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逊
- 作品数:5 被引量:15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末次冰盛期低海面时南海南北陆架上的植被被引量:7
- 1999年
- 在探讨孢粉的传播、来源地的基础上,根据南海南北陆坡柱状剖面(17940 ,17964) 的孢粉资料推断末次冰盛期(包括氧同位素3 期的上部) 低海面时,南北出露的大陆架上生长的植被。末次冰盛期时北部大陆架曾分布以蒿属(Artemisia L.) 为主的草原植被,气候较今日冷且干旱。南部称为“巽他古陆”,曾覆盖热带低地雨林,河口及海岸为红树林,在周围岛屿上高山雨林曾多次向山下迁移,表明当时温度可能较今日低,但湿度没有明显变化。南北大陆架末次冰期时在植被与气候演化上的巨大差异,可能与南部巽他陆架的特殊位置( 西太平洋暖池)
- 孙湘君陈旭东罗运利李逊
- 关键词:末次冰盛期陆架植被孢粉
- 南海北部最近37ka以来天然火与气候被引量:45
- 2000年
- 通过南海北部陆坡 17940站(20°07′N, 117°23′E,水深 1727 m)沉积柱状样的炭屑数量统计,结合有关花粉资料研究了 37 ka以来天然火的历史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该站在冰期时炭屑浓度以及炭屑与陆生植物花粉浓度比值都明显超过全新世,说明冰期时天然火发生的强度及频率都较全新世高,而干旱气候是引起天然火的主要原因之一.粗、中粒炭屑浓度在末次冰期时明显增加,可能表明它们主要来源于出露的大陆架上发生的天然火.冰期时细粒炭屑浓度的峰值几乎均与反映干旱气候的蒿届花粉峰值相对应,而粗粒炭屑的浓度峰值却往往滞后于蒿属峰值,与反映相对冷湿气候的山地针叶树花粉峰值一致.这表明细粒炭屑可能来源于相对干旱条件下大陆上的天然火,由强大的冬季风带入南海;而粗粒炭屑则可能是当气候相对湿润时,由于降水的增加将在干旱阶段出露的大陆架上所积累的炭屑冲刷到研究区并沉积下来.
- 孙湘君李逊陈怀成
- 关键词:南海北部气候古气候末次冰期
- 南海北部深海花粉记录的环境演变被引量:48
- 1999年
- 本文报道了南海北部深海沉积物中花粉的研究结果。所研究的17940孔长13.30m,包括最近4万年的沉积物。共鉴定统计103个样品,样品间距10cm,分辨率约为360a,自下而上分为3个花粉带和8个亚带。P1带(13.06~8.70m,约37000~15000aB.P.)以山地针叶树(Picea,Abies,Tsuga)花粉高含量组合与蒿属花粉占优势组合交替出现为特征,指示冷湿及温干频繁交替的气候。根据氧同位素资料该带相当于3期及本次盛冰期。P2带前期(P2-a亚带,8.70~7.23m,约15000~11300aB.P.)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乔木花粉增加指示气候变暖,其中14000aB.P.前后红树林的高峰可能是海平面一度上升的结果;P2带后期P2-b亚带(7.23~660m,约11300~10000aB.p.)高山雨林及山地针叶树花粉增加指示气候变冷。根据氧同位素资料P2-a亚带与Bφlling-Allerφd升温期相当,而P2-b亚带属新仙女木期。P3带(660~0m,10000aB.P.至现在)为全新世,花粉组合以松属花粉占绝对优势,与现代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花粉组合相似,说明近万年以来南海北部气候与现代气候相近。近1400年来芒其孢子突然增加说明人类活动加剧。
- 孙湘君李逊罗运利
- 关键词:花粉环境演变古植物古环境古气候
- 南海现代花粉传播动力与途径在南北海域的差异被引量:35
- 1997年
- 根据南海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所含孢子花粉数量分布格局阐明孢粉的来源.传播动力及途径,并发现南北海域存在的巨大差异.北部海域以飞翔能力强的松属花粉及飘浮能力强的蕨类孢子占优势.花粉数量的最高浓度出现在台湾海峡及巴士海峡入口处,向西南方向递减,分布格局与冬季的东北风及由它所驱动的洋流方向一致,可见冬季风及洋流为花粉传播的主要动力 花粉源区可能相当广阔,不仅包括北部海域毗临的大陆及岛屿,可能还包括东部沿海地区.另一类个体小,密度大的花粉类型,如栎属及大多数热带亚热带植物花粉,它们的数量由沿岸向深海逐渐下降,表明河流及沿岸流可能为花粉传播的主要动力.南部海域几乎所有花粉类型均由沿岸向深海递减,说明河流及沿岸流为花粉传播主要动力.花粉主要来源于南部岛屿,如加里曼丹.
- 孙湘君李逊
- 关键词:海底孢粉古环境
- 南海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其气候意义被引量:37
- 1999年
- 本文通过分析南海南部17964柱状样的孢粉记录,重建了该地区26000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南海南部末次盛冰期时高山雨林的范围可能是现在的2~3倍,表明气温明显下降;从末次盛冰期到冰消期,巽他陆架一直为热带低地雨林及红树林占据,表明在此期间湿度没有明显变化,但存在着千年级的准周期波动。这种波动一直持续到全新世中期。本地区在2000aB.P.以来芒萁孢子大量增加,一些高山雨林的成分重新出现,可能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低地植被的破坏有关。
- 李逊孙湘君
- 关键词:孢粉环境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