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作品数:7 被引量:97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杭州湾滨海湿地CH4排放通量的初步研究 2013年4~9月,利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杭州湾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和裸滩(Ba... 王蒙 吴明 邵学新关键词:CH4排放通量 土壤 杭州湾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67 2014年 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调查采集杭州湾自然滩涂湿地土壤样品(0~10 cm、10~20 cm、20~30 cm),比较分析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裸滩的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碳(ROC)和轻组有机质(LFOM)的变化。结果表明:(1)0~30 cm各土层,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和裸滩的SOC平均含量依次为3.87~5.08 g kg-1,6.46~6.78 g kg-1,4.33~4.48 g kg-1和4.99~5.25 g kg-1,互花米草SOC含量高于相同土层的其他类型;(2)互花米草DOC和LFOM平均含量分别为90.69~98.90 mg kg-1,2.35~2.95 g kg-1,高于相同土层的海三棱藨草、芦苇和裸滩,而裸滩ROC含量(2.06~2.22 g kg-1)却高于相同土层的其他三种类型;(3)芦苇、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DOC占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性差异,而相同土层的DOC占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大小依次为裸滩〉海三棱藨草〉芦苇〉互花米草;(4) SOC和DOC、ROC、LFOM、全氮(TN)、土壤含水量、pH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关系(p〈0.01),各指标与pH之间均表现为负相关性。研究表明互花米草的入侵增强了滩涂湿地的固碳能力,有机碳活性组分能够反映有机碳库的变化。 张文敏 吴明 王蒙 邵学新 姜小三 周斌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植被类型 杭州湾滨海湿地CH_4排放通量的初步研究 2013年4~9月,利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杭州湾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裸滩(Bar... 王蒙 吴明 邵学新关键词:土壤 文献传递 杭州湾滨海湿地CH4、N2O、CO2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CO2、CH4、N2O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均具有强大的增温潜势。CO2、CH4、N2O在大气中浓度的不断增加而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湿地是多种温室气体的源和汇,在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 王蒙关键词: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杭州湾滨海湿地CH_4排放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12 2014年 2013年4—9月,利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杭州湾裸滩湿地、海三棱藨草湿地、芦苇湿地和互花米草湿地CH4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并利用室内厌氧培养法测定了0-30 cm深度的土壤CH4产生潜力。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裸滩湿地表现为CH4的吸收源,CH4排放通量春季高、夏季低;海三棱藨草湿地、芦苇湿地和互花米草湿地表现为CH4的排放源,CH4排放通量均呈现夏季高、春秋季低的季节变化。平均CH4排放通量表现为:互花米草湿地(1.589 mg/(m^2·h))〉芦苇湿地(0.722 mg/(m^2·h))〉海三棱藨草湿地(0.218 mg/(m^2·h))〉裸滩湿地(–0.068 mg/(m^2·h)),互花米草湿地各月CH4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湿地。0-30 cm深度平均土壤CH4产生潜力表现为:互花米草湿地(0.050μg/(g·d)〉芦苇湿地(0.042μg/(g·d))〉裸滩湿地(0.030μg/(g·d)〉海三棱藨草湿地(0.027μg/(g·d)),互花米草湿地各土层CH4产生潜力显著高于其他湿地(除0-5 cm外)。裸滩湿地土壤CH4产生潜力没有明显的空间垂直变化趋势,CH4产生潜力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0-20 cm和5-10 cm土层。其他3类湿地0-5 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大,土壤CH4产生潜力整体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海三棱藨草湿地和芦苇湿地5-10 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小,互花米草湿地20-30 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小。土壤p 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对CH4排放通量有显著的影响。 王蒙 吴明 邵学新 盛宣才关键词:CH4排放通量 土壤 杭州湾典型潮滩湿地植物带沉积物磷吸附特征 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磷酸盐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杭州湾潮滩湿地沉积物磷素吸附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及其沉积物理化性质对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物磷的吸附与释放过程均包括快速吸附(0-1 h)、慢速吸附(1-16 h)和平衡(16-72 h)3个阶段,不同植物没有明显影响这一趋势。改进的Langmuir模型拟合表明,沉积物最大吸附容量(Qmax)在154.5-436.2 mg/kg间,生长植物的沉积物Qmax明显高于光滩沉积物。沉积物自带可解吸磷(NAP)较少,在1.853-4.777 mg/kg间,NAP在不同类型沉积物的分布趋势与Qmax值相似。4种植被类型沉积物EPC0值低于潮汐水体中磷酸盐浓度,扮演着"汇"的角色,EPC0在不同沉积物间差异较小。相关性分析显示,杭州湾潮滩沉积物Qmax和NAP受有机质、颗粒组成和总无机磷含量影响,其中Qmax还受电导率影响,而研究区EPC0与沉积物理化性质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植物可以通过影响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参数,从而影响磷的吸附过程。 邵学新 梁威 王蒙 吴明 叶小齐 蒋科毅关键词:等温吸附 吸附动力学 不同土著草本群落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早期阶段入侵的抑制能力研究 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解不同土著草本群落对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的入侵抑制能力以及可能的机制,以杭州湾南岸湿地围垦区具有相同演替阶段的3种优势土著草本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单优群落为参照,调查了不同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密度和地上部分生长(株高和基径)情况,测定了不同群落的光照水平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土著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密度和地上部分生长与群落光照水平和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著群落显著降低加拿大一枝黄花密度(P<0.05),白茅群落还显著降低加拿大一枝黄花地上部分生长(P<0.05)。(2)土著群落降低了群落冠层光照水平,土著群落冠层中部光合有效辐射低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单优群落。白茅群落和荻群落盖度显著高于芦苇群落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P<0.05),冠层高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荻、芦苇、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白茅;加拿大一枝黄花株高与其邻株株高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3)土著群落土壤肥力低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单优群落,白茅群落土壤肥力最低,但多数指标与芦苇群落和荻群落差异不显著(P>0.05)。认为遮光可能是土著群落抑制加拿大一枝黄花早期入侵的主要机制,而较低的土壤肥力水平可能与光竞争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土著群落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的抑制。通过筛选和培育那些能同时降低群落光照水平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土著群落可有效抑制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 叶小齐 吴明 邵学新 蒋跃平 王蒙关键词:加拿大一枝黄花 入侵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