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斯敏
- 作品数:44 被引量:17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小RNA的表达变化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微小RNA(miRNA)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与炎性反应的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健康对照者17例,急性乙型肝炎发作期、病毒清除期和恢复期患者各2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各20例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0例.分离PBMC,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NA146、miRNA155、miRNA181、IFN-α、IFN-β、IFN诱导基因54(ISG54)、IFN调节因子5(IRF5)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miRNA155的表达水平在急性发作期(2.386±1.835)较高,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498±1.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7,P=0.045),随疾病进入发作期、病毒清除期(1.633±2.291)、恢复期(0.642±0.836),其表达逐渐降低(F=2.122,P=0.022).同时IFN-α、IFN-β随急性发作期(7.059±9.594、4.767±6.725)、病毒清除期(2.216±2.148、1.750±1.403)和恢复期(0.642±0.836、1.201±0.779)其表达也逐渐降低(F=1.880,P=0.038;F=1.835,P=0.048).相关性分析发现,miRNA155与IFN-α、IFN-β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483,P=0.004;r=0.660,P=0.0002).在急性HBV感染患者中,miRNA155的表达与ALT、Tbil均呈正相关(r=0.342,P=0.006;r=0.322,P=0.011),但与血清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miRNA181在HBV感染者PBMC中的表达,除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1.873±0.998)外,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307±0.935)(F=2.072,P=0.045),但HBV感染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NA146的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在HBV感染过程中,miRNAs参与了宿主的抗HBV免疫反应,并与细胞因子表达相关.
- 王琳谢青龚邦东安宝燕徐玉敏蔡伟王晖周惠娟郭斯敏俞红郭清
-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单核细胞
- 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22在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探讨CHB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循环miRNA的表达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1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CHB肝功能衰竭患者5例及健康体检者5名,进行血清Exiqon LNA miRNA芯片分析.另选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就诊的急性乙型肝炎10例、CHB 2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12例、CHB肝功能衰竭58例,健康体检者23名,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且对不同PTA程度、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CHB肝功能衰竭患者miRNA-122相对表达量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结果 芯片分析结果显示,CHB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有148个miRNA发生显著变化,其中3个上调,为miRNA-122、miRNA-595和miRNA-300,145个下调.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各组患者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HB肝功能衰竭组miRNA-122相对表达量最高,且30%<PTA≤40%患者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是20% <PTA≤30%患者的1.8倍,是PTA≤20%患者的2.3倍.MELD评分≤30时,血清miRNA-122表达水平随肝功能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且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521,P<0.01);而当MELD评分>30时,血清miRNA-122表达量升高反而不明显.动态观察发现CHB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miRNA-122表达量随病情好转而下降.结论 早期CHB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miRNA-122相对表达量明显上升,可作为监测疾病严重程度的血清标志物.
- 王伟静项晓刚赵钢德赖荣陶王芃莫瑞东郭斯敏周惠娟刘芸野王晖谢青
- 关键词:微小核糖核酸血清肝功能衰竭聚合酶链反应芯片分析技术
- 血清微小核糖核酸595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 <正>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miRNA的表达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瑞金医院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及5例健康者的血清进行Exiqon LNA microRNA芯片分析。收集瑞金医院感染科20例慢性...
- 王芃项晓刚莫瑞东赖荣陶刘昱含王伟静赵钢德郭斯敏桂红莲周惠娟蔡伟王晖俞红韩艳谢青
- 关键词:肝衰竭患者乙型肝炎疾病预后微小核糖核酸
-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被引量:18
- 2013年
- 目的探讨IFN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并结合生物化学、病毒学等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间采用IFN治疗的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385例,在抗病毒治疗前2周内及治疗中每4~12周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并观察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指标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变化,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48周。Logistic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IFN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共32例,发生率为8.3%,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各占一半,依次为桥本甲状腺炎10例,Graves病和破坏性甲状腺炎各8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10例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有明显临床症状;9例进行内分泌治疗,3例停用IFN。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治疗第7个月(最早于治疗第2个月,最迟于治疗结束后7个月),甲状腺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个月(1~11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女性(OR=3.656)和预存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OR=1.006)是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破坏性甲状腺炎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是IFN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主要类型,前两者通常伴有明显症状,可能需停用IFN并予内分泌治疗。接受IFN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前、中及后均应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尤其是女性及有预存甲状腺自身抗体者。
- 桂红莲吴彦文周惠娟庄焱郭斯敏安宝燕王晖谢青
-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干扰素甲状腺功能异常
- 一种肝病科用腹腔穿刺辅助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肝病科用腹腔穿刺辅助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定位的肝病科用腹腔穿刺辅助装置。一种肝病科用腹腔穿刺辅助装置,包括有底座和支撑板,底座上安装有支撑板,还包括有活动块、立柱和第一...
- 郭斯敏李国慧姜绍文
- 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其效应分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加重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探讨Th1 、Th17和Th22及其效应分子γ干扰素、IL-17和IL-22在CHB活动期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中的作用.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CHB患者45例,ACLF患者38例,同时收集健康志愿者(HC)26名.采集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新鲜全血,体外刺激培养后细胞表面及胞内染色,行流式细胞分析;同时收集受试者血浆,ELISA检测血浆IL-22等细胞因子表达.两组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CHB组和ACLF组患者Th1频数分别为18.17%±9.01%和15.49%±9.06%,较健康对照组的22.45%±7.90%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017和3.175,P值分别为0.048和0.002).ACLF组Th17频数为2.96%±1.30%,健康对照组为2.04%±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03);同时ACLF组与CH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875,P=0.005).CHB组和ACLF组患者Th22频数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2.128和3.995,P值分别为0.037和0.000).CHB组患者血浆γ干扰素水平为(25.65±10.18) pg/mL,IL-22水平为(24.06±13.11)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2.95±6.63) pg/mL和(15.08±8.51) pg/mL(t值分别为5.390和2.961,P值分别为0.000和0.004).ACLF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54和4.123,P值分别为0.011和0.000).IL-22水平与外周血中Th22频数呈正相关(r=0.549,P=0.012).CHB组Th1频数与A LT、AST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0和-0.384,P值分别为0.045和0.009).ACLF组患者Th22频数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呈正相关(r=0.345,P=0.034).结论 Th22和IL-22可能在CHB活动期和ACLF中起重要作用,深入研究Th22和IL-22在CHB和ACLF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疾病预后转归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莫瑞东项晓刚王芃赖荣陶赵钢德刘昱含周慧娟郭斯敏韩艳蔡伟王晖谢青
- 关键词:TH22细胞白细胞介素22肝功能衰竭
- 牙周治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探索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ease,NAFLD)的影响及牙周治疗对NAFLD的作用。方法:将高脂饮食喂养4周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丝线结扎+涂抹P.g组2组,每组8只,干预4周后处死,检测小鼠肝脏、炎症因子等变化。8例合并牙周病的NAFLD患者随机分为龈下刮治组和刷牙组各4例,牙周治疗组接受龈下刮治术,检测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牙周、肝脏等变化。结果:结扎涂抹组较对照组小鼠肝重指数、脂质沉积的形成以及血清脂质、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铁蛋白水平增加,血清炎症介质表达水平增加(均P<0.05)。与刷牙组受试者相比,龈下刮治组P.g-lgG抗体滴度、探诊深度等牙周指标出现下降,肝脂肪含量等也出现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局部感染P.g会加速高脂饮食喂养小鼠NAFLD的进程,牙周治疗对牙周感染关联性NAFLD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段中华马雪莹吴玉琼吴玉琼吴沛郭斯敏郭斯敏
- 关键词:龈下刮治牙周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牙龈卟啉单胞菌
- 长效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观察长效干扰素(PEG-IFN 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pDC)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 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PEG-IFN α-2a(180 μg)每周皮下注射一次,治疗48周;治疗过程中检测肝功能、血清HBV病毒学标志物和HBVDNA,在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2、12、24、36、48周分别检测外周血pDC数量和功能及Toll样受体(TLR)9的表达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IFN γ水平.对数据进行成组设计t检验、非参数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结果 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TLR9平均荧光强度、pDC数量及INF α分泌能力在治疗2周时均明显下降,应答组在12周时TLR9平均荧光强度恢复(66.25±13.10),无应答组仍处于低水平(51.47±1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8,P<0.05);12周时应答组pDC数量恢复(5.24±1.61),无应答组为(3.74±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4,P<0.05);12周时应答组IFN α分泌能力明显升高(459.94±200.27) pg/ml,显著高于无应答组[(237.18± 123.5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2,P<0.05).治疗24周时,应答组血清IFN γ水平明显升高[(67.81±16.64) pg/ml],显著高于无应答组[(43.73± 15.9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6,P< 0.05);TNFα水平为[(268.94±64.32)pg/ml],也显著高于无应答组[(206.45±78.28)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P<0.05).结论 pDC在PEG-IFNα-2a治疗诱发的早期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pDC数量和功能的恢复可能是机体抗病毒治疗应答的重要因素.
- 贾妮娜林兰意郭斯敏赵钢德汤伟亮谢青
- 关键词:干扰素类TOLL样受体9
- 外周血循环miRNA在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
- 目的研究乙肝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循环miRNA的表达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瑞金医院6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及正常者的血清进行Exiqon LNA microRNA芯片分析。收集瑞金医院感染科5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10例...
- 王伟静谢青安方梅余东山赵钢德项晓刚赖荣陶桂红莲郭斯敏王晖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MIRNA外周血
- FibroScan-AST评分对具有显著活动性和纤维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诊断效能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验证FibroScan-AST(FAST)评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活动性积分升高(NAS≥4)和显著纤维化(F≥2)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危NASH)患者的诊断效能,并与其他血清学模型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并经肝组织病理学证实为NAFLD/NASH患者84例,患者于肝活检前后1周内完成FibroScan检查(包括肝脏硬度值和受控衰减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r)用于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根据既往研究确定的分界值,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和分类准确性。亚组分析时,采用不同临床指标分组进而比较各模型的评估效能,用AUC(95%CI)表示。结果84例患者中有高危NASH患者43例。所有患者FAST是0.54(0.04~0.93),F0~4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FAST依次为0.26(0.06~0.73)、0.48(0.04~0.82)、0.61(0.13~0.75)、0.64(0.09~0.93)和0.82(0.75~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3.360,P<0.001)。FAST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491,P<0.001)。NFS、FIB-4和APRI与肝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0、0.346和0.281,P值均<0.05),但较FAST相关性减弱。FAST评估高危NASH的AUC为0.725(95%CI:0.617~0.834,P<0.001)。按既往研究确定的低分界值FAST≤0.35可使21例(25%)患者以71%的NPV来排除高危NASH。按高分界值FAST≥0.67可使19例(22.6%)以74%的PPV来确诊高危NASH。NFS和FIB-4诊断高危NASH的AUC分别为0.633(95%CI:0.513~0.753)和0.686(95%CI:0.570~0.803),P值均<0.05。结论FAST可较准确评估那些伴或不伴代谢危险因素的NAFLD患者是否存在高危NASH,选择合适的分界值可使部分患者避免进行肝活检。
- 赵钢德郭斯敏谢青桂红莲
- 关键词:弹性成像技术活组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