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奇芳

作品数:13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学事业费计划项目广东省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卒中
  • 9篇脑卒中
  • 8篇面肌
  • 8篇肌电
  • 8篇表面肌电
  • 6篇电图
  • 6篇卒中患者
  • 6篇脑卒中患者
  • 6篇肌电图
  • 6篇表面肌电图
  • 4篇偏瘫
  • 3篇电信号
  • 3篇肌电信号
  • 3篇肌肉
  • 2篇信号
  • 2篇偏瘫患者
  • 2篇拮抗
  • 2篇拮抗肌
  • 2篇膝关节
  • 2篇下肢

机构

  • 12篇顺德第一人民...
  • 3篇浙江大学
  • 1篇福建省第二人...

作者

  • 13篇蔡奇芳
  • 7篇戴慧寒
  • 7篇林金来
  • 6篇谭炎全
  • 5篇孙栋
  • 5篇林奕
  • 3篇王健
  • 1篇张纯
  • 1篇杨明
  • 1篇邱文克
  • 1篇李天骄
  • 1篇罗兴文

传媒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按摩与导引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减重步行训练系统与平衡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减重步行训练系统与平衡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训练,以了解该系统对患者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美国产“Mobility Reserch Gaitkeep...
孙栋林金来林奕蔡奇芳
文献传递
帕金森病与脑卒中患者上臂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与脑卒中患者上臂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探讨帕金森病与脑卒中患者上臂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 帕金森病患者35例、脑卒中患者25例和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在屈肘无负重和主动抗阻的静态...
谭炎全刘洁梅蔡奇芳林奕
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sEMG信号变化的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在康复治疗前后sEMG信号MF和MPF值的变化特征,为康复治疗疗效评定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并在康复治疗前采集健侧及患侧下肢被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时股直肌和半腱肌的肌电信号,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收集MF和MPF值,经过30d至45d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再次采集相同条件下股直肌和半腱肌的MF和MPF值。结果:股直肌和半腱肌在治疗前后被动运动时M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主动运动时MF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MP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信号可反映脑梗死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在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MPF值优于MF值,sEMG可作为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
蔡奇芳孙栋谭炎全林金来戴慧寒
关键词:脑梗死表面肌电图
运动再学习法对脑卒中偏瘫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MR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运用运动再学习法(MRP)和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s,FT)进行康复治疗。评定方法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ugl-Meyermotor scale,FMM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MRP组与FT组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10周治疗结束后,两组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MRP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FT组(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优于易化技术。
孙栋张纯林金来蔡奇芳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脑卒中偏瘫患者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被引量:33
2008年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6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膝关节屈、伸肌群的MIVC时检测并记录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积分肌电图(iEMG)和协同收缩率等。结果:在MIVC状态下,膝伸展时,健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患侧股二头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膝屈曲时,健侧股二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患侧膝伸展的协同收缩率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痉挛以伸肌群为主,对膝关节屈肌群和伸肌群收缩的协调性训练,尤其在膝关节屈曲运动时,增强主动肌收缩,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是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的重要目标。
孙栋戴慧寒蔡奇芳林金来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脑卒中偏瘫股直肌股二头肌
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在被动、助力和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方法对24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7例正常对照组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诱发双侧下肢屈伸髋及膝关节,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值明显减小,平均肌电值(AEMG)均值显著增大(P<0.001);活动侧的MF、MPF显著小于非活动侧(P<0.001),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P<0.05),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P<0.01);健侧活动侧MF、MPF均值明显增高,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活动侧MF、MPF均值股外侧肌(VL)最大而非活动侧股内侧肌(VM)最大,活动侧、非活动侧AEMG均值股二头肌(BF)最大;偏瘫组双下肢四组肌肉MF、MPF均值减小,患侧以股直肌(RF)最小,健侧以BF最小(P<0.01),双下肢的AEMG均值明显增大,尤以BF增高最明显,特别是健侧下肢;四组肌肉AEMG均值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渐增大,其中BF始终是最大,而VM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增大最明显。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MF、MPF均值明显减小,而AEMG均值增大;活动侧的MF、MPF小于非活动侧,其中健侧活动侧明显增高,而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
谭炎全戴慧寒林奕蔡奇芳王健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图
综合治疗Ⅰ期肩手综合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所致肩手综合症的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7月至2005年神经科与康复科的偏瘫患者伴肩痛患者45例,符合工期肩手综合症的指征。其中男性19例,女性26 例,脑梗塞28例,脑出血17例,将...
邱文克蔡奇芳
文献传递
分段间歇牵引配合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分段间歇牵引配合正骨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应用分段间歇牵引和正骨推拿进行治疗,对照组仅进行牵引治疗,3疗程后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段间歇牵引配合正骨推拿,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孙栋林金来蔡奇芳杨明
关键词:正骨推拿治疗
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动态运动负荷下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在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和10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两组各活动肢体间比较除AEMG斜率均值外MF、MPF、AEMG及MF斜率及MPF斜率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活动肌肉间比较MF、MPF、AEMG均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MF斜率、MPF斜率及AEMG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活动肢体因素四个水平间比较除偏瘫组患侧与健侧之间的MF和AEMG、AEMG斜率均值和偏瘫组患侧与正常组左侧的MPF斜率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参数在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活动肌肉因素4组肌肉间对比:主动肌与拮抗肌以及协同肌AEMG、MPF差异有显著性,协同肌之间MF、MPF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拮抗肌与协同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进行线性功率谱分析和平均肌电值及疲劳试验分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别是活动肢体因素,原因尚待深入研究。
谭炎全戴慧寒蔡奇芳林奕王健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患者不同强度随意运动时的sEMG反应特点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及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研究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与其神经运动控制的关系。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采用患、健侧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设计,采用上肢屈肘和下肢伸膝静态运动,以及肘关节和膝关节动态屈伸运动负荷试验,采集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信号振幅和拮抗比值等sEMG信号活动特征。结果:最大用力收缩时,上、下肢患侧主动肌AEMG小于健侧,而拮抗比大于健侧;小强度静态运动负荷过程中,患侧上肢主动肌的AEMG略高于患侧,拮抗比明显大于健侧。患侧下肢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和股内侧肌(VM)的平均AEMG、%DET标准化值大于健侧,拮抗比小于健侧;小强度动态运动负荷过程中,上肢患侧主动肌AEMG明显高于健侧。下肢患侧VL、RF和VM的AEMG均值具有增大趋势,但无明显差异。而患侧拮抗比明显小于健侧。结论: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神经元和运动控制功能受损,导致其患侧在最大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而在轻负荷运动时运动单位募集过度。
戴慧寒王健杨红春李天骄蔡奇芳林金来
关键词:表面肌电脑卒中运动控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