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飞飞 作品数:22 被引量:43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更多>> 发文基金: 贵州省省长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理学 文化科学 更多>>
多药耐药基因1与人肝细胞耐砷性关系 2009年 目的观察多药耐药基因1(MDR1)在耐砷的人肝细胞(L-02)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L-02耐砷性的关系。方法培养L-02和耐砷的L-02,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MDR1 mRNA和P糖蛋白的表达情况;2种细胞单用亚砷酸钠(NaAsO2)2.5,5.0,10 mmol/L及NaAsO2与MDR1抑制剂环胞菌素D衍生物(PSC833)联合作用24 h后收集细胞,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细胞生存率和细胞内总砷浓度。结果MDR1 mRNA及P糖蛋白在耐砷的L-02中的表达强度分别为(8.890±0.968),(68.76±3.81)%,高于L-02的(1.014±0.189),(24.44±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aAsO2单用时,低、中、高剂量组耐砷的L-02生存率分别为(109.630±0.511)%,(95.469±0.054)%,(78.890±0.024)%,明显高于L-02的(104.841±0.015)%,(91.534±0.026)%,(64.811±0.079)%;而耐砷的L-02内总砷浓度分别为(0.682±0.004),(1.355±0.005),(3.274±0.010)μg/L,明显低于L-02的(1.165±0.010),(3.661±0.002),(7.529±0.00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aAsO2与PSC833联合作用则可增加细胞内总砷浓度、降低细胞存活率(P<0.001)。结论L-02细胞的耐砷性与MDR1高表达有关,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体现。 申旭波 周远忠 姜慧 贾飞飞 熊云刚 邹焰关键词:多药耐药基因1 耐受性 亚砷酸钠 亚砷酸钠对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p53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观察 2010年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NaAsO2)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HELF)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0、3、9、15μmol/L的NaAsO2处理体外培养的HELF24h,然后用Real-ti me PCR检测p53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53蛋白水平。结果3、9、15μmol/L NaAsO2处理24h后,HELF中p53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且除9、15μmol/L组间p53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随NaAsO2剂量升高而增加(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ELF中p53mRNA及蛋白表达均与NaAsO2剂量呈正相关(r=0.947,P<0.01;r=0.992,P<0.01)。结论NaAsO2可诱导HELF中p53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并与剂量呈正相关。 邹焰 申旭波 姜慧 贾飞飞 熊云刚关键词:亚砷酸盐类 基因 P53 成纤维细胞 青岛市某高校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心理干预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了解青岛市某高校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心理状态,探讨心理干预对缓解他们焦虑状态的作用。方法将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47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行结核菌素试验(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和拍胸片(chest X-ray,CR),在心理干预前和干预1周后分别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并对其进行评分。结果 PPD试验强阳性率为19%,CR检查结果显示肺结核患者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心理干预前SAS分值都高于国内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1周后,观察组SAS分值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大学生存在明显焦虑心理,心理干预对缓解这种焦虑有积极作用。 贾飞飞 李承伟关键词:年轻人 p53基因在亚砷酸钠致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013年 目的探讨p53、Bax、bcl-2基因在亚砷酸钠(NaAsO2)致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HELF)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取转染了p53质粒HELF细胞(p53组)、转染了PC质粒的HELF细胞(PC组)、常规培养的HELF细胞(正常组),在6孔板中培养48h后,分别加入0、3、9、15mmoL/LNaAsO2溶液,培养24h后,用real-timePCR法检测p53、Bax、bcl.2mRNA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53、Bax、bcl-2基因蛋13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p53组细胞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0.51±0.29)低于Pc组及正常组[(1.32±0.26),(1.00±0.20),P均〈0.05],p53组p53基因蛋白表达水平[(4.10±1.20)%】低于Pc组和正常组[(8.00±1.63)%、(7.90士1.79)%,P均〈0.05]:p53组、Pc组、正常组在染砷0、3、9、15mmol/L时,细胞凋亡率[(0.57±0.28)0/0、(22.91±4.86批、(40.05±3.93溉、(44.87±3.58)%,(0.65±0.24)%、(14.09土3.49)%、(20.31±3.66)%、(32.42±3.63)%,(0.56±0.25)%、(12.14±3.70)%、(19.61±3.63)%、(30.43±2.83)%]、BaxmRNA表达水平[(12.73土3.96)、(25.12士6.42)、(104.96±26.77)、(154.04±3052),(14.63±3.57)、(36.75±3.67)、(272.26±66.11)、(846.12±243.36),(14.75±5.65)、(37.22±11.27)、(278.51±37.42)、(861.67±369.29)]、Bax蛋白表达水平[(15.07±0.83)%、(23.79±3.99)%、(3851±158)%、(53.86±124)%,(15.43±1.45)%、(36.11±1.37)%、(56.86±1.97)%、(76.09±2.01)%,(15.20士1.03)%、(35.25±1.09)%、(55.56±2.17)%、(74.48±2.85)%]均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高(P均〈0.05),而bcl.2mRNA表达水平[(443.00±244.47)、(156.79士53. 邹焰 申旭波 姜慧 贾飞飞 熊云刚关键词:P53基因 细胞凋亡 RNA干扰 锰接触工人神经行为改变与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锰接触工人神经行为改变与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S/N167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工龄在半年以上的职业性锰暴露工人200名和劳动强度相似,但工作环境不接触锰工人94名,按累积暴露指数将其分为高、低暴露组和对照组。利用沟槽稳定试验和拼板试验进行神经行为改变检测;利用PCR-RFLP法对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高暴露组中,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AA型工人的划痕长度、集合试验得分均低于GG基因型和GA基因型,而碰撞次数高于GG基因型和GA基因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暴露组中,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AA基因型工人的划痕长度、集合试验得分均低于GG基因型和GA基因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基因型工人碰撞次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3个基因型划痕长度、碰撞次数、集合试验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更易导致锰引起神经行为改变;携带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AA基因型的工人是锰损伤的易感者;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G601A突变导致的Ser167Asn多态性有可能作为检测锰致神经行为改变以及锰中毒风险评估的指标。 贾飞飞 姜慧 申旭波 熊云刚 邹焰关键词:锰暴露 PARKIN基因 神经行为改变 基因多态性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与人肝细胞耐砷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与人肝细胞(L-02)耐砷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肝细胞L-02细胞株,噻唑兰法(MTT)进行24 h急性NaAsO2毒性试验,选择细胞生存率在90%~95%时的NaAsO2浓度为诱导浓度,同时设1组不加砷诱导的L-02细胞作为同步对照。置于细胞培养箱中37℃,5%CO2常规培养6周,定期换液传代,每周用MTT法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细胞的生存率;6周后,将加砷诱导的L-02肝细胞与同步对照细胞在培养基中培养至细胞80%融合,然后进行24 h急性砷毒性试验(NaAsO2终浓度为0、2.5、5.0、10μmol/L);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内MRP1mRNA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各组细胞内总砷浓度。结果实验组细胞MRP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 h急性砷毒性试验中,实验组不同砷浓度下细胞生存率和LC50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1);实验组细胞内总砷浓度明显较同步对照组低(P<0.001)。结论L-02肝细胞具有可诱导的对砷的耐受性,其耐砷性与MRP1高表达有关。 申旭波 周远忠 姜慧 贾飞飞 熊云刚 邹焰关键词: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耐受性 亚砷酸钠 锰接触工人神经行为改变与XRCC1基因C26304T和G27466A位点多态性的关系 2015年 目的探讨职业性锰接触工人DAN损伤修复基因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C26304T位点和G27466A位点的多态性与神经行为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工龄为≥0.5a的职业性锰接触冶炼工人200名和劳动强度相似不接触锰的工人94名,按照累积暴露指数将调查对象分为高、低接触组和对照组。利用垂直沟槽稳定试验和插板试验进行神经行为改变的检测;提取血白细胞DNA,利用PCR扩增限制性酶切法(PCR-RFLP)检测XRCC1C26304T位点和G27466A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果高、低接触组中携带C26304T位点变异基因型TT的工人在垂直沟槽稳定试验的划痕长度、集合试验的得分均低于携带野生基因型CC和杂合基因型CT的工人,碰撞次数高于野生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对照组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接触组中携带G27466A位点变异基因型AA的工人在垂直沟槽稳定试验的划痕长度、集合试验的得分均低于携带野生基因型GG和杂合基因型GA的工人,碰撞次数高于野生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对照组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XRCC1C26304T和G27466A位点变异基因型的工人是锰损伤的易感者;XRCC1基因位点C26304T和G27466A突变导致的多态性有可能作为检测锰致神经行为改变以及锰中毒风险评估的可用指标。 姜慧 李宏彬 樊婷 申旭波 贾飞飞 邹焰关键词:锰 XRCC1基因 基因多态性 神经行为改变 职业锰暴露人群外周血铁代谢的变化观察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职业锰暴露对作业工人外周血铁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个体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锰,确定锰的时间加权平均暴露剂量(TWA),按照不同暴露剂量将工人分为暴露组(n=85,TWA>0.2mg/m3)和对照组(n=80,TWA<0.05mg/m3)。采用火焰原子吸收仪和石墨炉原子吸收仪测定工人血浆、血细胞中锰和铁的含量,ELISA法等检测两组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总铁结合力的浓度。结果暴露组血浆锰、血细胞锰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工人比较,工龄<5年的暴露组工人血浆铁、血细胞铁、血清转铁蛋白受体、血清总铁结合力均降低(P<0.01),而血清转铁蛋白升高(P<0.01),血清铁蛋白升高(P<0.05),工龄≥5年的暴露组工人血浆铁降低(P<0.05),血清转铁蛋白升高(P<0.01),血清转铁蛋白受体降低(P<0.01)。与工龄<5年的暴露组工人比较,工龄≥5年的暴露组工人血细胞锰降低(P<0.05),血细胞铁升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工人工龄与血浆锰、血细胞锰、血浆铁、血细胞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总铁结合力等指标之间无线性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锰暴露可致外周血铁代谢失衡,具体表现为血浆铁、血清转铁蛋白受体降低及血清转铁蛋白升高。 熊云刚 申旭波 姜慧 贾飞飞 范奇元 邹焰关键词:锰 铁代谢障碍 锰接触工人神经行为改变与Parkin基因7号外显子多态性的关系 2012年 [目的]探讨锰接触工人神经行为改变与Parkin基因7号外显子Gly284Arg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工龄在半年以上的职业性锰暴露工人200名和劳动强度相似,但工作环境不接触锰工人94名,按猛累积暴露指数将其分为高、低猛暴露组和对照组。利用沟槽稳定试验和拼板试验进行神经行为改变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Parkin基因7号外显子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高暴露组中,Parkin基因7号外显子CC型工人的划痕长度、拼板试验得分均低于GG型和GC型,而碰撞次数高于GG型和GC型,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暴露组中,Parkin基因7号外显子CC型工人的划痕长度、拼板试验得分均低于GG型和GC型,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基因型工人碰撞次数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Parkin基因7号外显子3个基因型划痕长度、碰撞次数、拼板试验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更易导致锰引起神经行为改变;携带Parkin基因7号外显子CC基因型的工人是锰损伤的易感者;Parkin基因7号外显子G951C突变导致Gly284Arg多态性有可能作为检测锰致神经行为改变以及锰中毒风险评估的指标。 周希雷 贾飞飞 缪雪阳 姜慧 金泰廙 邹焰关键词:锰暴露 PARKIN基因 神经行为改变 基因多态性 青岛市某高校大一新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了解青岛市某高校大一新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等的情况,为顺利开展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青岛市某高校2016级1 024名本科生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采用Epi Data3.1和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 024名大一新生中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平均为79.7%。其中"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知晓率为47.9%(490人),对"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严重传染病"的知晓率为76.1%(779人),"使用新型毒品增加艾滋病风险"的知晓率为78.5%(804人);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前3位途径依次是:报刊书籍、网络、电视。在艾滋病相关态度及行为方面,只有19.6%(201人)的学生明确意识到艾滋病就在身边,且过去12个月中,97.2%(995人)的学生没有尝试过HIV检测。结论青岛市某大学新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不容乐观,高校应以大一新生作为艾滋病健康教育突破口,采取多种有效手段,降低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贾飞飞 路丕国关键词:艾滋病 大学生 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