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笈华
- 作品数:12 被引量:88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利用RNA-seq技术挖掘胡萝卜抽薹开花相关基因
- 胡萝卜(Daucus carota L.)在冬春大棚栽培和早春露地栽培时,易受低温和长日照影响发生先期抽薹,抽薹植株的肉质根膨大受到抑制并迅速木质化,造成减产。目前先期抽薹已经成为生产上的―瓶颈‖问题,而市场上适宜春播的...
- 毛笈华
- 关键词:抽薹开花春化RNA-SEQ
- 文献传递
- 甜玉米自交系萌芽期耐寒性的鉴定及筛选被引量:4
- 2016年
- 以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165份甜玉米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箱中4℃低温处理7 d后正常发芽,发芽7 d后调查发芽率、胚根长度,并计算活力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大部分材料的发芽率和胚根长度降低,但有25份材料的相对发芽率≥100%,52份材料的相对活力指数≥100%,结合这两个因素有24份材料的相对发芽率和相对活力指数均≥100%,其中又有9份材料的正常发芽率≥90%,这9份材料耐寒性较强。同时,筛选出一批低温敏感型的自交系,为甜玉米的耐寒性育种和遗传机理研究提供了优异种质资源。
- 李春艳毛笈华于永涛李高科祁喜涛胡建广
- 关键词:甜玉米自交系耐寒性
- 28份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率表现及聚类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以28份外引及自育单倍体诱导系为父本、粤甜28为母本,经诱导率测定及聚类分析,对诱导系改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外引及自育诱导系诱导率均高于原始诱导系Stock6,变幅在0.43%-3,57%,(高诱1号×EDI)×ED10—2、(高诱1号XZy-1)×高诱1号BC3-5、Y04—3912、(高诱1号×Zy—1)×高诱1号BC:F2-19及高诱1号等5份诱导系诱导率低于1%,其余22份诱导系诱导率均高于1%,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原始诱导系Stock6。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0.58处可将28份诱导系划分为3大类,第1大类包含25份诱导系,包含2个亚群,其中,第一亚群含20份诱导系,第二亚群含5份诱导系;第Ⅱ类包含Stock6、新选系S1—4等2份诱导系;第Ⅲ类中仅含诱导系Y04—3912。综合来看,对原始诱导系Stock6的诱导率改良较为成功,改良系与原始诱导系Stock6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改良系遗传基础仍较狭窄,需进一步拓宽诱导系种质基础。
- 李高科毛笈华李春艳李武刘建华于永涛祁喜涛文天祥卢文佳胡建广
- 关键词:玉米单倍体诱导率聚类分析
- 低温对甜玉米种子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被引量:19
- 2016年
- 为了探究低温对甜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抗寒性的差异机制,本研究以1组甜玉米自交系的种子为材料,通过低温胁迫下的萌发试验,筛选出耐寒性较强的1132和对低温敏感的国区T12,分别研究了其在10℃和26℃条件下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耐寒自交系1132的抗氧化酶活性整体高于敏感系国区T12。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1132吸胀萌发的种子中SOD、POD和CAT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中间有波动,在胁迫后24h,3种酶的活性均高于常温对照;而国区T12在低温胁迫后SOD和POD大体为增加趋势,CAT则持续降低,在胁迫后24h只有SOD的活性高于常温对照。1132的SOD3、SOD9、CAT1相对表达量较国区T12高,虽未表现出与其酶活变化趋势严格一致,但低温胁迫使其整体表达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2个品种的相对表达量均低,可能是POD3并非表达POD的关键基因,因此在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方面可能造成了两者抗寒性和发芽率的差异。综上,玉米种子萌发期的耐寒性与抗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则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表达调控过程。本研究结果不仅为鉴定和筛选耐低温种质资源、培育高发芽势种子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同时为防御玉米低温引起的冷害提供参考。
- 杨静毛笈华于永涛李春艳王永飞胡建广
- 关键词:甜玉米萌发抗氧化酶
- 高产、广适、抗逆型甜玉米“粤甜16号”的选育及应用
- 胡建广李高科刘建华李余良于永涛李春艳祁喜涛郑锦荣韩福光方志伟刘晓津王志纯刘玉恒文天祥童石平章文顺卢文佳毛笈华高磊
- 针对中国甜玉米高产、抗逆和广适品种极度缺乏的情况,通过杂优群理论、双单倍体技术、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基因定位与克隆等创新应用,创新自交系125份,培育国审甜玉米品种“粤甜16号,许可种植范围南方15省,居第一位;区试增产...
- 关键词:
-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 胡萝卜FLC同源基因对低温及光周期响应被引量:7
- 2013年
- 基于‘松滋野生’(Ws)和‘Amsterdam’(Af)胡萝卜转录组测序,挖掘胡萝卜FLC同源基因(DcFLCs),深入研究其对低温及光周期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胡萝卜中存在3个具有完整MADS-box和K-box保守结构域的FLC同源基因DcFLC1、DcFLC2、DcFLC3,分别编码209、212、219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进化树显示与其它植物FLC亲缘关系较远。RT-PCR表明DcFLC1和DcFLC2在供试材料中均表达,而DcFLC3仅在部分材料中表达。qPCR结果显示低温能促进DcFLC1和DcFLC3在耐抽薹品种Af幼苗叶片和种根中表达,而DcFLC2仅在Af种根中表达显著,在幼苗叶片中表达不显著。DcFLC1和DcFLC2在抽薹敏感的Ws幼苗叶片和种根春化过程中表达规律不同,低温能促进DcFLC1在幼苗叶片以及DcFLC2在种根中表达。连续光照能促进DcFLC1、DcFLC2在Af幼苗叶片中表达,但在Ws中则不同。
- 毛笈华庄飞云欧承刚赵志伟王慧马振国
- 关键词:胡萝卜光周期基因表达
- 玉米种子活力研究进展被引量:18
- 2015年
- 从分子和生理生化层面分析玉米种子活力的形成、老化和劣变、修复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综述种子活力测定方法和遗传规律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玉米种子活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 毛笈华于永涛胡建广
- 关键词:玉米种子活力生理机制
- 甜玉米果皮厚度QTL的定位及上位性互作被引量:9
- 2015年
- 果皮厚度是影响甜玉米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掘果皮厚度的基因资源、了解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机制,是指导其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日超-1(薄果皮,56.57μm)×1021(厚果皮,100.23μm)的190个BC1F2家系为作图群体,分别采用2种遗传模型检测QTL。基于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3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位于3.01、6.01、8.05区段,分别解释8.6%、16.0%和7.2%的表型变异,其中3.01和8.05处QTL以加性效应为主;基于混合线性CIM模型(MCIM)共检测到5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其中除8.05处QTL为加性QTL外,另有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QTL,1对是2.01和6.05处QTL之间的互作,另1对则是5.06和6.01处QTL间的互作。这2对互作QTL分别解释了6.63%和12.48%的表型变异率。本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和上位性互作效应等都在果皮厚度的形成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检测QTL上位互作的MCIM模型更适用于果皮厚度QTL定位。本研究还在其中4个QTL的区域内分别检索到胚乳中色素合成以及细胞转变的相关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是否与果皮厚度的变异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于永涛李高科祁喜涛李春艳毛笈华胡建广
- 关键词:甜玉米果皮厚度QTL
- 胡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发育过程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以11份不同基因型胡萝卜为试材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并对胚状体及愈伤组织形成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诱导培养92d后,有5份材料形成肉眼可见的胚状体或愈伤组织。其中70198和80Q54均诱导出胚状体和愈伤组织,胚状体产率分别为每皿10.56和7.00个,愈伤组织产率分别为每皿3.56和8.38个;90234仅形成胚状体,产率为每皿6.75个;70Q78和80Q52仅产生愈伤组织,产率分别为每皿3.00和1.00个。细胞学观察表明胚状体和愈伤组织形成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特征。发育成胚状体的小孢子细胞壁变薄,膨大伸长,长度可至原来的1.5~4.0倍,有明显大液泡,初期细胞纵向分裂,成串排列,细胞之间紧密连接,而发育成愈伤组织的小孢子膨大成球状,多次分裂后松散地连接在一起。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70198、70Q78和80Q54获得的137株再生植株倍性,单倍体、二倍体及三倍体所占比例分别为68.6%、29.9%和1.5%。
- 李金荣欧承刚庄飞云赵志伟胡鸿毛笈华
- 关键词:胡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愈伤组织倍性
- 胡萝卜先期抽薹遗传及环境调控研究被引量:13
- 2013年
- 先期抽薹已成为胡萝卜冬春大棚栽培和早春露地栽培的瓶颈,了解胡萝卜先期抽薹调控机理,有助于开展耐抽薹品种的选育。以春季栽培先期抽薹敏感的松滋野生胡萝卜(P1)为亲本,分别与6个栽培品种正反杂交获得F1和F2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胡萝卜先期抽薹以加性效应(VA)为主,还有显性效应(VD)及环境因子(Ve)。在露地和温室低温天数相似的生长条件下,P1和7262B(P6)在温室中的先期抽薹率显著降低,Amsterdam forcing(P4)在温室中均未出现抽薹,这可能是弱光条件所致。通过对P1、P4及其F1、F2植株遮光处理,发现短日照可显著推迟P1、F1和F2植株起始抽薹时间,降低先期抽薹率,而且处理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但P4处理前后均未出现抽薹。P1种根经不同时间7℃低温处理后,在长、短日照条件下表现出同样规律。而且P1植株经4~13℃处理14 d均能发生先期抽薹,其中7℃处理效果最佳。
- 毛笈华茅淑敏庄飞云欧承刚赵志伟鲍生有
- 关键词:胡萝卜先期抽薹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