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小治

作品数:144 被引量:1,086H指数:17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9篇农业科学
  • 15篇文化科学
  • 5篇理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1篇土壤
  • 18篇污泥
  • 16篇重金
  • 16篇重金属
  • 15篇污染
  • 13篇生物炭
  • 13篇教学
  • 12篇垫料
  • 12篇堆肥
  • 11篇稻田
  • 10篇生物有效
  • 10篇生物有效性
  • 10篇发酵床
  • 9篇
  • 7篇氮素
  • 7篇生活污泥
  • 7篇麦季
  • 6篇珍珠岩
  • 6篇膨胀珍珠岩
  • 6篇微量元素

机构

  • 133篇扬州大学
  • 25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江苏省农业科...
  • 9篇江苏里下河地...
  • 5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江苏省生态农...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扬州大学广陵...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生态环境部南...

作者

  • 136篇王小治
  • 78篇封克
  • 49篇尹微琴
  • 21篇赵海涛
  • 21篇朱建国
  • 20篇王圣森
  • 15篇盛海君
  • 12篇单玉华
  • 12篇郭海宁
  • 11篇钱晓晴
  • 11篇侯建华
  • 10篇葛骁
  • 10篇杨婷婷
  • 9篇孙伟
  • 9篇魏思雨
  • 9篇柏彦超
  • 9篇顾洪如
  • 8篇马晗
  • 8篇张家宏
  • 8篇薛红波

传媒

  • 26篇农业环境科学...
  • 10篇环境工程学报
  • 8篇扬州大学学报...
  • 6篇江苏农业学报
  • 5篇生态与农村环...
  • 4篇环境工程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教育教学论坛
  • 3篇土壤学报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实验室研究与...
  • 3篇实验技术与管...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浙江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安全与环境学...
  • 2篇中国科教创新...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11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 13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16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1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污泥堆肥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被引量:5
2013年
从添加秸秆进行堆肥处理的污泥中采集样品,通过富集培养和刚果红平板染色法筛选分离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细菌,再通过酶活力测定从中分离筛选出1株相对高活性的产纤维素酶细菌CI;通过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Devosia sp..利用单因素试验对目的菌株C1进行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C1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时间、培养温度、摇床转速以及最适初始pH值分别为60 h、30℃、130 r·min^-1和7.2~7.5,且在该条件下其滤纸酶(FPase)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分别达23.10和54.97 U·mL^-1.
佘婷婷葛骁李买军张盛华禇艳春郭海宁王小治封克
关键词:纤维素降解酶活力
长期自由大气CO_(2)富集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结构与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2024年
为探究野外自由大气CO_(2)浓度长期升高对不同深度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和分布的影响,依托中国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系统平台,以15年试验区的土壤为研究样本,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总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基于湿筛法区分颗粒态有机质(POM)和矿质结合态有机质(MAOM),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FACE处理有提高0~15、15~30 cm土壤总碳、全氮含量的趋势,其中0~15 cm土壤总碳、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2.52%和14.32%,而15~30 cm分别增加21.74%和33.33%。0~15、15~30 cm土壤POM和MAOM的碳、氮含量均高于30~45、45~60 cm土壤,且土壤总碳、全氮更多地分布于MAOM中。FACE处理极显著增加0~15 cm土层POM的碳、氮含量,其增幅分别为25.92%和24.45%;极显著提高0~15和15~30 cm土层MAOM的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0~15 cm的32.62%(碳)和59.52%(氮)以及15~30 cm的42.34%(碳)和31.06%(氮)。FACE处理与对照各深度土壤有机碳红外特征峰形态基本一致,但主要吸收峰相对强度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FACE显著减小45~60 cm土壤芳香族官能团(1630 cm-1)的峰面积,增加0~15、15~30 cm土壤但降低30~45、45~60 cm土壤吸收峰峰面积的比值。综上,长期FACE处理有提高表层土壤总碳、全氮含量的趋势,其增量碳、氮更多地分布于MOAM中,同时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表层土壤固碳。
宋娴张飞繁马莹莹尹微琴许美玲王小治徐乔
关键词:FACE土壤有机碳傅里叶红外光谱土壤固碳
调理剂对堆肥产品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是限制污泥农用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污泥堆肥化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对污泥的农用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以城市污泥为原料,以菌菇渣和秸秆为调理剂,设置4个处理:A(污泥∶菌菇渣∶秸秆=1∶0.4∶0.025)、B(污泥∶菌菇渣∶秸秆=1∶0.3∶0.025)、C(污泥∶秸秆=1∶0.12)和D(污泥∶秸秆=1∶0.09),进行好氧堆肥实验,采用BCR顺序提取法测定各种形态的重金属,研究堆肥前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城市污泥中Cu、Ni、Pb和Cr主要以可氧化态及残渣态存在,生物有效性较低,而Zn和Cd主要以酸溶态和可还原态存在,生物有效性较高;堆肥过程显著降低了Cu、Zn、Ni和Pb的生物有效性,并改变了Cu、Zn、Ni、Pb、Cr和Cd的形态分布,使污泥中的Cu、Zn、Ni、Pb和Cd向着更稳定的可氧化态或残渣态转变;污泥经过堆肥处理后,Cu、Zn和Ni 3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关系为:A
葛骁李买军张盛华马登玉王小治丁敬褚艳春封克
关键词:堆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利用大型径流场研究太湖地区稻田磷素径流排放被引量:5
2007年
2001~2002年利用大型径流场在太湖地区乌栅土上研究常规施肥条件下稻田径流磷排放情况。结果表明:稻季径流磷主要为颗粒磷,比例为50.1%~98.8%,溶解磷比例较低;磷素径流排放主要发生在水稻生育前期,稻季后期排放量较少;2001、2002年稻季径流输出总磷量分别为0.97、0.24 kg.hm-2,均低于同期降雨和灌溉输入总量,用磷浓度较高的水体灌溉稻田可能是减少周围水体磷总量的有效方法。研究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时不可忽视降雨输入磷。
尹微琴王小治高人封克朱建国
关键词:稻田径流磷素
土-水界面的物质交换及对水体污染的影响机制
曹志洪林先贵冉炜尹睿封克尹斌朱建国王春霞张焕朝黄铭洪刘宏斌张华勇王小治
该课题紧紧围绕课题的关键任务与目标,在太湖流域五种水稻土上开展了大量的田间试验及小流域的观测和建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磷氮向水提迁移的影响,室内土柱模拟试验与分析工作。通过研究获得了太湖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磷素...
关键词:
关键词: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水体污染
冰模板-微波法协同的用于吸附水中Cr(Ⅵ)的生物炭制备被引量:1
2022年
该文采用新鲜含水的豆腐渣为原料,液氮冷冻后的冰为模板,利用微波加热快速制备功能性分级孔生物碳材料,用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铬Cr(Ⅵ)。文章探究了不同微波加热时间制备的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差异,及其对Cr(Ⅵ)吸附的影响。该项研究为吸附水中的Cr(Ⅵ)提供了一种快速、绿色的方法,具有工业化应用的潜在价值。实验过程包括环境吸附材料制备及重金属去除的一般步骤,具有综合性、简易性和新颖性。
侯建华孟臻胡继娟杨木易王小治
关键词:豆腐渣吸附重金属微波法
保水剂对土壤铜形态和植物吸铜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由矿业和养殖业废弃物的排放所导致的土壤铜污染已对农产品安全造成威胁,鉴于保水剂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近年来已被人们作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候选材料。通过吸附/解吸试验和黑麦草盆栽试验,对保水剂聚丙烯酸钠在溶液中吸附铜的特点及施入土壤后对不同形态铜转化和植物吸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铜浓度为100 mg/L时,保水剂对铜离子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可达77. 6 mg/g,但铜浓度继续增加时,最大吸附量迅速下降;盆栽试验表明,添加保水剂可促进土壤残渣态铜的释放,所释放铜中的绝大部分被保水剂所吸附,但植物生长却对这个过程有阻碍作用。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添加保水剂不能明显减少短期内黑麦草对土壤铜的吸收,也不能起到明显的钝化土壤铜的作用。
房瑜静秦端端陈望舒马帅王小治封克
关键词:铜形态保水剂黑麦草盆栽试验
保护陆生生态的土壤铜环境基准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通过调研国内外Cu生态毒理研究,收集并筛选土壤Cu的10%效应浓度(EC_(10))和无效应浓度(NOEC),分组构建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土壤生态过程的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SSD),结合模型平均法推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重金属Cu的生态安全阈值.针对保护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自然保护地和农业用地土壤、公园用地、住宅用地和工/商用地的土壤Cu生态阈值分别为10.9~38.9,21.0~77.5,36.6~124,47.6~151mg/kg;针对保护生态过程,自然保护地和农业用地土壤、公园用地、住宅用地和工/商用地的土壤Cu生态阈值分别为4.49~72.2,19.9~135,60.9~220,96.8~277mg/kg.
黄兴华李勖之王国庆姜锦林龙涛王小治
关键词:
pH变化对中性土壤硝化过程N_2O释放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通过人为调节获得pH5.82、pH6.95和pH7.55的3种pH土壤,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pH变化对土壤硝化过程N2O产生以及双氰胺(DCD)对硝化过程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好气培养2d内,土壤硝化速率与pH呈正相关关系;在12d的培养期间,土壤N2O释放总量随pH增大而增大,最大N2O释放量占施氮量的0.363%;pH变化影响土壤硝化作用的强弱以及硝化过程中N2O/N2的比例;pH变化对DCD的抑制作用影响显著,DCD对N2O释放总量的抑制率为34.4%~72.2%,当pH5.82时抑制作用最强。
王小治孙伟王子波封克
关键词:N2OPH硝化作用DCD
土壤pH对硝酸根还原过程中N_2O产生的影响被引量:34
2004年
采用氢氧化钠和盐酸将中性和碱性土壤分别分步调节成具有不同pH的系列土壤 ,加入等量硝态氮后 ,在添加易有效碳源葡萄糖和不添加葡萄糖的厌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的N2 O和N2 产生速率。结果表明 ,不加碳源培养 2 4h后 ,原中性土壤系列中N2 O的最大产生速率位于pH 5 2 5左右 ,碱性土壤系列的该值位于 5 90左右 ;加入葡萄糖后 ,中性土壤系列中最大N2 O产生速率的pH值不变 ,但产生N2 最大速率的pH已提高至 6 50。而碱性土壤系列中N2 O产生最大速率时的pH值已移至 6 90处 ,即碳源的加入对产生N2 O所需的最佳pH有所提高。试验还显示 ,酸性条件可提高总还原气体中N2 O所占的比例 ,但就N2 O产生速率的绝对值来说 。
封克王子波王小治张素玲汪晓丽
关键词:土壤PH值硝酸根N2O氧化亚氮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