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燕
- 作品数:16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治疗体会
- 2011年
-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8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R-CHOP治疗方案治疗,并对其疗效及临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完全缓解3例占37.5%、部分缓解3例占37.5%、稳定1例占12.5%、进展1例占12.5%。所有患者使用R-CHOP方案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寒战、心悸、胸闷、支气管痉挛、低血压等反应。5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贫血、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经予以治疗后均好转,不影响治疗。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感染HBV的患者,运用R-CHOP治疗方案治疗,能提高疗效,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 林晓燕何玉卓郭学凤李凤菊
-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CHOP临床疗效
-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148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伊马替尼组78例,常规治疗组7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伊马替尼组总有效率51.28%,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12.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能够取得近期良好的临床效果用药方便,毒性反应轻微,明显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林晓燕郭学军何玉卓李凤菊
- 关键词:疗效观察
- 急性白血病首次诱导缓解后合并脑梗死报告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后发生脑梗死的特点及可能机制,分析其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提供诊疗参考。方法:基于我院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期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案例,综合分析患者相关指标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相近案例回顾分析,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后发生脑梗死的特点及可能机制。结果:我院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在缓解期发生脑梗死,较为罕见,血凝学和血小板计数均无异常,但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初诊时白细胞明显升高,且既往合并高血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方案中含有糖皮质激素;另外,2例患者均在骨髓恢复期血小板快速增高。结论:急性白血病后缓解期发生脑梗死较少见,机制尚不明确。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发病时高白细胞、化疗药物损伤血管内皮、骨髓恢复期血小板快速升高均为可能原因,临床诊疗时应加强诊疗判断。
- 朱鸿斌林晓燕何玉卓郭学军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脑梗死病理机制
- 合并8号染色体四体和20号染色体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被引量:2
- 2018年
- 患者男,70岁,2016年5月因“周身乏力、腰痛、面色苍白、间断低热、无恶心呕吐”于外院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2016年6月12日入我院治疗。查体:贫血外观,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出血点及瘀斑,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无包块,肝脾肋下触及、肿大,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
- 李蔚程焕臣刘宇林晓燕刘生伟赵雪飞邱林马军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异常8号染色体染色体核型凹陷性水肿面色苍白
- 伊布替尼致重度肝损害1例附文献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导致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伊布替尼导致肝损害的特点及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我院1例患者应用伊布替尼治疗滤泡细胞淋巴瘤过程中出现严重胆汁淤积性肝损害的案例,综合分析患者服用伊布替尼后出现肝损害后相关指标变化,并结合国内外伊布替尼引起肝损害的案例报道分析,探讨伊布替尼导致肝损害的特点及可能机制。结果:本例患者服用伊布替尼72 d后出现胆红素、胆汁酸和转氨酶上升,彩超提示弥漫性肝损害。结论:伊布替尼服用后虽然很少出现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现象,但可能在肝脏中蓄积,进而导致肝损害的发生。建议临床上使用伊布替尼时,检测肝功能尤为必要,特别是对于基线时肝功能就出现异常的患者。
- 朱鸿斌卫延辉林晓燕何玉卓郭学军刘正彪
-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胆汁淤积
- 小剂量普通肝素治疗中低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中低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情况及其治疗。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8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中低危APL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患者60例进行分组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评价两组效果,记录出血改善时间、FG恢复时间、APTT/PT恢复时间、PLT稳定时间、冷沉淀输注量、并发症,并比较。结果两组缓解率均为100%,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出血改善时间、FG恢复时间、APTT/PT恢复时间、PLT稳定时间、冷沉淀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中低危APL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应用常规治疗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相比常规方案治疗,可更好地缩短出血改善时间、FG恢复时间、APTT/PT恢复时间、PLT稳定时间,减少冷沉淀输注量,且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 何玉卓郭学军林晓燕朱鸿斌
- 关键词:凝血功能障碍小剂量肝素冷沉淀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被引量:6
- 2011年
- 背景:大量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肝干细胞的主要肝外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肝组织和肝细胞从而参加肝脏的修复与重建。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在无菌条件下由髂后上棘抽取骨髓200mL,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制成10mL细胞悬液,经肝动脉将细胞悬液移植入肝脏,分别在移植后第2、4、8、12周复查肝脏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周内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改变,移植后4周白蛋白由(27.05±5.23)g/L升到(30.02±5.02)g/L,纤维蛋白原由(1.55±0.53)g/L升到(2.55±0.53)g/L,凝血酶原时间由(24.05±5.23)s降到(17.05±5.13)s,胆碱酯酶和甲胎蛋白也有不同程度上升,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在移植前后无显著性变化。单个核细胞移植后食欲改善、体力好转10例,腹胀减轻6例,腹水减少7例,下肢浮肿减轻4例。全部患者在移植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移植近期无不良反应出现。
- 郭学军林晓燕何玉卓冯雪琴李风菊姚志琴
- 关键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学指标
- 免疫抑制剂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获得性血友病A(AHA)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0月—2019年1月于我院治疗60例AHA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止血干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再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1次,两组均治疗6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改善情况、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A、IgM及IgG)]变化情况及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变化。结果①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②凝血功能:治疗后两组TT、APTT、PT及血浆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TT、APTT、PT短于对照组,血浆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③免疫损害:治疗后两组血清IgA、IgM及Ig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生活质量:治疗后两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的生理功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免疫抑制剂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AHA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不会增加免疫损害,具有一定安全性,对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后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 何玉卓郭学军林晓燕朱鸿斌
- 关键词:血友病A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血液凝固免疫损害
- 影响住院ALL患者化疗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分析影响住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化疗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102例住院AL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化疗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02例患者共完成化疗疗程386个,其中201个疗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52.07%。明确感染部位215例次,其中肛周感染占13.95%(30/215),口腔感染占13.49%(29/215),血流感染占17.21%(37/215),下呼吸道感染感染占37.21%(80/215),泌尿系统感染占3.26%(7/215),皮肤感染占3.72%(8/215),消化系统与腹腔感染占9.30%(20/215),其它感染占1.86%(4/215)。共检出病原菌8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32.95%),革兰阴性菌52株(59.09%),真菌7株(7.95%)。革兰阳性菌中,主要为溶血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革兰阴性菌中,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等敏感;真菌以念珠菌属为主。住普通病房ALL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超过7 d、未达完全缓解均是住院ALL患者诱导化疗期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住院时间与住院ALL患者诱导化疗期相关感染存在密切关系(P<0.05);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超过7 d是住院ALL患者巩固化疗期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ALL患者容易出现化疗相关感染,且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超过7 d、未达完全缓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而住层流病房和减少住院时间有助于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何玉卓郭学军林晓燕朱鸿斌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
- 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患者7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易发部位下呼吸道占65.3%、口腔占14.7%;主要致病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3.6%、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14.6%。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状况的改善,增强抗病能力,防止菌群失调,及时发现真菌感染,尽早控制病情。
- 林晓燕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