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216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7篇成像
  • 6篇血管造影
  • 6篇造影
  • 5篇MRA
  • 5篇磁共振
  • 4篇NMR
  • 3篇动脉
  • 3篇小肝癌
  • 3篇门静脉
  • 3篇静脉
  • 3篇肝癌
  • 3篇肝静脉
  • 3篇DCE
  • 3篇磁共振血管
  • 2篇血管成像
  • 2篇三维动态增强
  • 2篇小肝癌诊断
  • 2篇肝癌诊断
  • 2篇CT

机构

  • 13篇上海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杨军
  • 12篇周康荣
  • 10篇沈继章
  • 9篇陈财忠
  • 8篇陈祖望
  • 8篇施伟斌
  • 4篇王佩芬
  • 4篇林江
  • 3篇颜志平
  • 3篇杨培强
  • 3篇严福华
  • 2篇王建华
  • 1篇吴东
  • 1篇龚静山
  • 1篇施惠斌
  • 1篇曾蒙苏
  • 1篇崔珊静

传媒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国医学计算...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DCE MRA在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的应用被引量:29
1998年
目的探讨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分成像(3DDCEMRM)检查的最佳技术,评价3DDCEMRA在该系统中的使用价值。方法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行3DDCEMRA108次,二维(2D)DCEMRA10次。比较两种力法显示门静脉右支的能力,不同层厚对3DDCEMRA显示门静脉右支的影响,并对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在3DDCEMRA的显示情况以及各种病变的3DDCEMRA表现一分析。结果3DDCEMRA显示门静脉右支级数优于2DDCEMRA(P<0.05),且层厚越薄,显示分支越细(p<0.01)。3DDCEMRA能较好地显示门脉主干(显示率93%)、左右分支(88%.97%)、肝静脉(81%)和腔静脉(83%),并能显示多种疾病。结论3DDCEMRA能较好地同时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在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多种疾病的显示和诊断方面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林江陈祖望周康荣杨军王佩芬王建华颜志平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
关键词:门静脉肝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的解剖与变异(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分析)被引量:46
1999年
目的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iment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A,3DDCEMRA)前瞻性地观测肝内门静脉(简称门脉)和肝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共进行142例门脉和肝静脉3DDCEMRA检查。对肝内门脉和肝静脉的解剖和变异做分型,计算每一型所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并计算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结果142次成像中,8例(5.6%)显示门脉呈三分叉状,7例(4.9%)门脉先分出右后支,然后上行分为左支和右前支,4例(2.8%)门脉右前支源于左支,未发现有门脉左支水平段或右支缺如,余下123例(86.6%)显示正常门脉分支。绝大多数情况下(95.1%)肝中、肝左静脉合并,而三大支肝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仅占4.9%。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为7.7%。结论肝内门脉变异并不少见。肝中和肝左静脉多合并后汇入下腔静脉。部分病人有较为粗大的右后下肝静脉。
林江陈祖望周康荣杨军王建华颜志平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崔珊静
关键词:门静脉肝静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评估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分析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HCC)在自旋回波(SE)序列和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fast multiplanar spoiling gradient recalled, FMPSPGR)序列动态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比较两者对病灶检出敏感性,进一步探讨FMPSPGR在S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8例SHCC病例行SE序列T1WI,T2WI和FMPSPGR动态增强,比较其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58例共检出病灶72个,对SHCC的敏感性依次为FMPSPGR增强> SE T2WI> FMPSPGR平扫> SE T1WI, FMPSPGR增强和后两者之间均有差异,而T2WI和FMPSPGR平扫无差异,FMPSPGR平扫和T1WI也有差异,对病灶的定性准确性,FMPSPGR(平扫+增强)> SE(T1WI+ T2WI),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FMPSPGR序列在病灶检出和定性方面均优于SE序列,可基本取代之,两者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
严福华周康荣吴东杨军龚静山沈继章
关键词:肝细胞癌SHCC自旋回波序列
下肢动脉旁路术后随访:MRA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探讨MRA在下肢动脉旁路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下肢动脉旁路术后行2DTOFMRA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动态增强MRA(DCEMRA)。20例中12例与彩超对照,4例与手术对照研究。结果:20例下肢动脉旁路术后随访MRA检查共显示移植血管19条,其中12例与彩超对照结果,两者示移植血管完全一致为11条,两者符合率为91.66%(11/12)。12条移植血管24个吻合口比较一致者21个,两者符合率87.5%(21/24)。结论:MRA可清晰显示移植血管和吻合口,是评价下肢动脉旁路术后疗效及随访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之一。
王佩芬周康荣陈祖望杨军沈继章陈财忠施惠斌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下肢动脉旁路术磁共振血管造影
主动脉夹层:3D DCE MRA诊断被引量:8
1999年
目的:探讨3DDCE MRA 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价值及其检查技术。材料和方法:共作主动脉夹层28 例3DDCEMRA 检查。采用3DFSGR,团注Gd - DTPA20ml。屏气扫描时间16 ~22 秒。经工作站进行MIP 和MPR 重建。结果:分析28 例主动脉夹层3DDCE MRA 表现,发现3DDCE MRA 对主动脉夹层的上下范围,内膜片、破口、真假两腔以及分支受累情况均能满意显示。比较MIP,MPR 及原始图像对内膜片的显示和MIP 及MPR 对分支受累的显示,发现MPR 及原始图像对内膜片的显示优于MIP。MPR 对分支受累的显示优于MIP。结论:在常规MRI 检查基础上,辅以3DDCE MRA 技术,将大大提高MR 对主动脉夹层的显示和诊断能力。
陈祖望周康荣林江王佩芬杨军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三维动态增强NMR成像
螺旋CT、动态MR及US在小肝癌诊断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1
1997年
目的:本文对资料完整的41例小肝癌(SHCC)患者进行SCT、MR及US三种无创伤性影像学技术的比较研究。材料和方法:SCT采用双期动态扫描,MR采用SE序列加FMPSPGR序列,而US采用常规US和彩色多普勒US相结合,对SHCC和微小肝癌(MHCC)的病灶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做一统计和分析。结果:SCT、MR及US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91.18%、94.12%和61.76%,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90.32%、96.91%及73.81%,SCT和MR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这两者和US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SHCC和MHCC的检出,MRSE序列加FMPSPGR序列和SCT双期动态扫描的结果相似,但两者均优于US。对于SHCC和MHCC的定性,MR稍优于SCT。鉴于三者各自的优点和限度,US、SCT及MR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或联合应用必将有利于SHCC和MHCC的检出和定性能力的提高。
严福华杨军曾蒙苏周康荣
关键词:CTMRI肝肿瘤小肝癌
MRA在腹部静脉的应用被引量:23
1997年
目的:评价常规MRA和动态增强MRA在腹部静脉检查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腹部静脉MRA共57例行59人次检查。包括2DTOF51次,2DPC19次,动态增强MRA30次(其中2D动态增强10次,3D动态增强20次)。57例中门脉高压者18例,布加氏综合征8例,门腔静脉分流术前或术后检查6例,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9例,其他病变6例,正常组10例。结果:本组MRA表现分别为门脉增粗和静脉曲张;下腔静脉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门腔静脉分流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以及肝癌患者门脉癌栓形成等。并对2DTOF,2D动态增强及3D动态增强显示门静脉分支级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3D动态增强最好。对3D动态增强薄层和厚层扫描2组门脉分支级数显示率也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薄层效果明显好。结论:MRA技术在腹部静脉系统成像相当有价值,具有很大的潜力。在2DTOF,2D动态增强和3D动态增强3种技术中。
陈祖望周康荣杨军颜志平杨培强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
关键词:NMR血管造影成像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被引量:1
1997年
动态增强MRA是一种不同于常规MRA的新技术,它是通过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Gd-螯合物),大大缩短血液的T_1时间,再利用梯度回波技术扫描兴趣血管,将所得资料经工作站后处理,进行MIP三维重建而成。动态增强MRA克服了常规MRA的缺点,使图像质量和对血管病变显示的准确性大大提高。本文着重介绍了动态增强MRA的原理及技术,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并与常规MRA及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了比较。
杨军
关键词:NMR成像血管造影
和微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和进展被引量:15
1999年
周康荣杨军严福华
关键词:小肝癌肝癌影像学诊断B超CT
动态增强MRA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6
1998年
目的与常规MRA比较,并以手术或DSA作为金标准,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的图像质量和应用价值。方法40例共132条体部血管同时作了常规MRA和DCEMRA检查,前者以二维时间飞跃法(2DTOF)MRA为主,后者以三维(3D)DCEMRA为主,部分病例屏气扫描(20~30秒),快速注射GdDTPA20ml(0.15~0.2mmol/kg),造影剂注射速度和扫描时间依据靶血管的性质、部位、范围而定。结果40例中35例发现有血管病变,与手术或其他影像学方法检查结果一致。30例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腹主动脉、腔静脉及门静脉的显示满意率,2DTOFMRA为40%,DCEMRA为96%,颈动脉及下肢血管则分别为90%、70%。利用配对计数资料χ2检验,前者两种方法有显著性差异(χ2=16.65,P<0.001),后者无显著性差异(精确卡方检验:χ2=0.58,P>0.05)。结论DCEMRA为新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克服了常规MRA的许多缺点,尤其对胸腹部血管,两种方法血管显示满意率有极显著性差异。屏气薄层3DDCEMRA技术,几乎达到与DSA相仿的结果,其临床应用潜能极大。
杨军周康荣陈祖望杨培强陈财忠沈继章施伟斌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图像增强造影剂血管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