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健婷 作品数:57 被引量:458 H指数:14 供职机构: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社会学 经济管理 哲学宗教 更多>>
北京市2010-201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死概率研究 被引量:73 2016年 目的探索性分析2010-2015年北京市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早死概率等相关指标的趋势变化。方法利用来源于北京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系统中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应用WHO推荐计算方法,分析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慢性病70岁之前的死亡比例和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结果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慢性病约占总死亡的90%,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332.43/10万下降到280.02/10万。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从12.81%下降到11.11%。以2015年为基准计算,男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4.63%,距离2025年控制目标(12.23%)尚有16.4%的下降空间;女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7.54%,距离2025年控制目标(7.03%)有6.8%的下降空间。2015年北京市城区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9.72%,郊区为13.67%,郊区高于城区。结论北京市慢性病死亡率相关指标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男性远高于女性,建议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关注重点人群,最终实现25×25的目标。 李刚 苏健婷 韦再华 高燕琳 邓瑛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死亡率 2012年北京市成人健康期望寿命测算及分析 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准确评价北京市人群健康水平,为确定医疗卫生服务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优先重点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测算健康期望寿命(health life expectancy,HALE)的方法,开展居民自报健康调查。应用HOPIT模型对北京市居民自报健康调查的数据进行校正,获得人群伤残测度,通过沙利文法结合北京市常规死因监测资料测算北京市成人HALE。结果人群自报健康数据经HOPIT模型校正后,女性伤残测度高于男性,北京市18岁成年人的HALE为40.17剩余年,各年龄组的HALE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HALE损失占期望寿命的百分比逐渐增大,18岁组人群寿命损失百分比为37.54%,60岁组人群为63.96%。结论北京市成人中女性健康水平低于男性,人口老龄化是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王苹 刘庆萍 李刚 高燕琳 韦再华 王晶 苏健婷 杜婧 刘亨辉关键词:健康期望寿命 2018年至2020年北京市常住居民发生心脏骤停死亡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常住居民发生心脏骤停死亡情况,为预防和减少心脏骤停事件发生、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年龄别死亡率等指标,分析2018年至2020年北京市常住居民发生心脏骤停死亡特征。结果:2020年北京市常住居民发生心脏骤停死亡率为90.1/10万,较2018年(69.6/10万)上升29.4%;男性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根本死因以冠心病为主,约占55%;随着年龄的增高,心脏骤停死亡率呈上升趋势,30~49岁年龄组男性发生心脏骤停死亡占该年龄组总死亡达30%,50~59岁年龄组男性死亡率为女性的4.7倍,70岁及以上年龄组占71.2%;死亡地点以在家中死亡为主,占65.0%。结论:北京市常住居民发生心脏骤停死亡率低于全国、美国,需针对中年男性、患冠心病高龄人群提前做好相关预防。 杨娅萍 苏健婷 王晶 王苹 杜婧 刘庆萍 张一鸣 马佳鑫 陈红梅 韦再华关键词:心脏骤停 死亡率 2003-2007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群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2012年 急性心肌梗死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是冠心病导致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1991年以来北京市居民心脏病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死亡的第1顺位下降至第2或第3顺位,但其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是危及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尤为重要。 韦再华 高燕琳 苏健婷 杜小莉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死亡率 人群分布特征 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户籍 北京市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HALE)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沙利文法,利用北京市成年人居民自报健康调查的数据和HOPIT模型计算得到北京市各年龄组的伤残测度和HALE,以伤残测度为因变量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评价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影响因素。结果 影响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t=40.351,P〈0.001)、性别(t=9.689,P〈0.001)、学历(t=5.021,P〈0.001)、体育锻炼(t=5.487,P〈0.001)和饮酒(t=-2.380,P=0.017)有统计学意义,人均月收入(χ^2=3.949,P=0.044)对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影响是非线性的。结论 收入较低和较高都会导致伤残测度的增加,从而降低HALE,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重点加强女性的健康保健服务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杜婧 李刚 高燕琳 韦再华 王晶 苏健婷 刘庆萍 王苹关键词:健康期望寿命 影响因素 广义相加模型 死亡监测数据完整性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17年 死亡监测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工作之一,死亡数据完整性是各项健康指标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基础。死亡监测系统漏报现象普遍存在,现对监测系统完整性评估方法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评估死亡监测系统完整性提供依据。 刘庆萍 韦再华 高燕琳 王苹 王晶 苏健婷 杜婧 谢春艳 李刚关键词:死因监测 完整性 死亡率 北京市与世界各国期望寿命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北京市和世界各国的期望寿命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3-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分析期望寿命并与2015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1.95岁,男性79.81岁,女性84.16岁;2013-2015年平均增长0.15岁。2015年北京市期望寿命高于社会人口指数较高的国家和地区(79.3岁),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80.8岁),仅低于世界上13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结论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较高,增长缓慢,且不同区的期望寿命及其增长速度有较大差异。 苏健婷 李刚 王苹 杜婧 王晶 刘庆萍 高燕琳 韦再华2015年北京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分析2015年北京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的人群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病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监测数据分析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对疾病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构成比进行描述。结果 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76.12/10万,男性高于女性。恶性肿瘤死亡首位病因为肺癌,其次为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胰腺癌,共占恶性肿瘤死亡的72.75%。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的人群中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存在差异。结论肺癌、结直肠和肛门癌与肝癌是影响北京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应根据其人群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减少恶性肿瘤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王苹 王晶 李刚 韦再华 高燕琳 苏健婷 杜婧 刘庆萍关键词:恶性肿瘤 死亡率 死因顺位 西部某地级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分析 2010年 通过研究以Y市为西部地级市代表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独立法人地位,加强体系建设;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明确政府主导的思想等措施,确保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苏健婷 傅鸿鹏 何永洁 张丽芳 张艳春 杨洪伟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大气污染物对北京市常住居民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气污染对非意外死亡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死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控制人口、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和时间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后,分析2013—2014年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对非意外死亡和COPD死亡的短期效应。结果 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82‰和3.93‰;PM_(2.5)、NO_2、SO_2日均浓度分别为75.28、33.42和7.68μg/m3。单污染物模型显示,PM_(2.5)、SO_2、NO_2日均浓度每上升10μg/m3,非意外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18%(95%CI:0.09%~0.27%),1.48%(95%CI:0.76%~2.18%)和1.10%(95%CI:0.69%~1.50%);COPD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89%(95%CI:0.50%~1.29%),4.71%(95%CI:1.36%~8.17%)和2.60%(95%CI:0.70%~4.54%)。结论大气污染与非意外死亡和COPD死亡风险升高存在正向关联。 苏健婷 杜婧 王春梅 苏鹏 李刚关键词:空气污染 慢性阻塞性肺病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