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绍建
- 作品数:32 被引量:159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博士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胃肠肿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失调与CD4^+CD25^+T细胞失衡的临床意义
- 2008年
-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GI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来源树突状细胞(DCs)和CD4+CD25+T细胞(Tregs)的免疫功能状态,以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和手术的关系。方法:收集早期胃肠癌(Ⅰ/Ⅱ期)患者术前、术后第7天以及晚期癌(Ⅲ/Ⅳ期)患者外周血,以健康成人外周血为对照。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术(FACS)分别检测Tregs占CD4+T细胞的比例。PBMCs经贴壁法分离提取DCs,经rhGM-CSF、rhIL-4体外扩增培养至第5天,获得未成熟DCs(imDCs),FACS检测表型;imDCs经rhTNF-α诱导培养至第7天,获得成熟DCs(mDCs),MTT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mDCs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时mDCs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以及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结果:晚期胃肠癌患者imDCs表型HLA-DR、CD80及CD86均显著低于健康成人和早期癌患者(P<0·01);早期胃肠癌术后第7天患者imDCs表型HLA-DR及CD86表达显著低于健康成人(P<0·05)。晚期胃肠癌患者mDCs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及分泌IFN-γ的能力与健康成人相比均有所减弱(P=0·073,P=0·182)CD4+T细胞中Tregs的比例显著低于健康成人和早期癌患者(P<0·001);早期胃肠癌患者术后Tregs比例略低于术前(P=0·148)及健康成人(P=0·068)。HLA-DR、CD86表达与Tregs比例呈负相关性。结论:胃肠肿瘤患者尤其晚期和术后患者外周血DCs功能失调以及Tregs失衡可能和机体抗肿瘤细胞免疫耐受密切相关。
- 马云龙郑峥李保东谢绍建李桂馨薛平蔡建辉
- 关键词:胃肠肿瘤树突状细胞CD4^+CD25^+T细胞免疫耐受
- 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32例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联用组及对照组各16例,联用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肌肉注射,每日2次;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同时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并通过导管于缺血部位动脉腔内注入PBMNCs;联用组围手术期应用肝素3000U,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14d。对照组仅应用传统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下肢溃疡愈合情况,测量跛行距离及AB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作为影像学随访检查手段。结果血管腔内成形术即时成功30例,其中联用组与对照组各15例,即时成功率93.75%(15/1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跛行距离及ABI治疗后均明显延长(P〈0.01),以联用组明显,联用组跛行距离由入院时的(24.6±4.0)m逐渐提高到12个月时的(629.5±123.1)m,表现为持续延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联用组ABI短期明显提升,由入院时的0.60±0.03提高到1个月的0.84±0.04,12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0±0.03,但仍高于入院时的水平,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溃疡于术后1~3个月逐渐愈合。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结合围手术期功能锻炼,对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等优点,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 罗玉贤顾福杭王雪平胡雅萍王晶莹王志波李锰张彦荣张峰谢绍建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性血管生成血管腔内成形术肝素
-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大肠癌组织及距癌灶3cm以外的癌旁组织、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 D1、CDK4、p16和Rb进行检测。结果Cyclin D1和CDK4在大肠癌中过度表达,分别为36/70(51.4%)和28/70(40.0%),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其CyclinD1和CDK4的阳性率分别为70.0%和60.0%,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分别为44.0%和3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在大肠癌中为低表达33/70(47.1%),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16的表达分别为57.1%和71.4%,Rb在大肠癌、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5.7%、78.6%和85.7%。Cyclin D1与CDK4呈正相关关系(P<0.05)。Cyclin D1与p16、p16与Rb是负相关关系(P<0.05、P<0.05)。结论CyclinD1、CDK4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16的表达可能受Rb蛋白的负调控;CyclinD1的过度表达和p16的低表达在大肠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 陈小贺孟文格李保东马云龙付泽娴谢绍建蔡建辉
- 关键词:大肠癌细胞周期素D1CDK4P16蛋白RB蛋白
- 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护理
- 2008年
- 胡雅萍罗玉贤顾福杭王雪平王志波李锰张峰谢绍建
-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下肢缺血性疾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RTERIAL动脉闭塞性疾病骨髓穿刺
- 皮肌炎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表达
- 2008年
- 目的:观察皮肌炎(DM)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剌激因子(BLyS)的含量及其mRNA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方法:ELISA法测定10例皮肌炎患者外周血中BLyS含量.同时采用RT-PCR技术检测BLyS mRNA在PBMCs中的表达情况。并取健康体检者怍对照。结果:皮肌炎患者外周血BLyS为(10.25±1.19)/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19±0.65)/μg/L;t=5.186.P<0.01];BLyS mRNA在皮肌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0.39±0.0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1 7±0.01)%;t=5.611,P<0.01]。结论:皮肌炎患者外周血中BLyS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同时伴有PB—MCs BLyS mRNA的高表达,提示BLyS分子水平的改变与皮肌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 付泽娴薛平白净代杰李嘉明谢绍建
- 关键词: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皮肌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胃癌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 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及其他综合治疗等,均未能有效提高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且大多数病人预后很差。树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作为重要抗原...
- 谢绍建
- 关键词:胃癌树突状细胞细胞毒免疫治疗
- DC联合CIK免疫治疗术后晚期恶性肿瘤84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84例术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84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分别采用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作为致敏DC的肿瘤抗原,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成DC和CIK,分别回输患者体内,行免疫治疗。1~3个疗程评价疗效及疾病控制率(DCR)、卡氏行为状态评分(KPS),观察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水平。结果 84例中,CR 1例、PR 27例、SD 43例、PD 13例,DCR为84.5%,KPS较治疗前评分超过20分者占59.5%(50/84)。84例血清AFP、CEA、CA125、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DC联合CIK能有效增强术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对恶性肿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林林谢绍建宋婷婷马云鹏问明徐伟利
- 关键词:恶性肿瘤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肿瘤免疫疗法
- 应用载体介导的RNAi技术抑制胰腺癌细胞K-RAS^(Asn12)的表达被引量:2
- 2006年
- 为了研究载体介导的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特异地抑制K-RASAsn12(K-RAS第12位密码子突变形式为GAT)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合成两条编码针对K-RASAsn12突变特异性短发夹 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序列的单链DNA,并将其克隆到pSilenCircle载体中,构建含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pSC-K-RASAsn12。同法构建含GFP基因片断的重组质粒pSC-GFP做为对照。用其分别瞬时转染人胰腺癌AsPC-1细胞和BxPC-3细胞后,经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 RAS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构建的针对K-RASAsn12的编码突变特异性shRNA的质粒表达载体可特异的抑制胰腺癌细胞的K-RASAsn12表达,但对野生型的K-RAS(K-RASWT)表达无影响。
- 孟繁杰付泽娴张峰李保东谢绍建蔡建辉
- CyclinD1基因扩增及其蛋白表达在大肠癌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CyclinD1基因扩增和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差异聚合酶链反应(D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分析70例大肠癌、距癌灶3cm以外的癌旁组织及距癌灶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D1基因扩增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70例大肠癌中CyclinD1基因扩增占31.4%(22/70),CyclinD1蛋白过度表达占51.4%(36/70),二者成正相关(P<0.01,r=0.473),而癌旁及正常组织中CyclinD1基因扩增及其蛋白表达分别为2.9%(2/70)、4.3%(3/70)和0.0%(0/70)、0.0%(0/70)。与大肠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Cy-clinD1基因扩增及其蛋白表达在大肠癌中不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有无转移及Dukes不同分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肠癌中CyclinD1基因扩增及其蛋白表达虽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完全一致,说明还存在着其它导致CyclinD1蛋白过度表达的机理,CyclinD1基因扩增及其蛋白过度表达在大肠癌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定大肠癌恶性度的重要参数之一。
- 陈小贺孟文格范小燕孟繁杰李保东谢绍建蔡建辉
- 关键词:大肠癌细胞周期素D1聚合酶链反应
- 循环应用低剂量环磷酰胺对黑色素瘤荷瘤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抗瘤作用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观察循环应用低剂量环磷酰胺(CTX)对黑色素瘤荷瘤小鼠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抗瘤作用。方法通过皮下接种黑色素瘤细胞B16制备黑色素瘤荷瘤小鼠模型;对荷瘤小鼠分别经腹腔单次或循环注射CTX,每隔7d给药1次,共3次,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的含量;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将DC与脾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应用ELISA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量;同时测量肿瘤的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观察各组荷瘤小鼠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情况。结果CTX的最佳应用剂量为100mg/kg。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荷瘤小鼠脾脏CD4+CD25+Foxp3+/CD4+的比值呈逐渐升高趋势。单次应用CTX抑制Treg的时间较短,而循环应用CTX能够延长对Treg的抑制,使其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循环应用CTX显著提高了荷瘤小鼠脾T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水平。单次和循环应用CTX均未能延缓肿瘤的生长,两组小鼠均未见免疫性白斑及明显的化疗毒副反应。结论循环应用CTX能更加有效地调控Treg,从而促进DC对T淋巴细胞的抗原特异性激活,这将会提高DC疫苗的抗瘤效果。
- 李卫泊尹昱蔡建辉张峻岭谢绍建薛平周保军严丽
- 关键词:环磷酰胺黑色素瘤调节性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