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世民

作品数:13 被引量:76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胃癌
  • 4篇单克隆
  • 4篇单克隆抗体
  • 4篇幽门螺
  • 4篇肿瘤
  • 4篇抗体
  • 4篇克隆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粘膜
  • 3篇胃炎
  • 3篇胃肿瘤
  • 3篇相关抗原
  • 3篇螺杆菌
  • 3篇抗原
  • 3篇活检
  • 2篇血清
  • 2篇药物疗法
  • 2篇硬变
  • 2篇幽门弯曲菌
  • 2篇粘膜组织

机构

  • 13篇兰州军区兰州...
  • 3篇兰州军区总医...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澳大利亚新南...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13篇赵世民
  • 5篇梁玉珍
  • 4篇吕同德
  • 3篇于兰
  • 3篇颉东旭
  • 2篇胡品津
  • 2篇陈新民
  • 2篇李瑜元
  • 1篇余西林
  • 1篇梁守德
  • 1篇汪幼学
  • 1篇赵淑琴
  • 1篇孙玉芬
  • 1篇任礼勤
  • 1篇张绍仪
  • 1篇于蓝
  • 1篇刘端祺
  • 1篇张继增
  • 1篇曾玮
  • 1篇肖永良

传媒

  • 3篇单克隆抗体通...
  • 2篇兰州医学院学...
  • 2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内镜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药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0
  • 2篇198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血清中胃癌相关抗原的初探
1992年
本文用自制的鼠抗人胃癌单克隆抗体(GMG1∶1D_(1-2))建立了胃癌相关抗原(GCA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134例正常人及140例临床病人进行了血清中GCAA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于蓝吕同德颉东旭肖永良赵世民梁玉珍张绍仪孙玉芬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胃癌相关抗原肺肿瘤
胃癌单抗检测活检粘膜组织833例结果分析
1993年
应用胃癌单抗ID1-2对833例内窥镜活检组织进行了免疫学荧光检查,胃癌阳性检出率为81.6%:胃溃疡为32.7%;肠化生性蒌缩性胃炎为40.0%;食管和结肠腺癌分别为60.0%和62.5%,与单纯性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的阳性检出率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表明ID1-2单抗可用于检测活检粘膜组织中的癌细胞以及具有癌细胞相关抗原的癌前病变组织,如果与内窥镜及常规病理学检查联合应用,将可进一步提高早癌的阳性检出率。
吕同德于兰曾玮颉东旭陈新民赵世民梁珍玉
关键词:肿瘤相关抗原胃肿瘤单克隆抗体
兰州地区幽门螺旋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预试验结果分析)
1992年
本文报告兰州地区300例正常人幽门螺旋菌(HP)流行病学调查预试验,结果表明兰州地区人群HP抗体阳性率均值为64.7%,6岁以下儿童HP感染率为46.7%,显著高于胃癌低发区的广州、上海及一些西方国家,提示HP感染可能是造成兰州地区慢性活动性胃炎及胃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赵世民冯永毅汪幼学梁玉珍
关键词:幽门螺旋菌慢性活动性胃炎酶联免疫吸附法预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及远期疗效观察被引量:4
1995年
本文报告CBS甲氰咪胍雷尼替丁对162例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治疗及远期疗效观察,结果:CBS对HP的转阴率(95%)显著高于甲氰咪胍(23%)和雷尼替丁(22%)。一年后HP阳转率CBS组显著低于其它两组,三组分别为5%,100%和90%(P<0.001)。消化性溃疡治愈率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0%、84.6%和78%(P>0.05)。但一年以后溃疡复发率CBS组(12.5%)显著低于甲氰咪胍(71.5%)和雷尼替丁(50%)(P<0.001)。伴随慢性胃炎好转率及活动性胃炎消失率CBS组也优于其它两组。结论:HP感染与溃疡发生,延迟愈合及复发有密切关系;清除HP有助于溃疡愈合,改善胃窦炎症,降低溃疡复发率。
赵世民梁玉珍贺建平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疗效药物疗法
肝硬化病人的胃粘膜病变被引量:4
1995年
肝硬化病人的胃粘膜病变赵世民,郭桂芳,梁玉珍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早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肝硬化并发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随着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发现肝硬化并发的胃粘膜病变十分普遍,值得临床工作者高度重...
赵世民郭桂芳梁玉珍
关键词:肝硬变胃粘膜病变
胃癌高发区和低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学调查被引量:6
1997年
用血清学方法对胃癌高发区兰州地区3781名各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前瞻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调查,并与胃癌低发区广州地区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兰州地区HP总感染标化率为61.6%,高于广州地区的48.3%(P<0.001)。两者之间的差异在10岁以下儿童,尤其是4岁以下幼儿最显著(分别为43.2%与19.3%,P<0.001);兰州地区HP阳性率的高峰年龄段在30~39岁,比广州地区提早10年以上出现,可能与胃癌高发区人群较早出现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有关。
李瑜元李瑜元胡品津王志瑾柳青H.M.Mitchell赵世民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肿瘤病因学
胃癌单抗检测活检粘膜组织833例结果分析
1994年
应用胃癌单抗对833例内窥镜活检组织进行免疫学检查,胃癌的检出率为81.6%;胃溃疡为32.7%;肠化生性萎缩性胃炎为40%;食道和结肠腺癌分别为60%和62.5%,与单纯性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的检出率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果表明用胃癌单抗检测活检粘膜组织中的癌细胞以及具有癌细胞相关抗原的癌前病变组织反应灵敏,如果与内窥镜及常规病理学联合应用,会提高早癌的检出率。
吕同德于兰曾玮颉东旭陈新民赵世民梁玉珍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胃肿瘤粘膜组织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被引量:9
1993年
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并很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该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当缺乏。HP与胃癌的关系亦令人关注。本研究组从1990年起通过资料集成分析(Meta—analysis)证实中国属世界上HP高发地区,HP感染和胃癌死亡率各地区差异很大,是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理想基地。我们进而在世界上首次用前瞻随机法对包括儿童在内的大样本胃癌高发和低发区人群分批进行血清学和内镜调查。
李瑜元胡品津王志瑾赵世民刘端祺StuartHazellHazelMitchealAdrianLee
关键词:胃疾病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
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活检随访组织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1
1995年
报道50例胃镜活检随访的萎缩性胃炎,随访时间3~16年,取活检2~16次不等。首次活检萎缩性胃炎单纯型4例,肠化型46例,后者经粘液组化染色小肠化生14例,结肠化生32例。随访4~5年小肠化生和结肠化生者各检出1例不典型增生。电镜下不典型增生细胞与紧靠基底膜的储备细胞镶嵌存在,前者胞质内无肠化的粘液分泌颗粒,它和上方含粘液颗粒和微绒毛的肠化细胞无过渡形态。随访后单纯型病例增长16%(P<0.05),原肠化型(++)和(+++)分别减少6%和14%。提示肠化是萎缩性胃炎伴发的一种可逆性成熟性病变。不典型增生更多是来自未分化的多潜能储备细胞,重度增生者应活检随访,当与癌不易分辨时属于手术指征。
张继增赵世民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活检组织病理学
人胃癌细胞经六亚甲基二乙酰胺诱导后癌细胞表面抗原发生丢失现象
1990年
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可以诱导鼠红白血病细胞合成血红蛋白,人白血病细胞趋于成熟及人实体瘤细胞向正常分化。但HMBA对人胃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影响则未见报道。作者应用HMBA体外诱导人胃癌细胞系LHA-GC-I、GGC及原代培养胃癌细胞,以抗胃癌单克隆抗体ID_(1),_(2)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癌细胞经HMBA诱导120小时后,出现阴性结果的概率为0.78。说明胃癌细胞表面的癌相关抗原有丢失现象。这一初步结果为HMBA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任礼勤赵世民
关键词:六亚甲基二乙酰胺胃癌癌相关抗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