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芹
- 作品数:14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演剧视野下1930年代革命戏剧创作
- 2017年
- 1930年代,左翼、苏区等革命戏剧分别围绕城市和乡村展开了戏剧大众化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其演剧实践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演剧视野中观照这时期的革命戏剧创作,考察经过剧场中介后的革命戏剧创作策略,有助于廓清戏剧在革命漩涡中的发展路径和主体复杂,可以发现,戏剧一面在激进中遭遇曲折,另一面也通过演剧试错暴露自身问题。
- 王雪芹
- 关键词:演剧戏剧创作
- 《电视舞台艺术》模块化教学法探索——兼论应用型高校广电编导专业培养策略被引量:2
- 2016年
- 广播电视编导是高校广播电视学具有跨学科色彩的艺术教育专业。本文从一线教学经验入手,以《电视舞台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为研究样本,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特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
- 王雪芹
-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模块化教学法
- “史”、“剧”对立与群己关系的民族认同困境——陈白尘《太平天国·金田村》再评
- 2015年
- 《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在陈白尘历史剧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它确立了陈白尘在中国现代戏剧史现实主义历史剧探索上的地位,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这样一个以政治革命意识形态为创作显性面孔的时代,《金田村》的出现突破了被绝对化的'政治国家'理念,从与个人息息相关的具体生活中理解现代人的民族、国家属性。但与此同时,此剧在'史'、'剧'上的对立显示了现代戏剧的启蒙困境,即在群己关系上民族认同的悖反性,因此并没有把握民族国家嬗变过程的复杂面目。
- 王雪芹
- 关键词:历史剧群己关系民族认同
- 从“抒情诗”到“普罗”:1920年代末戏剧的自白体对话问题
- 2015年
- 1920年代末是中国现代戏剧史的一个独特时期,不仅创作数量上高产,而且仅两三年,戏剧就完成了从"抒情诗"到"普罗"的转变,这和戏剧对话上的自白体现象密切相关,它既表明剧人对"自我"真理的偏执,也在一定条件下极易走向戏剧的反面,它决定了田汉等人创作转向的必然。实际上,自白体对话问题反映出这时期剧人在戏剧观念上的本土选择。
- 王雪芹
- “演说”与民族国家叙事——以20世纪30年代戏剧为中心
- 2023年
- “演说”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影响深远。和早期戏剧相比,20世纪30年代戏剧中的“演说”不再直接和生硬,而是呈现了边界较模糊的复杂形态,它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并显示出身体缺席和自我授权的内在逻辑。但“演说”始终不是戏剧话语,它虽呼应时代呐喊,但未能摹写民族国家新旧更迭的嬗变,其审美错位既表明剧人对话剧之“话”的理解仍未充分,也体现了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与遮蔽。此外考察“演说”也可对这时期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历史剧、儿童剧等创作形态提供新的阐释。
- 王雪芹
- 关键词:演说
- 物性批判视域下的中国现代世态喜剧
- 2023年
- 受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影响,中国现代世态喜剧较早直面了人的物性自身,创作集中否定现代文明的物欲虚妄和功利取向,表明主体自由的诉求。本文从物性批判考察中国现代世态喜剧创作,把握其批判逻辑、物性面孔及其自我修正,辨析其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与错位。通过梳理发现,中国现代世态喜剧实现了三种物性批判,即哲学论辩、游戏脱冕和双重疾病隐喻,并由此勾勒了他们眼中现代中国的物性面孔,即实用主义的缺陷、机械摹仿的自欺和权力傀儡的荒诞,但这一批判根本上是一种理智深度的修正,其主体自由是自我检验的,仍处于现代启蒙的风景之中。
- 王雪芹
- 关键词:世态喜剧
- 摩登新脸谱:193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反讽话语
- 2019年
-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在机智风俗喜剧之外,还探索了一种反讽话语的喜剧样态,创作直面现代中国都市化、殖民化的社会转型,反思了理智自身的假面,以参差、颠倒的雅俗关系显示出摩登新脸谱,它表明大小文化传统的置换错位,揭示大众群体的两极分野,反映出知识阶层启蒙身份的瓦解与分化,与此同时还深刻辨析了摩登新脸谱下旧的沉滓。
- 王雪芹
- 关键词:反讽
- 从绝对到疏离:1930年代夏衍戏剧的“国民”书写
- 2017年
- 1930年代夏衍戏剧呈现出"国民"书写的发展轨迹,表明夏衍在民族国家认同上的重要变化,通过"国民"书写的不断修正,夏衍从绝对的政治理念国民书写走向自我疏离的时空体国民书写,从前期"摹写"历史的主观现实转向现实主义"虚构"的主体真实,从而真正促成了左翼戏剧后期的转向和成熟。
- 王雪芹
- 1930年代戏剧创作:“大写”国民的三副面孔被引量:2
- 2016年
- 1930年代,伴随着现代国家的建设进程,复兴与救亡的特殊历史境遇使戏剧致力于重现一个'大写'的国民,并呈现出三副面孔,但这三副面孔常常错综地咬啮在一起,无论是左翼还是'民族主义戏剧',抑或民众教育戏剧都显示出'大写'的国民寻求合法化和普遍性的策略,这不是真正的民族化,表达的并非完全民间和个体立场上的自由心灵,而是被理念弱化的现实。
- 王雪芹
- 关键词:三副面孔
- 内囿的隐秘:《雷雨》的戏剧表达策略兼及序幕尾声问题被引量:1
- 2013年
- 曹禺的《雷雨》在剧本创作上对中国现代戏剧走向成熟功莫大焉,研究者也不胜枚举,但鲜有人深究的是它在戏剧表达策略上所显示的独特性,认识这一点对辨析话剧创作的自身运动规律很有助益。《雷雨》通过隐秘的内囿面目反思个体生存,开启了"表达"隐秘双重话语的戏剧新形式,即以暗辩体对白、第三者视角及其自身毁灭显示隐秘的不可表达,透露出现代人"自我肯定"的生存困境。《雷雨》的序幕尾声问题与这一点紧密联系。实际上,解决隐秘如何表达的问题而非隐秘是什么的问题才是戏剧的关键,正由于此,《雷雨》才保留了对命运再提问的可能和对人类自身认知的怀疑。
- 王雪芹
- 关键词:《雷雨》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