(CRU)处理在水稻季CH_4减排28.9%,休闲季CH_4零排放;硝化抑制剂(DMPP)处理在水稻季CH_4和N_2O分别减排41.6%和85.7%,休闲季CH_4和N_2O分别减排76.9%和6.5%.休闲季节N_2O排放占周年N_2O排放的76.8%~94.9%,是评价整个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的因素.OPT、CRU和DMPP处理生产1.0 kg稻谷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为0.50、0.41和0.33kg·kg^(-1),综合考虑周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产量,尿素和硝化抑制剂配合施用可以在保证水稻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郭晨徐正伟王斌任涛万运帆邹家龙鲁剑巍李小坤
关键词:控释尿素硝化抑制剂稻田
缓/控释尿素施用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只能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施氮是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然而传统氮肥养分释放速率较快,需要多次施用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速效氮肥施用后约40%-50%...
郭晨
关键词: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温室气体排放
文献传递
控释尿素、稳定性尿素和配施菌剂尿素提高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效应比较被引量:29
2015年
【目的】中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水稻种植中氮素利用率偏低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包膜、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菌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本文以新型尿素为研究对象,进行四季水稻的连续试验,从作物生长、产量构成和氮素利用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为其在水稻种植上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和2013年在湖北荆州(江汉平原代表站点),进行两年大田试验设置了五种氮肥处理:常规尿素(CK)、树脂包膜控释尿素(CRU)、碧晶尿素(NU)(含氯甲基吡啶)、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有效微生物菌剂(EM),跟踪观测不同尿素对双季稻生长性状(株高、茎蘖数、穗数、叶绿素)、产量要素(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秸秆产量、籽粒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的影响,分析新型氮肥的增产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结果】新型氮肥能促进水稻植株的增高、叶绿素含量的提升,增加茎蘖数、成穗数和穗粒数,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促进秸秆和籽粒产量的增长。CRU处理增产最为明显和稳定,早晚稻相比CK处理平均增产达18%(P<0.05),而DMPP、NU和EM处理早稻增产不明显,晚稻增产14%(P<0.05),晚稻增产效益优于早稻。新型氮肥能有效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以CRU最高,两年平均氮素利用率为53%,NU次之(为47%),CK最低(仅为35%);随着菌剂不断施入,EM处理氮素利用率逐季增高,在2013年晚稻为55%,与CK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新型氮肥处理的农学利用率不同程度高于CK,其中CRU处理最高,在2013年达到差异极显著(P<0.01)。新型氮肥处理的生理利用率2012年均低于CK,2013年仅DMPP处理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结论】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稳定尿素和配施微生物菌剂均能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氮素利用率,其效果�
王斌万运帆郭晨李玉娥秦晓波任涛赵婧
关键词:控释尿素硝化抑制剂EM菌双季稻氮素利用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