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健
- 作品数:54 被引量:31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年龄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疗效对比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因前交叉韧带断裂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5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40岁患者28例,男13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5(41 -63)岁;年龄<25岁患者29例,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21.0(18 -24)岁.平均随访时间26.0(24 - 45)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和随访时均行Lysholm、Tegner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以及膝关节动度仪(KT-2000)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 年龄>40岁和年龄<25岁的患者术后平均Lysholm、Tegner和IKDC评分分别为89(74 -100)、5(3 -6)、90 (70 -100)和94(79 -100)、5(4-7)、93(74- 100)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膝30.和90.KT-2000差值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平均差值分别为2(0-4)、1(-1 -4)和2(0-4)、1(0-4)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40岁与<25岁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临床效果相似.
- 王海军敖英芳龚熹王永健王健马勇刘阳蒋艳芳张继英程继红余家阔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骨科外科手术
- 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致密纤维分布区的三维磁共振成像解剖学研究
- 2023年
- 目的应用三维磁共振成像(MRI)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致密纤维分布区的解剖特点, 以期为ACL重建股骨骨道定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10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随访的20例中青年ACL重建患者术后2年健侧膝关节三维MRI数据。男10例, 女10例;年龄(34.5±7.8)岁。应用Mimics 15.01软件处理影像学数据, 得到ACL股骨止点致密纤维分布区、股骨外侧髁和其软骨的三维重建模型, 以后软骨缘顶点(ADC)、股骨外髁后皮质边界、股骨外髁前方和下方软骨缘为参照, 测量ACL股骨止点致密纤维分布区前内束、中心点和后外束的高低及前后位置。结果三维重建模型显示ACL股骨止点致密纤维分布区呈条带状, 在髁间窝外侧壁的前方接近前方和下方的软骨缘, 向后上呈条带状朝过顶点延伸, 倾斜角度为12.5°。前内束、中心点、后外束均高于ADC, 与ADC的距离分别为(4.5±0.7)、(3.5±0.8)、(2.2±0.6)mm。前内束、中心点、后外束到髁间窝外侧壁后皮质边界的距离分别为(6.9±1.2)、(11.0±1.4)、(14.9±1.8)mm, 到前方软骨缘的距离分别为(16.4±1.8)、(12.1±1.6)、(8.0±1.3)mm。结论 ACL股骨止点致密纤维分布区在髁间窝外侧壁的前方接近前方和下方的软骨缘, 向后上呈条带状朝过顶点延伸, 其前内束、中心点和后外束的三维MRI解剖学测量结果可以为ACL重建股骨骨道定位提供依据。
- 刘阳王永健王健余家阔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股骨成像磁共振成像关节镜检查
- CT和X线测量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骨道宽度的临床观察
- 2013年
-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2年后应用CT和X线测量骨道宽度的差异。方法选择前交叉韧带自体胭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后的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随访时间均在2年以上,平均26(24~31)个月。分别用CT和X线片测量胫骨和股骨骨道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上垂直于骨道纵轴的最大宽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例患者CT测量的矢状位和冠状位的胫骨骨道宽度都减小,其余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的骨道宽度均增大。采用X线测量的胫骨骨道宽度在冠状位上比CT测量的大(0.9±0.6)(0.3—2.2)mm,在矢状位上比CT大(0.9±0.5)(0.1—2.1)mm,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患者cT和x线测量的股骨骨道在矢状位和冠状位的宽度均减小,其余患者股骨骨道在矢状位和冠状位的骨道宽度均增大。采用X线测量的股骨骨道宽度在冠状位上比CT大(0.7±0.6)(0—1.7)mm,在矢状位上比CT大(0.94-0.7)(0.1~2.7)mm,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CT和X线两种测量骨道宽度的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线测量值比CT大。
- 王海军敖英芳陈连旭龚熹王永健王健余家阔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X线
- 4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后中期随访报告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后中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7月,4例半月板切除术后患者接受关节镜辅助下的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男3例,女1例。年龄分别21、27、35、38岁。3例内侧半月板移植,1例外侧半月板移植。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及体征,术前及随访时的IKDC、Lysholm、Tegner评分。随访通过膝关节正侧位、双膝持重位及双下肢全长X线检查比较患侧及健侧关节间隙和力线改变,评估膝关节退变情况,通过MRI检查评估移植半月板位置及信号改变。其中1例接受二次关节镜探查。结果随访时间44~45个月。4例均无关节疼痛、肿胀等,关节活动度正常,IKDC、Lysholm及Tegner评分分别为84.75±2.63、91.50±4.43及7.00±0.82,术前为60.50±14.06、69.25±22.04及4.00±0.82。X线提示1例关节间隙较健侧狭窄2mm,其余正常,力线均正常。MRI提示3例内侧半月板体部均有轻度外凸,体部及后角有Ⅱ~Ⅲ度信号。1例二次关节镜探查提示移植半月板形态及张力正常。结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后中期临床效果良好,关节无明显退变,MRI对评估移植半月板具有重要价值。
- 江东余家阔敖英芳龚熹王永健苗羽
- 关键词:半月板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关节镜
- 自体骨-髌腱(中1/3)-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髌腱形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 目的: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中1/3)-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目前已成为治疗前交叉韧带缺失膝的标准术式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其与取材有关的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侧位X线片及超声测量对术后髌腱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
- 王永健敖英芳
- 文献传递
- 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高密度纤维分布区的三维磁共振定位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通过三维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止点高密度纤维分布区的位置进行研究,指导关节镜下ACL股骨骨道的定位。方法对20名健康中青年志愿者的单膝进行三维MR扫描,使用Mimics重建得到ACL的股骨止点、股骨外侧髁以及股骨外髁软骨结构的三维模型,测量股骨止点高密度纤维分布区的位置及其与髁间窝高度、股骨外髁后软骨缘最高点的关系。结果在高分辨率三维MR中,ACL的股骨止点可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信号区域,分别代表直接和间接止点。直接止点的长轴长度为(15.8±2.4)mm,短轴长度为(6.2±1.3)mm。以髁间窝高度作为参照,直接止点位于此高度22%~43%。以股骨整体止点的高度作为参照,直接止点位于上方50%。直接止点中心均高于后软骨缘最高点,两者之间的距离为(5.68±1.97)mm。以性别分组,男女性志愿者直接止点相对位置(e、f、g)和直接止点中心点到后软骨缘最高点的距离(a)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年龄段分组,除≤29岁组和≥40岁组g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e、f、g和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L股骨止点的MR影像高密度和低密度信号区域分别代表直接和间接止点。髁间窝高度和后软骨缘最高点可作为解剖标志辅助关节镜下ACL股骨骨道的定位。
- 刘阳王永健余家阔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关节镜
- 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对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影响的MRI影像学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报道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前交叉韧带(ACL)在MRI图像上的形态及信号特征。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经关节镜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26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和经MRI证实的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且无明显损伤的26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分别测量两组病例在MRI冠状面及矢状面上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比较两组病例ACL形态及信号变化的特征。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2.865,P<0.01);矢状面ACL下止点宽度、体部宽度及冠状面下止点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ACL正常走行及形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3.019,P<0.01);与对照组比较,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在冠状面(x2=10.035,P<0.01)及矢状面(x2=6.256,P<0.01)的ACL异常走行及形态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ACL异常信号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x2=3.900,P<0.05)。结论与无症状、无损伤的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相比,症状性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可以引发ACL的MRI影像上的形态异常和信号改变,其发生可能与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移位并挤压ACL有关。
- 孙晓新余家阔张柳王健龚喜王永健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
- 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对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影响的MRI影像学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报告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形态、走形及信号变化特征。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经关节镜及MRI证实的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合并症状性损伤的36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和经MRI证实的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无损伤的36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在MRI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分别测量两组病例ACL长度、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以ACL单束或双束纤维走行方向改变、连续性中断、轮廓不清、变细或增粗等MRI影像特征作为ACL形态异常评判标准,以T_2WI系列图像ACL异常高信号作为信号异常评判标准,统计两组病例ACL异常形态及异常信号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4.89±1.02)mm明显小于无损伤组(5.77±1.13)mm(P=0.004);冠状面ACL长度(19.33±1.49)mm、下止点(7.11±1.19)mm及矢状面ACL长度(33.55±2.76)mm、下止点宽度(15.68±1.40)mm、体部宽度(9.78±1.07)mm与无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ACL正常走行及形态所占比例30.6%明显低于无损伤组77.8%(P=0.000);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在冠状面及矢状面的ACL异常走行及形态发生率分别为52.8%和41.7%,分别与无损伤组冠状面13.9%和矢状面11.1%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ACL异常信号发生率33.3%也高于对照组11.1%(P=0.023)。结论与无症状、无损伤的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相比,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可以导致ACL形态、走行异常和信号改变,其发生可能与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移位并挤压前交叉韧带有关。
- 孙晓新余家阔张柳郑卓肇王健龚喜陈连旭王永健陈继红张继英
- 关键词:半月板胫骨前交叉韧带
- 可吸收性材料辅助自体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兔前交叉韧带组织学转归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可吸收性材料(polyglactin 910)辅助自体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的组织学变化过程,探讨可吸收性韧带加强装置(ligament augmentation device,LAD)在ACL修复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同侧自体单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双膝ACL,左膝在移植物中间纵向贯穿可吸收线进行辅助,作为实验侧,右膝不加可吸收线作为自身对照侧。分别于术后2周和1、2、4个月取材,肉眼观察关节腔内重建移植物的大体形态;运用HE染色观察关节腔内重建韧带中可吸收线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关节腔内重建韧带中间的可吸收线在术后2周未见明显变化,1个月有降解吸收表现,2及4个月未再观察到可吸收线。术后各取材时间点,实验侧和对照侧的关节腔内重建移植物的肉眼和组织学表现无差别。结论:置于ACL重建移植物中间的可吸收性材料在术后2周~2个月内随自身新生组织的长入而逐渐被降解吸收,最后被胶原纤维组织完全替代,与胶原纤维组织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重建移植物的组织学转归无影响。
- 王永健敖英芳
-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半腱肌腱可吸收材料
- ACL双束重建中胫骨端骨桥固定与界面螺钉固定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四骨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端均用Endo-Button固定的情况下,两胫骨骨道分别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加骨桥固定和可吸收界面螺钉加门钉固定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2006...
- 穆臣会余家阔敖英芳于长隆龚熹陈连旭王永健江东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