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家富

作品数:93 被引量:996H指数:22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1篇天文地球
  • 5篇建筑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30篇地震
  • 19篇地壳
  • 18篇面波
  • 12篇地幔
  • 12篇三维速度结构
  • 11篇上地幔
  • 10篇S波
  • 9篇青藏高原
  • 9篇波速
  • 8篇震波
  • 7篇地磁
  • 7篇地震波
  • 7篇岩石
  • 7篇接收函数
  • 7篇S波速度
  • 6篇深层动力过程
  • 6篇青藏
  • 6篇尾波
  • 6篇勘探
  • 6篇壳幔

机构

  • 83篇云南大学
  • 22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云...
  • 1篇国家地震局

作者

  • 93篇胡家富
  • 18篇吴小平
  • 17篇胡毅力
  • 17篇滕吉文
  • 16篇傅竹武
  • 16篇张中杰
  • 14篇段永康
  • 13篇庄真
  • 13篇康国发
  • 13篇陈国英
  • 12篇陈立华
  • 12篇宋仲和
  • 11篇吕梓龄
  • 9篇温一波
  • 8篇丛连理
  • 8篇杨海燕
  • 7篇黄雍
  • 6篇苏有锦
  • 6篇张慧
  • 5篇杨润海

传媒

  • 25篇地球物理学报
  • 12篇地震研究
  • 11篇云南大学学报...
  • 7篇地球物理学进...
  • 7篇地震学报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地震地磁观测...
  • 2篇科学通报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微计算机应用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微型机与应用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南极研究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1998年中...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6篇2002
  • 5篇2001
  • 14篇2000
  • 6篇1999
  • 5篇1998
  • 6篇1996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及周边地区Lg尾波的Q值分布被引量:9
2005年
首先运用叠加谱比法,对新疆地区22个数字化台网台站、乌鲁木齐台站以及周边的7个台站1999~2003年上半年所记录的1 156个宽带垂直记录,进行了处理,得到了与各射线相对应的Q0值(1 Hz处的Q值)和频率相关因子η.在此基础上,应用反投影技术,得到了新疆地区1°×1°网格的Q0值和η值的分布图象.结果表明:在塔里木地台及西伯利亚地台边缘,Q0值较高,为300~450;而在南部的西昆仑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Q0呈现出低值,在150~250的范围内变化;在北部的准葛尔褶皱系和天山褶皱系,Q0呈现出较低的值,在250~300的范围内变化,η值的变化范围为0.5~0.9.
徐彦毛燕胡家富苏有锦丛连理
关键词:LG尾波Q值
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云南龙陵震群序列的应力触发被引量:12
2007年
计算和研究了1976年云南龙陵Ms7.3、Ms7.4双主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对后续震群序列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龙陵第2主震受到了第1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龙陵双主震的13个后续强余震中,发生在龙陵三角形块体内部的强余震,90%都受到了第1或第2主震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或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发生在三角形块体外部的强余震,2/3受到了第2主震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从触发作用的强度和范围上看,第2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都大于第1主震.就近场而言,受到龙陵双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的余震数目相当,但动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范围大于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吴小平付虹Michel Bouchon胡家富胡毅力黄雍虎雄林解朝娣
关键词:云南地震
中国西北地区岩石圈瑞雷波三维速度结构与沉积盆地
<正>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新生界沉积所覆盖的我国西北各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伊宁(犁)盆地和其邻近地带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特征与分区,从而探讨其油气远景。为此,使用了一种测量面波频散信号的新技...
滕吉文胡家富张中杰孙小丽王爱武魏计春杨占寿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被引量:41
1996年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接本刊2卷2期133页)4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短缩的物理-力学机制讨论青藏高原平均高度为4500m,面积达30...
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增厚物理力学
平板式绘图仪通用绘图程序包的研制被引量:2
1989年
本文通过介绍为DXY-800A型及SPL-450型绘图仪研制的PLOT88、PLOT89C及PLOT89三个通用绘图软件,阐述了高级通用绘图程序包的设计思想、基本结构、主要功能及调用惯例。
丛连理庄真胡家富杨周胜
关键词:程序包子程序调用坐标映射FORTRAN语言
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
<正>本文用覆盖中国的358条勒夫面波路径资料,研究了10.45-113.80s范围内中国西部的三维SH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的SH波速度结构有明显的差别:作为稳定块体的塔里术盆地主体部分,地壳内重力分异程度...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
文献传递
利用面波研究云南地区壳幔S波品质因子结构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选取了云南和四川地区62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Rayleigh面波资料,使用相匹配滤波技术从记录中提取基阶面波信号.利用与震源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台记录的基阶振型计算出台间Rayleigh面波衰减系数,其周期为10.40~80.64s,反演出两台之间0~200km深度范围内的S波品质因子.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Q值在20~140之间,整体呈现出低Q背景,但其横向变化较为显著.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其西侧的大部分地区,地壳Q仅20左右,并延伸到120km深处,地壳Q这一分布特征与滇西大范围出露新生代火山岩、侵入岩分布相一致,暗示滇西地区地壳与上地幔正处于热活动的状态;小江断裂东侧的滇东块体,南部地区地壳Q为140,北部地壳Q仅为20,并延伸到深度120km.另外,滇中块体上的渡口-楚雄一带,地壳上地幔Q值为60~100,呈现出高Q特征,表明地壳物质是坚硬的,这是由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缝合,使该区由裂谷期的拉伸反转为造山期的挤压,导致地壳裂隙闭合,随着时间的流逝,孔隙流体逐渐消失,于是形成了地壳高速层和地表低热流值.云南地区地壳Q值在低背景下呈现出了明显的块体分布特征,这一分布特征与地表热流值分布相一致.红河断裂、小江断裂既是构造分界线,同时也是地壳高、低Q的分界线,产生低Q值的原因可能是大震破裂造成介质破碎,热物质沿深大断裂带上涌的结果.
陈佳胡家富杨海燕张晓曼文丽敏彭恒初
关键词:面波衰减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上)被引量:45
1996年
本文综合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地壳与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青藏高原整体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隆升、地壳短缩和增厚的动力学模式。论文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第一,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薄的岩石图结构、不同产状深大断裂以及推覆、切割和碰撞造山带的基本模式;第二,地震活动、断层面解与区域应力场;第三,板块运移与地体拼贴和大陆增生;第四,青藏高原隆升的物理一力学机制分析;第五,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印度板块向北运移并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北部则受古亚洲板块阻隔并向南推移。在长期的碰撞与挤压作用下,造成了高原地区异常的地震活动和应力场,Lg波能量向南快速衰减和Q值向南递增,水热活动强烈和地壳“南热”、“北冷”及岩石围中“壳热”、“慢冷”的格局。喜马拉雅南、北麓重力未达均衡,高山仍在上升,沿雅鲁藏布江由深部上涌的蛇绿岩套长达1700km,一系列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强烈的形变,形成了南界恒河平原北缘、北抵雅鲁藏布江的宽约300~500km的碰撞挤压过渡带。基于此,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一力学机制为软流圈的拖曳作用,促使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长期的挤?
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增厚
中国陆区S波分裂与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被引量:10
2001年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区共 8个台站所观测到地震事件的S波数据 ,采用相关分析的手段以及对观测数据重建的技术 ,进行了S波分裂参数—快慢波延迟时间与快波偏振方向的计算 ,并分析了S波分裂参数与中国陆区上地幔物质运动的相互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兰州台下的S波分裂时差最小 ,北京台下的最大 .中国东部地区上地幔运动方向以西北向为主 ,西部地区以北偏西为优势 .
刘堃张中杰胡家富滕吉文孙克忠
关键词:S波分裂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剪切波
由长周期地震面波研究华南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构造
<正>本文由长周期地震面波反演华南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构造。从中国27个地震基准台 1980、1983-1987等6年由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地震面波资料,以及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西南亚3个台站1980年...
傅竹武庄真吕梓龄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
文献传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