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多平
- 作品数:23 被引量:94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影响树鼩体内慢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因素的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索影响树鼩体内长期感染HBV的因素。方法77只新生期和49只非新生期树鼩,分别以不同的感染源和注射方式接种HBV,部分动物加以辅助措施。接种后定期获取动物血和肝组织,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Southemblot和dot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和光学显微镜等多种方法,长期动态观察动物体内HBV感染标志的消长。结果新生期接种的树鼩中6只确定、7只疑似为持续感染,非新生期接种的树鼩无一为持续感染。单份的HBV患者或树嗣血清为效果较好的感染源;皮下注射为较好的接种途径;接种用血清先经纯化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联合检测树嗣血清的HBV免疫学标志和肝组织的HBVDNA为较好的检测方案。结论不同的接种年龄、感染源、接种方法、辅助措施可影响树鼩体内慢性感染HBV的效果,合适的检测方案有助于判断和预测树鼩的感染状态。
- 王琦杨春苏建家曹骥欧超杨芳张晶晶史俊林汪多平王晓娟王佳阮萍李瑗李瑗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树鼩
- CCT亚基γ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CCT亚基γ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一步法检测35例肝癌及癌旁组织、12例正常肝组织中的CCT亚基γ表达.结果:CCT亚基γ在肝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8.57%(31/35),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86%(22/35),在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1.67%(5/12).CCT亚基γ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CT亚基γ的表达与肝癌患者年龄、乙肝表面抗原、有无门静脉癌栓、AFP水平、肿瘤直径及临床分期均不相关(P>0.05),但CCT亚基γ的过度表达与肝癌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P<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CCT亚基γ的表达越高.结论:CCT亚基γ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与肝细胞的癌变有关.
- 谭晓虹曹骥欧超汪多平
- 关键词:肝细胞癌
-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患侧同期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能够获得Ⅱa、Ⅱb、Ⅲ、Ⅳ、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人资料共61例,其中3例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共计算64侧颈各区淋巴结转移率,并分析各个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T分期、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等与Ⅱb区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61例病人,共64侧颈Ⅱ、Ⅲ、Ⅳ、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4%(22/64)、43.8%(28/64)、42.2%(27/64)、25.0%(16/64)和48.4%(31/64),其中Ⅱa和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25.0%(16/64)和9.4%(6/64)。多因素分析显示Ⅱa区淋巴结转移是Ⅱ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如果出现Ⅱa区淋巴结转移则Ⅱb区应行常规清扫。
- 颜魁谢莹段绪伟汪多平许坚韦正波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颈淋巴结清扫术
- 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淋巴细胞数比值(RLR)、D-二聚体在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淋巴细胞数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lymphocyte number ratio, RLR)、D-二聚体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2月~2015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8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疾病作为对照组和9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术前RLR、术前D-二聚体。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术前RLR、术前D-二聚体诊断甲状腺癌的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LR)、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 AUC);分析术前RLR、术前D-二聚体及术前RLR联合术前D-二聚体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RLR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中RLR、D-二聚体及RLR联合D-二聚体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LR联合D-二聚体的AUC值高于RLR、D-二聚体。结论:RLR、D-二聚体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RLR联合D-二聚体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诊断。
- 郭玉军唐孝准汪多平包钰玲黄成忠许坚
- 关键词:甲状腺良性疾病
- 下颌骨切开外旋在侧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侧颅底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侧颅底肿瘤14例,其中肿瘤位于颞下窝4例、咽旁间隙5例、翼腭窝2例、鼻咽部1例、口咽部2例。对其中的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4例。对明显侧颅底缺损的3例行胸大肌...
- 莫立根许坚汪多平韦正波段绪伟
- 关键词:侧颅底下颌骨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
- 文献传递
- 胸腺素β1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组织胸腺素β10(Thymosin beta-10,Tβ10)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0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Tβ10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Tβ10 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无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和病理分级等指标的关系。结果Tβ10 mRNA在正常肝组织(1.30±0.53)及癌旁肝组织(1.21±0.50)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HCC组织(1.01±0.41)中的表达水平(P<0.05),而在正常肝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β10 mRNA在人HCC组织中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及肿瘤直径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血清AFP水平及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Tβ10 mRNA在HCC组织中低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有关。
- 曹骥杨春李丽萍汪多平韦薇李瑗欧超苏建家段小娴
- 关键词:肝细胞癌THYMOSINRT-PCR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20年
-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各院校也按要求取消各类线下课程,延期开学。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程,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院校积极响应,纷纷调整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网络教学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自主学习型、混合式在线学习型、虚拟环境型三种网络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分析了这三种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就其不足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最后,提出在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可针对性地根据三种网络教学模式将网络学习联动起来,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以达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拓宽医学视野,提升医学实验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 汪多平邓雨清唐孝准
- 关键词:网络教学模式医学教育
- AFB1诱发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Cullin7的功能研究
-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早期诊断困难、高度恶性、预后凶险的肿瘤。肝癌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过程,传统的单因素、单基...
- 汪多平
- 关键词:差异基因RNA干扰生物学功能分子标志物
- 文献传递
-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不同种属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进一步验证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piderm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E-FABP)在不同种属的肝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探讨E-FABP在肝癌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E-FABP在人、低等灵长类动物树鼩和啮齿类动物大鼠的肝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应用反转录-聚合酶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检测E-FABP mRNA在60例人肝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E-FABP mRNA表达水平改变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E-FABP蛋白在人、树鼩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上调(F值分别为12.314、11.387和11.206,P值均<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E-FABP mRNA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F=12.815,P<0.05);E-FABP 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显示E-FABP在肝脏组织的高表达可能与肝癌的转移有关、E-FABP和AFP联合检测有可能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结论:E-FABP有可能作为新的生物标志应用于肝癌的预测转移和早期诊断;E-FABP在不同种属的肝癌组织中共同高表达这一现象,提示其可能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之一,有可能作为防治肝癌的分子靶标.
- 史俊林曹骥苏建家杨春欧超汪多平李瑗
- 关键词:肝癌
- 罕见甲状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并胃底低分化腺癌同时性双重癌1例
- 2015年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rs histiocytoma,MFH)是头颈部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占全身MFH的3%~6%[1],而原发性甲状腺MFH极为罕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均少见。甲状腺MFH并胃底低分化腺癌同时性双重癌目前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甲状腺MFH并胃底低分化腺癌同时性双重癌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现报道如下。
- 李芳徐茂林段绪伟许坚李伟曾先捷汪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