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智恒 作品数:8 被引量:14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Taq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Vero细胞残余DNA方法的适用性验证及应用 2014年 目的对Taq 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Vero细胞残余DNA的方法进行适用性验证及应用。方法对Taq 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Vero细胞残余DNA的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度、精密性、准确性验证,并应用该方法检测3批次脊髓灰质炎病毒浓缩液、纯化液和原液中Vero细胞残余DNA含量,计算Vero细胞残余DNA去除率。结果 Taq 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能够特异性扩增Vero细胞基因组DNA长串连重复序列;DNA浓度在10-1~10-6 ng/μl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扩增效率为93.54%;检测灵敏度为10-6 ng/μl,高于斑点杂交法;检测高(10-2 ng/μl)、中(10-4 ng/μl)、低(10-6 ng/μl)浓度阳性对照DNA模板的试验内变异系数(CV)为0.145%~3.110%,试验间CV为0.624%~2.359%;检测不同浓度阳性对照DNA的回收率在101.5%~109.4%之间,均在定量方法可接受的回收率范围内;在斑点杂交检测灵敏度范围内,同一样品采用Taq Man MGB探针实时定量PCR法与斑点杂交法半定量检测的结果吻合。3批次脊髓灰质炎病毒浓缩液纯化后可有效去除Vero细胞残余DNA,总去除率约为100%。结论 Taq 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法特异性、精密性、准确性良好,灵敏度高,可作为斑点杂交法的替代方法,用于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刘宇 王潇潇 宋冬梅 温智恒 鲁卫卫 陈蕾 李秀玲关键词:TAQ 斑点杂交 VERO细胞 残余DNA 不同形式脊髓灰质炎病毒颗粒的免疫原性 2016年 目的评价不同形式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颗粒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别将经56℃加热1.5 h处理和未经加热的PV进行分离纯化,收集相应组分,进行电镜观察及SDS-PAGE分析,并测定各组分的D抗原及蛋白含量。用不同PV颗粒组分分别免疫大鼠,均经腿部肌肉注射,共接种3次,每次间隔21 d,于免疫前和第1、2次免疫后21 d经眼眶采血,末次免疫后21 d经心脏穿刺采血,分离血清,微量细胞病变(CPE)抑制法检测血清中抗Ⅰ、Ⅱ、Ⅲ型PV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未经加热处理的PV可分离获得EP(蔗糖浓度16%~19%)和FP(蔗糖浓度22%~24.5%)两种病毒颗粒,电镜观察分别为空心颗粒和实心颗粒,EP经SDS-PAGE分析可见VP0、VP1和VP3病毒蛋白条带,FP可见VP1、VP2、VP3和VP4条带;经56℃加热处理的PV可分离获得HP(蔗糖浓度15%~17%)一种病毒颗粒,电镜观察为空心颗粒,SDS-PAGE分析可见VP0、VP1、VP2、VP3病毒蛋白条带。EP、FP免疫大鼠后,均可诱导产生针对PV的中和抗体,但EP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GMT低于FP;HP不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结论未经加热的PV可分离获得EP和FP两种病毒颗粒,均具有免疫原性;经加热处理的PV仅分离获得HP一种病毒颗粒,不具有免疫原性。 郭会杰 宋冬梅 吴蕴怡 鲁卫卫 温智恒 田龙 张越 马淑花 张中洋 李秀玲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毒颗粒 免疫原性 痘苗病毒滴度测定用国家标准品的制备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制备病毒载体疫苗滴度测定用国家标准品。方法以鸡胚成纤维细胞制备痘苗病毒,经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纯化后,加入天花疫苗保护剂,分装冻存,分发至我国4个不同实验室,按照统一的结晶紫染色蚀斑法实验方案进行协作标定,每次实验稀释后取2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设5个平行孔,计算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几何均数,对标准品中痘苗病毒滴度进行赋值。检测病毒标准品于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的稳定性,并对病毒标准品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检定。结果 4个实验室共测定44次,4个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几何平均数为3.05×106PFU/ml,95%CI为2.00×106~4.65×106PFU/ml,标准差为0.09,总变异系数1.41%。制备的痘苗病毒标准品于4℃可稳定放置10 d,37℃放置稳定性较差。制备的痘苗病毒标准品装量检查合格(1 ml/支);pH值为6.9;无菌试验合格;分装重量精密性为0.95%。结论制备的痘苗病毒标准品可作为痘病毒载体疫苗滴度测定用标准品。 黄维金 朱蓉 赵晨燕 徐静 万延民 齐影 刘强 王文波 温智恒 周艳 孟淑芳 俞永新 王佑春关键词:痘苗病毒 标准品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strain 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s IPV)的免疫原性。方法:将130只大鼠随机分成13组,分别为无佐剂s IPV原倍(Ⅰ/Ⅱ/Ⅲ型抗原含量为:10 DU/50 DU/30 DU)、3倍、9倍、27倍稀释抗原剂量组、含佐剂s IPV原倍(Ⅰ/Ⅱ/Ⅲ型抗原含量为:10 DU/50 DU/30 DU)、3倍、9倍、27倍稀释抗原剂量组、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Conventional 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c IPV)原倍(Ⅰ/Ⅱ/Ⅲ型抗原含量为:40 DU/8 DU/32 DU)、3倍、9倍、27倍稀释抗原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腿部肌内注射,0.5 m L·只-1,免疫两剂,免疫间隔时间为21 d。免疫前、第1剂免疫后21 d眼眶采血、第2剂免疫后21 d心脏穿刺采血,分离血清,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血清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效价,计算无佐剂s IPV和含佐剂s IPV ED50值、并与c IPV进行比较。结果:免疫1剂后,无佐剂s IPV、含佐剂s IPV和c IPV组Ⅰ/Ⅱ/Ⅲ型在不同稀释度时,除含佐剂s IPVⅠ型均为100%阳转率,其他几组均随着抗原稀释度的增加中和抗体的阳转率梯度下降。Ⅰ型无佐剂、含佐剂s IPV ED50分别是c IPV的0.02,0.004倍;Ⅱ型无佐剂、含佐剂s IPV ED50分别是c IPV的26.83,5.55倍;Ⅲ型无佐剂、含佐剂s IPV分别是c IPV的0.24,0.13倍。Ⅰ型含佐剂s IPV组1剂免疫后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和抗体显著高于无佐剂s IPV相应剂量组(P<0.05),免疫两剂后,略高于无佐剂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Ⅱ型含佐剂s IPV各剂量组1剂免疫后大鼠血清中和抗体略高于无佐剂相应剂量组,但仅16.7 DU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两剂后,仅50 DU组明显高于无佐剂组(P<0.05)。Ⅲ型含佐剂s IPV各剂量组1剂免疫后大鼠血清中和抗体略高于无佐剂相应剂量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免疫两剂后,30 DU组和1.1 DU组明显高于相应剂量组(P<0.05)。结论:s IPV免疫原性较好,其中Ⅰ型免疫� 宋冬梅 张中洋 鲁卫卫 温智恒 郭会杰 张越 李秀玲关键词:中和抗体 免疫原性 用于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纯度分析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建立毛细管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方法,用于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纯度检测及分析。方法:以样品检测峰高度、分离度、信噪比为判断标准,对不同运行缓冲液、样品缓冲液、毛细管长度、上样时间等进行选择优化,确定毛细管区带电泳条件,同时采用HPLC法分离及免疫共沉淀法对各样品检测峰进行鉴定。利用建立的CZE方法对7批EV71灭活疫苗原液进行检测,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疫苗原液纯度。结果:当运行缓冲液为pH 8.2硼酸缓冲体系、盐浓度为150 mmol·L^-1、SDS浓度为10 mmol·L^-1时,上样时间为100 s、毛细管有效长度为50 cm时,主检测峰高度最高、信噪比最优和分离度大于1.5。以含SDS 10 mmol·L^-1的150 mmol·L^-1pH 8.2硼酸盐缓冲液为运行缓冲液,5 mmol·L^-1硼酸盐缓冲液为上样缓冲液,以长50 cm、内径为50μm的无涂层石英毛细管作为色谱分离柱,对EV71灭活疫苗原液纯度进行检测,可见2个样品检测峰,经HPLC法及免疫共沉淀法鉴定,样品检测峰1为EV71病毒颗粒,迁移时间6.98 min、样品检测峰2为杂质,迁移时间8.42 min;连续进样6次,2个样品检测峰的峰面积、峰起时间、峰止时间和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2.0%。应用该方法对7批EV71灭活疫苗原液纯度进行检测,为95.3%-99.4%,均大于95%。结论:初步建立了可用于EV71灭活疫苗原液纯度测定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方法,为该疫苗的质量研究、工艺过程控制及稳定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吴蕴怡 郭会杰 马淑花 陈蕾 温智恒 鲁卫卫 李秀玲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 灭活疫苗 毛细管区带电泳 纯度测定 痘苗病毒弱毒株广9株对动物的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了解经痘苗病毒天坛株(VTT)3次挑斑纯化筛选出的痘苗病毒减毒株广9株(VG9)的神经毒性和致病性。方法对痘苗病毒VG9和其亲代病毒VTT进行小鼠和乳鼠及家兔脑内毒力测定、裸鼠腹腔毒力测定及家兔皮内反应性实验,并观察实验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及皮肤坏死情况。结果两株病毒对小鼠和乳鼠的脑内毒力(icLD50)值显示,VTT株较VG9株分别强约100倍和18倍;对家兔脑内的毒力虽然icLD50值显示两株病毒相同,但VTT致家兔发病的数量较VG9多,其50%发病剂量较VG9多32倍。家兔皮内接种病毒后,较低病毒滴度(6.63 lg PFU)的VTT接种点出现严重的皮肤坏死,而VG9仅在较高滴度(7.54 lg PFU)接种点皮肤出现轻微坏死。结论通过不同途径接种几种实验动物均显示VG9的毒力较其母株VTT明显减弱。可以预测VG9痘苗在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较VTT痘苗低,并且有可能比VTT更适合作为痘苗病毒载体应用于新的重组疫苗(如HIV疫苗)的研发。 朱蓉 黄维金 严子林 温智恒 王文波 周艳 王佑春 俞永新关键词:痘苗病毒 毒力 CD63在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2017年 本研究旨在寻找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衣壳蛋白ORF2的相互作用蛋白,探讨其在HEV感染中的作用。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从人肝细胞文库中筛选与HEV ORF2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显示CD63与HEV ORF2相互作用。Pull-down实验提示原核表达的ORF2与CD63结合较弱,而免疫共沉淀实验提示真核表达的ORF2能与CD63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EV易感细胞PLC/PRF/5细胞膜表面的CD63表达水平普遍低于HEV非易感细胞。过表达CD63抑制PLC/PRF/5细胞的HEV感染,而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干扰CD63表达则促进HEV感染。结果提示,CD63能与HEV ORF2相互作用,可能抑制HEV感染肝细胞。 张黎 温智恒 田亚宾 黄维金 王佑春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 ORF2 CD63 荧光定量PCR方法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建立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比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分别建立检测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株和非突变株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进行特异性、重复性和灵敏度验证。通过Ct值计算样品的突变比例(revertant proportion,RP),并进行准确性和重复性验证。采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株的突变比例。结果建立的检测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株和非突变株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特异性扩增相应基因片段;重复性试验Ct值的变异系数(CV)为0.085%-5.564%;灵敏度为1×10^-7-1×10^-6ng,Ⅰ、Ⅱ、Ⅲ型非突变荧光定量PCR可分别检测到含量约0.084 3、0.029 2和0.266 7 CCID50的病毒。荧光定量PCR测定RP的方法经验证发现,Ⅰ、Ⅱ、Ⅲ型混合质粒对照的RP检测值与理论值的差异较小,分别为0.040 9±0.037 4、0.008 8±0.034 3和-0.029 6±0.026 8。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株的RP分别为0.001 0、0.002 0和0.001 7。结论荧光定量PCR分析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比例的方法,特异性、重复性及准确性均较好,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实验室内部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突变比例测定,并可能成为脊髓灰质炎病毒体内或体外神经毒力评价的替代方法。 王潇潇 刘宇 温智恒 杨永娟 李懿 张中洋 李秀玲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 荧光定量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