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韶楠

作品数:75 被引量:563H指数:1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臂丛
  • 15篇神经移位
  • 12篇神经根
  • 9篇移位术
  • 9篇神经损伤
  • 9篇周围神经
  • 9篇细胞
  • 9篇臂丛神经
  • 8篇电生理
  • 7篇失神经
  • 7篇关节
  • 6篇膈神经
  • 6篇颈7神经根
  • 6篇骨骼
  • 6篇臂丛神经损伤
  • 5篇失神
  • 5篇失神经骨骼肌
  • 5篇手术
  • 5篇术后
  • 5篇肌皮

机构

  • 55篇复旦大学
  • 19篇上海医科大学...
  • 3篇深圳市第二人...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舟山市中医骨...

作者

  • 75篇胡韶楠
  • 58篇顾玉东
  • 41篇徐建光
  • 28篇陈亮
  • 11篇王欢
  • 11篇李继峰
  • 7篇朱艺
  • 7篇徐雷
  • 6篇徐文东
  • 6篇傅阳
  • 4篇宋捷
  • 4篇任甜甜
  • 4篇黄汉伟
  • 4篇姜浩
  • 4篇沈丽英
  • 4篇周文俊
  • 4篇沈燕国
  • 3篇肖建德
  • 3篇王大平
  • 3篇陈正永

传媒

  • 33篇中华手外科杂...
  • 8篇中国修复重建...
  • 5篇中华医学会手...
  • 4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国外医学(骨...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创伤骨科...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Chines...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第一届长三角...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2
  • 6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5篇2002
  • 8篇2001
  • 4篇2000
  • 6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5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肋间神经移位腋神经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为利用肋间神经移位腋神经恢复肩外展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中第三至第六肋间神经自腋中线至锁骨中线的长度和相应肋间神经自腋中线起点处穿过皮下隧道至四边孔腋神经缝合口处的距离(在肩外展45°和90°两种情况下)进行比较。结果在肩外展45。时第三肋间至第六肋间自腋中线到锁骨中线的选取长度与相应肋间自腋中线自皮下隧道至四边孔距离差值分别为(3.89±0.85)cm、(4.14±1.15)cm、(2.99±1.33)cm和(0.25±1.49)cm。在肩外展90°时,差值分别为(2.54±0.87)cm、(2.37±1.51)cm、(1.04±1.74)cm和(-1.59±1.95)cm。结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肋间选取自腋中线至锁骨中线经皮下隧道至四边孔与腋神经直接缝合是可行的。其中若选用第六肋间神经作为移位神经直接修复腋神经,可适度增加肋间神经或腋神经游离长度,以实现肩外展90°情况下的无张力缝合。
楚彬胡韶楠陈亮宋捷
关键词:肋间神经臂丛腋神经解剖学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治疗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
目的回顾性调查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在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中应用的疗效及特点。方法对12例分娩或其他创伤引起的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应用健侧颈7移位术进行修复。其中:通过带尺侧上副血管蒂的尺神经移植修复正中神经4例,桡神经1...
陈亮顾玉东胡韶楠傅阳
文献传递
臂丛神经损伤后不同部位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后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31
2000年
目的 以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为对象 ,研究不同部位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规律 ,并探讨细胞凋亡在失神经萎缩骨骼肌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0例住院手术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 ,术中切取不同部位的失神经骨骼肌 80块 ,按肌肉部位分为A、B两组 ,两组又各分为伤后 1、2、3、4~ 5、6~ 11和 12~ 2 4个月共 6个时间组。A组 :手内在肌 (小指展肌 ) 34块。B组 :大肌肉 (肱二头肌 ) 46块。每块肌肉分别作HE染色、Masson染色和凋亡细胞核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随损伤时间的延长 ,肌细胞萎缩愈加明显。各时间组相比 ,A、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2 )失神经骨骼肌中染成绿色的胶原纤维增多 ,早期增生并不明显 ,失神经支配 1年以上肌肉中的胶原纤维增生更为显著。不同时间组间胶原纤维与骨骼肌细胞面积比的差异 ,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同一时间组内A、B两组肌细胞面积比的差异 ,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正常的骨骼肌细胞鲜见凋亡细胞核 ,失神经骨骼肌随伤后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核数量的增加 ,在小指展肌中的上升速度较肱二头肌快。结论 不同的肌肉在失神经支配后肌萎缩的肌纤维截面积及胶原纤维的增生情况相似 ,胶原纤维的增生只在晚期才成为影响神经修复手术疗效的原因之一。细胞凋亡?
胡韶楠顾玉东徐建光施达仁陆洪珍
关键词:臂丛损伤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细胞凋亡
颈7神经根与桥接尺神经缝合断面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对臂丛颈7 神经根及桥接尺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为选择性颈7 神经根移位术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常规防腐尸体标本14 具(28 侧) ,在显微镜下暴露自颈7 神经根椎间孔处至干股交界处,测量其长度、两端神经直径。测量豌豆骨处尺神经主干及手背支的直径。结果:颈7 神经根自椎间孔至干股交界处的根干长度:左48 .2 ±7 .4 m m ;右44 .0 ±5 .8 m m ;出椎间孔处神经横、纵径分别为:左5 .8±0 .4 m m ,5 .2 ±0 .4 m m ;右5 .8 ±0 .4 m m ,5 .0 ±0 .5 m m ;干股交界处:左6 .0 ±0 .5 m m ,5 .2 ±0 .6 m m ;右5 .5±0 .4 m m ,5 .2 ±0 .5 m m 。尺神经( 豌豆骨近侧水平) 主干横径与纵径:左3 .6 ±0 .3 m m ,3 .2 ±0 .3 m m ;右3 .8±0 .3 m m ,3 .0 ±0 .2 m m ;手背支横径与纵径为2 .5 ±0 .2 m m ,1 .4 ±0 .2 m m ;右2 .6 ±0 .2 m m ,1 .3 ±0 .2 m m 。结论:选择性地保留部分颈7 神经根前股前内侧部分纤维,既能解决尺神经与颈7 神经根的周径匹配问题,又对健侧肢体感觉影响最小。
徐建光胡韶楠顾玉东
关键词:臂丛移位术颈7神经根尺神经显微解剖
Long-term outcome of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a report of 32 cases被引量:2
2002年
OBJECTIVE: To observe long-term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METHODS: From August 1986 to July 2000, 224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in our department. Thirty-two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over 2 years for evaluation of the following items: 1 influence on healthy limb function; 2 sensory and motor recovery of the recipient nerves in the affected limb; and 3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healthy and affected limbs. RESULTS: There was no impairment of healthy limb functio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recipient area reached > or =M3 in 8 patients (8/10, 80%) after musculocutaneous nerve neurotization, > or =M3 in 4 patients (4/6, 66%) after radial nerve neurotization, > or = M3 in 7 patients (7/14, 50%) and > or = M3 in 12 patients (85.7%) after median nerve neurotization, and > or = M3 in 1 patients (1/2, 50%) after thoracodorsal nerve neurotization. Synchronic contraction of the affected limb with the healthy limb occurred within 2-3 years in 12 patients, within 5 years in 13 patients, and over 5 years in 7 patients. CONCLUSION: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is an ideal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injury. Selection of the whole root or the posterior division as neurotizer and a staged operation are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reatment outcome.
顾玉东徐建光陈亮王欢胡韶楠
关键词:ADOLESCENTADULTCHILDFEMALE
同侧颈7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陈亮邱文俊胡韶楠顾玉东
肌细胞生成素在人体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研究人体骨骼肌失神经后肌细胞生成素的表达变化 ,了解失神经骨骼肌的再生状态。方法 以 11例正常与失神经不同时间人体骨骼肌为标本 ,提取总核糖核酸 (RNA) ,通过半定量RT PCR技术 ,检测失神经骨骼肌中肌细胞生成素 (myogenin)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人体骨骼肌失神经后 ,肌细胞生成素在 1年内呈高水平表达 ,7个月达到顶峰 ,为正常骨骼肌表达的 38倍 ,12个月时为 2 1倍 ,至 2 6个月下降至 11倍。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后 ,应在伤后
黄汉伟徐建光顾玉东胡韶楠李继峰
关键词:周围神经创伤骨骼肌肌细胞生成素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01年
胡韶楠顾玉东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移位术重建肩关节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臂丛损伤会引起肩关节肌群麻痹,进而导致肩功能丧失。因此,肩关节外展和外旋功能重建是臂丛损伤的主要治疗目标。目前肩关节功能重建可通过神经移位、神经移植、游离肌肉移植或关节融合来实现。神经移位术是重建早期臂丛损伤肩关节外展和外旋功能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文就神经移位术重建肩关节功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叶尔番.艾尔肯胡韶楠
关键词:神经移位臂丛损伤肩关节功能
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的电生理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肱肌肌支的神经根来源及探索肱肌肌支移位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名臂丛损伤作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正常的臂丛神经,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并计算其潜伏期及波幅.对1例肩外展、屈肘功能正常而手部无功能的C7脊髓损伤患者,在右侧上肢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术,术中将肱肌肌支移至骨间前神经,以恢复手指屈曲功能.结果10名行健侧C7移位者术中刺激C5~C7均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而刺激C8T1则无CMAP出现.C5~7CMAP的潜伏期为[(6.32±1.50)ms,±s,下同]、(6.51±1.36)ms和(6.99±1.33)ms,波幅为(2.81±3.17)Mv、(3.01±3.20)Mv和(1.55±1.99)Mv.其中以C6的波幅最大,提示C6支配肱肌的纤维数可能最多,但经统计学处理,各神经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第2天检查屈肘功能正常,电生理检测肱二头肌为单纯相.术后1年半随访,术侧拇示指出现屈曲动作.结论肱肌同时接受来自C5~7神经纤维的支配,该肌支移位至C8T1为主支配的正中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
胡韶楠顾玉东陈亮徐建光张凯莉朱艺
关键词:肌皮神经电生理神经纤维屈肘功能臂丛神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