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艺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贵港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贵港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阻塞性
  • 4篇阻塞性肺疾病
  • 4篇慢性
  • 4篇慢性阻塞性
  • 4篇慢性阻塞性肺...
  • 4篇疾病
  • 4篇肺疾病
  • 3篇膈肌疲劳
  • 2篇电图
  • 2篇动作电位
  • 2篇正压通气
  • 2篇衰竭
  • 2篇通气
  • 2篇膈肌肌电
  • 2篇膈肌肌电图
  • 2篇无创正压通气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 2篇呼吸衰竭

机构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贵港市人民医...

作者

  • 6篇邹艺
  • 4篇叶少武
  • 4篇冯洁美
  • 4篇陈昌枝
  • 3篇梁勇
  • 2篇朱贵朝
  • 1篇梁仕兰
  • 1篇欧冰凌
  • 1篇陆长春
  • 1篇苏芬莲
  • 1篇王丽丽
  • 1篇粱勇
  • 1篇陶宗欣
  • 1篇李莉

传媒

  • 3篇广西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医学文选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无创气道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呼吸衰竭的机理。方法100例AECOPD呼吸衰竭病人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NIPPV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进行膈肌肌电图检查,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动作电位幅度,并同时检测肺功能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最大呼气流速(PEF)和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FVC、FEV1%、PEF、pH值、PaO2、PaCO2、PNCT及动作电位幅度的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V1、PEF、PNCT显著升高(P<0.01),PaO2升高,PaCO2降低(P<0.05),而FVC、pH值、动作电位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治疗能改善AECOPD呼吸衰竭病人的膈神经传导速度,而常规医疗干预只能提高膈肌的动作电位幅度。
陈昌枝梁勇叶少武冯洁美邹艺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动作电位
超声心动图在高考体检心脏杂音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高考体检中对心脏杂音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参加高考体检心脏听诊中发现心脏杂音的考生270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检出异常45例,其中结构性心血管异常9例(3.3%),非结构性心血管异常36例(13.3%)。以瓣膜关闭不全多见,其中轻度关闭不全多属生理性范围。结论高考体检中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准确、及时对有心脏杂音者作出鉴别诊断。
苏芬莲陶宗欣王丽丽陆长春欧冰凌邹艺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心脏杂音高考体检
双水平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膈肌疲劳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 探讨双水平无创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病人膈肌疲劳的恢复作用。方法 选择2003年9月-2005年8月住院的65例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病人,按对照组与治疗组1:2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BiPAP通气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d进行膈肌肌电图检查,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动作电位(AP)幅度。结果 对照组PNCT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8.130±0.710)ms比(8.270±0.410)ms;右:(8.072±0.690)ms比(8.350±0.390)ms,P均〉0.05];AP幅度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0.414±0.141)mV比(0.590±0.140)mV;右:(0.414±0.135)mV比(0.550±0.170)mV,P均〈0.01]。治疗组PNCT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7.991±0.560)ms比(7.664±0.509)ms;右:(8.041±0.590)ms比(7.719±0.520)ms,P均〈0.01];AP幅度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0.405±0.165)mV比(0.613±0.164)mV,右:(0.388±0.170)mV比(0.599±0.171)mV,P均〈0.01]。两组治疗前PNCT及AP幅度无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后PNCT有显著差异(P均〈0.01),AP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iPAP通气治疗可以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病人的膈神经传导速度,而常规医疗干预仅能提高膈肌的动作电位幅度。
陈昌枝梁勇叶少武冯洁美邹艺梁仕兰朱贵朝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膈肌疲劳动作电位无创正压通气
膈肌肌电图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膈肌疲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动作电位(AP)幅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膈肌疲劳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COPD组)治疗前后进行膈肌肌电图检查,测定PNCT及AP,并与同期22例健康志愿者(志愿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志愿组PNCT左右分别为(7·016±0·516)ms、(7·089±0·531)ms;AP左右分别为(0·508±0·131)mv、(0·573±0·134)mv。COPD组治疗前PNCT左右分别为(7·982±0·563)ms、(7·912±0·692)ms;AP左右分别为(0·405±0·165)mv、(0·388±0·170)mv。COPD组治疗后PNCT左右分别为(7·764±0·509)ms、(7·729±0·520)ms;AP左右分别为(0·613±0·164)mv、(0·599±0·171)mv。志愿组与COPD组治疗前PNCT及AP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志愿组与COPD组治疗后PNCT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AP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COPD组治疗前后的PNCT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AP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PNCT及AP的测定可以评价COPD急性加重期膈肌疲劳,其中AP是检测膈肌的收缩疲劳,而PNCT则是检测神经肌肉连接点的传递疲劳。
陈昌枝梁勇叶少武邹艺冯洁美
关键词:膈肌肌电图膈肌疲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短段传导时间测定对肘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短段传导时间测定(Short segment conductiontime,SSCT)对肘管综合征(Cu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诊断为肘管综合征的患者测定以下电生理检查:(1)测定肘下5cm-肘上5cm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2)测定尺神经(小指-腕、腕-肘)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及感觉电位(SNAP);(3)对轻度、中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即肘下5cm-肘上5cm尺神经MNCV≥40m/s)进行短段传导时间测定(SSCT);(4)肌电图(EMG)检测:采用同芯针分别在患者第一骨间肌、小指展肌、尺侧屈腕肌记录。结果 25例肘下5cm-肘上5cm尺神经MNCV<40m/s,肘管综合征阳性率为58%(25/43)。18例肘下5cm-肘上5cm尺神经MNCV≥40m/s有15例SSCT异常,肘管综合征阳性率为93%(40/43)。结论对肘下5cm-肘上5cmMNCV≥40m/s的肘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短段传导时间测定能提高肘管综合征诊断的阳性率。
邹艺李莉
关键词:肘管综合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肌电图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膈肌是人体的重要呼吸肌,在维持正常通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导致膈肌功能下降的因素,使膈肌极易发生疲劳、乏力,而膈肌疲劳被认为是COPD发展为呼吸衰竭的重要环节。笔者对我院住院的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于治疗前后进行膈肌肌电图检查,记录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动作电位(AP)振幅,同时测定其治疗前后肺功能,以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叶少武陈昌枝粱勇邹艺冯洁美朱贵朝
关键词:膈肌肌电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膈肌疲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