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立平 作品数:19 被引量:67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社会学 政治法律 文化科学 更多>>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与NASW密切合作成为连接教育与服务的桥梁 被引量:1 2009年 上个月的专栏论及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专门总结了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功能,将其功能浓缩为促进专业成长、组织沟通、能力建设三个方面.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美国另外一个重要的社会工作组织: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CSWE)。 贺立平关键词:社会工作者 桥梁 非营利组织异化及其研究径路 被引量:2 2010年 非营利组织异化是在指市场社会中,为追求自身利益和交换价值,非营利组织被市场等外界力量所控制,最终偏离了自身服务大众的宗旨,导致组织活动与组织自身属性相疏离的现象。非营利组织异化的研究径路主要有非正式群体理论、组织病理学、"志愿失灵"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组织自律缺失论、制度约束论等。 钟一彪 贺立平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异化 发展福利企业的应对策略 2003年 首先,福利企业的“去机构化”。目前,残疾人的就业方式大致有三种: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个体就业。广州市虽然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 贺立平关键词:就业方式 残疾人 社区服务专业化的广东转向——广州家庭综合服务经验与反思——以中大社工服务中心联和街项目点为例 2013年 联和一家的运营及效果
中大社工服务中心与广州市萝岗区共同建设的联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称“联和一家”),是广州市首家正式运营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于2010年10月19日揭牌开业。联和一家以“社区为本,家庭为重”、“社区为家庭保驾护航”为理念,以“提升个人、家庭及社区能力”为目标,致力于为个人、家庭及社区搭建能力建设平台,实现资源的循环互动,以期达致“联和一家,为了联和每一家;联和一家,和谐家庭千万家”的愿景。 张燕(执行) (执行)汪昊 贺立平关键词:综合服务中心 和谐家庭 社工 NASW:专业成长、组织沟通、能力建设的践行者 2009年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以下简称:NASW)目前拥有15万会员。是世界上专业社会工作者最大的会员组织,该组织旨在促使专业的成长和会员的发展.创立和维护专业标准.提升社会政策水平。 贺立平关键词:组织沟通 专业社会工作者 行者 社会政策 会员 国际社工联合会:专业水准的助推器 2009年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IFSW)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于法国巴黎的国际社会工作者常务秘书处(International Permanent Secretariat of Social Workers).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该组织在国际社会工作界都非常活跃。二战爆发后.该组织也停止了活动。 贺立平关键词:联合会 助推器 社会工作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工 台湾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9年 在台湾,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包括:台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台湾社会工作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台湾社会工作教育学会、台湾医务社会工作者协会、台湾心理卫生社会工作学会、台湾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协会、台湾社会福利学会和台湾社会政策学会等。其中,台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以下简称“专协”)是台湾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工作专业团体。 贺立平关键词: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专业 心理卫生 慈善组织会社: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协同组织 2009年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源于西方.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世界上最早的社会工作起源于贫民救济或个人的慈善事业.因此.这个阶段也称为个人的慈善事业阶段。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从此.济贫的责任开始向政府转移。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期.这是一个有组织的宗教活动阶段。1788年.德国汉堡市采用了一种救济制度.即“汉堡制”。 贺立平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 慈善组织 会社 伊丽莎白女王 救济制度 慈善行为的经济分析 被引量:32 2004年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了慈善行为最大化的问题。在进行简单的学术回顾之后,给出了慈善行为的操作性定义,讨论了慈善行为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在经济分析中,首先,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分析的单位是个人,说明了经济分析的内容,指出了经济分析所遇到的挑战;接着,详尽地讨论了采取转移财富的方法不能增加社会总福利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怎样使慈善行为最大化,并提出了五条对策,即鼓励个人致富、使捐献主体的效用最大化、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改善慈善基金的运作和政府应尽量退出慈善市场。 贺立平关键词:慈善行为 优势视角下流浪儿童机构救助路径探析 被引量:4 2009年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救助中心都能够满足流浪儿童基本服务的要求,但对于因各种原因滞留在救助中心的儿童,他们更需要包括心理辅导、社会适应和成长训练以及义务教育等更广泛的服务。为此,很有必要从优势出发,分析这一理论用于流浪儿童机构救助的现实意义,进而探讨机构对儿童进行有效救助的路径。 王三意 贺立平关键词:流浪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