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从义
- 作品数:16 被引量:129H指数:9
-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识别的实证研究——基于4省21所高校的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非正式组织识别是研究非正式组织的基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情感特征、距离临近性、领袖识别性和不稳定性特征显著,群体规范性特征并不显著。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在组织识别特征变量上具有差异性,为此,要采取因人而异的管理方法与措施,引导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 潘从义
-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组织
- 新时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教育——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3
- 2006年
- 新时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且长期延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本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规模、内部模式、形成原因、类型、目标方向、交往频度等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策略、措施。
- 牟德刚潘从义
- 关键词:高校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思考被引量:22
- 2008年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内化与外化相结合、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具有着重要意义。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性教学途径,要把课内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要着重解决好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进课程评价和考核体系等问题。
- 潘从义屠霁霞
-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6
- 2006年
- 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问题。
- 牟德刚潘从义
- 关键词:高校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大学生
- 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被引量:9
- 2006年
- 新形势下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高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文章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况、形成原因、类型、内部模式、目标方向等方面状况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策略、措施。
- 潘从义
- 关键词:高校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
- 新时期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被引量:14
- 2004年
- 新时期高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且长期延续。正确分析其成因、特点和活动规律 ,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 ,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 潘从义
- 关键词:高校非正式群体学生管理
-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进学生公寓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0
- 2005年
-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时代潮流,学生公寓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既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情感交流的基本空间,也是日常教育管理的基本载体与落脚点,更是全面发展成才的有效载体。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也因此面临观念缺乏、工作模式、工作难度与服务差距的诸多挑战。面对挑战: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全新的工作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必须建立;应通过公寓文化建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完善以学生为本的公寓服务体系。
- 潘从义梁建华
-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公寓
-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对策思考被引量:10
- 2007年
- 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的问卷和访谈调查,描述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应对策。
- 潘从义
- 关键词: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高校
- 法制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学费定价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学费作为生均培养成本一部分,其讨论已经从"要不要收费"的问题进入到"如何收、收多少"的问题。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基于《价格法》的立法精神,充分考虑受教者家庭支付能力差异、高校和生源地域差异、高校教育质量差异、专业差异,以及价值规律等因素,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学费定价的听证制度来完善高等教育学费定价机制。
- 潘从义
-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费法制
- 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对策研究——政府和社会视角被引量:1
- 2013年
- 近年来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存在缺量、缺位和缺失等问题。为解决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窘况,政府、社会、学校和民工子女家庭等都应做出各自的努力,就政府、社会维度而言,不仅要持续关注和重视此问题,更要制定各种政策和法规以制度保障,不仅要营造良好的关怀氛围,更要搭建适宜的平台以实现长效管理。
- 潘从义
- 关键词: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