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国樑

作品数:23 被引量:223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肠癌
  • 9篇细胞
  • 8篇化疗
  • 6篇直肠
  • 6篇热灌注
  • 6篇结直肠
  • 6篇灌注
  • 6篇腹膜
  • 6篇腹腔
  • 6篇腹腔热
  • 6篇腹腔热灌注
  • 6篇大肠
  • 6篇大肠癌
  • 5篇预后
  • 5篇直肠癌
  • 5篇热灌注化疗
  • 5篇肿瘤
  • 5篇细胞减灭术
  • 5篇腺癌
  • 5篇免疫

机构

  • 23篇武汉大学
  • 2篇湖北省肿瘤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航天中心医院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北京肿瘤医院

作者

  • 23篇杨国樑
  • 10篇袁宏银
  • 9篇熊斌
  • 8篇李雁
  • 8篇杨肖军
  • 6篇程伏林
  • 4篇周云峰
  • 4篇谢丛华
  • 3篇胡卫东
  • 2篇阳峻
  • 2篇彭春伟
  • 2篇陈家宽
  • 2篇魏正专
  • 2篇苏文利
  • 2篇黄超群
  • 2篇袁艇
  • 2篇吴东德
  • 1篇毛明
  • 1篇陈慧莉
  • 1篇刘少平

传媒

  • 4篇肿瘤防治研究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四川肿瘤防治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癌症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中国抗癌协会...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 2篇2003
  • 6篇2002
  • 4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肠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细胞免疫的关系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 TGFβ1水平与外周血 T 细胞亚群、NK 细胞活性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50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用 SAP 法检测 T 细胞亚群,用 LDH 释放法检测NK 细胞活性;分析 TGFβ1与 T 细胞亚群、NK 细胞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 TGFβ1水平为40.4±17.6(μg.L^(-1)),高于对照组的19.2±7.9(μg.L^(-1))(P<0.05);CD8^+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3±9.9(%)vs32.2±7.8(%),P<0.05;CD3^+和 CD4^+细胞、CD4^+/CD8^+比值、NK 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是46.2±8.6(%)vs61.3±9.5(%),36.4±7.6(%)vs47.3±6.9(%),1.2±0.3vs1.7±0.4,24.6±6.6(%)vs31.3±7.1(%),P<0.05.Ⅲ、Ⅳ期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CD8^+细胞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分别是50.5±16.1(μg.L^(-1))vs34.3±9.8(μg.L^(-1)),49.7±9.1(%)vs38.4±9.8(%)(P<0.05);CD3^+和 CD4^+细胞、CD4~/CD8^+比值、NK 细胞活性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分别是37.2±9.2(%)vs49.6±8.4(%),28.5±8.3(%)vs42.3±6.7(%),0.6±0.4vs1.5±0.2,16.2±5.9(%)vs28.3±7.8(%)(P<0.05);TGFβ1与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值、NK 细胞活性呈负相关,与 CD8^+细胞呈正相关.结论 TGFβ1通过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漫润转移,检测血清 TGFβ1的水平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熊斌袁宏银胡卫东袁艇杨国樑
关键词:免疫转化生长因子Β细胞免疫大肠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大肠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5 4例大肠癌组织、相应大肠黏膜及 14例转移淋巴结中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PCNA强表达阳性率为 37.0 % ,转移淋巴结组织中PCNA强表达阳性率为 78.6 % (P <0 .0 5 )。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PCNA的强表达阳性率为 5 0 .0 % ,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PCNA强表达阳性率为 32 .5 % (P >0 .0 5 )。结论 PCNA的高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苏文利杨国樑熊斌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化
早期甲状腺癌的颈部体征及鉴别被引量:8
2003年
杨国樑
关键词:颈部甲状腺癌
乳腺癌的诊断被引量:8
2003年
正确的诊断对乳腺癌患者极为重要,也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以往认为要在乳腺中触及到肿块才能诊断乳腺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设备的进步和对乳腺癌认识的提高,现在在乳腺内触及不到肿块也可诊断乳腺癌,下面就乳腺内可触及肿块的乳腺癌的诊断和乳腺内触不到肿块的乳腺癌(隐性乳癌)的诊断问题分别探讨.
杨国樑
关键词:乳腺癌
检测结直肠癌外周血微转移对预测潜在性肝转移的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结直肠癌在西方国家占肿瘤死亡的第二位,发病率为50/10万,癌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整个病程过程中,约有60%-71%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发生肝转移,结直肠癌首诊时约有10%-20%的患者发生了肝转移。微小的、存在于血循环、淋巴道、骨髓和其他各组织脏器中的、临床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的转移灶称为微转移灶。尽管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准确地检测到了大肠癌微转移灶的存在,
程伏林魏正专袁宏银杨国樑陈家宽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外周血微转移微转移灶
CD44V与大肠癌关系及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2年
阳峻袁宏银杨国樑
关键词:大肠癌预后肿瘤浸润转移
CD44V6、MV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CD 44V 6、MVD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 ,检测 5 1例大肠癌组织中CD 44V 6及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V 6阳性表达率为 76.5 % ,MVD值为 10~15 2 (4 4 .8± 2 8.1)。大肠癌组织中CD 44V 6表达与MVD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γ =0 .43 3 ,P <0 .0 1)。两者均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呈正相关 (P <0 .0 5 ,P <0 .0 1) ,且在肝转移组中两者表达呈高度一致性 ,其表达一致率为 85 .7% ,与非肝转移组(3 3 .3 % )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CD 44V 6、MVD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两者均高度表达者的预后差。结论CD 44V 6、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及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大肠癌组织中CD44V 6表达与MVD表达呈正相关。CD44V 6。
阳峻袁宏银杨国樑
关键词:微血管密度肝转移预后大肠癌MVD
大肠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细胞免疫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的相关性及TGFβ1、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50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30例正常对照为...
熊斌袁宏银胡卫东袁艇杨国樑
关键词:大肠肿瘤转化生长因子NK细胞活性细胞免疫临床病理分期
文献传递
首发腋窝淋巴结转移瘤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分析首发腋窝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 2 6例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的恶性转移瘤患者的发病情况、肿块特征、诊断、治疗效果等。结果 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的恶性转移瘤患者中 (不包括淋巴瘤 ) ,最常见的分别是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 ,肿块大小不等、质硬、或与皮肤粘连 ,如果无广泛转移 ,采取切除原发瘤及转移瘤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 腋窝淋巴结转移瘤以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多见 ,应采取综合治疗 。
胡卫东汪必成陈慧莉杨国樑
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癌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分析细胞减灭术(cRs)加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术(HIPEC)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课题设计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癌(CRCPC)患者资料,按临床病理参数匹配原则,分为CRS组(CRS+术后全身化疗)29例,HIPEC组(CRS+HIPEC+术后全身化疗)33例。分析两组的总体生存期(os)及严重不良事件(SAE)。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均衡可比,术中PCI评分及器官,腹膜切除情况相似。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1.9个月(6.5~110.0个月)和32.0个月(10.5~95.9个月),OS分别为8.5个月(95%CI:4.9—12.1个月)和14.5个月(95%CI:11.9~17.1月)(P=0.007)。术后30天内CRS组3例发生SAE,HIPEC组9例(P=0.126)。多因素分析显示,HIPEC、CC0~1分、术后化疗周期≥6个周期为改善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CRS+HIPEC可改善CRCPC患者生存期,SAE无显著增加,安全性可接受。
黄超群周云峰谢丛华杨肖军程伏林熊斌杨国樑李雁
关键词:结直肠癌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腹膜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