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
- 作品数:44 被引量:117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化疗联合术后放疗对经过R_0切除手术的Ⅱ、Ⅲ期的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 <正>目的回顾性研究经过R0切除手术后化疗联合术后放疗对比单纯化疗对Ⅱ、Ⅲ期(AJCC分期)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07年7月1日-2012年12月31日诊治的肢体软组织肉...
- 张路方志伟樊征夫白楚杰薛瑞峰刘佳勇李舒高天
- 关键词:软组织肉瘤化学疗法
- 文献传递
- MRI在评价韧带样纤维瘤病疗效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MRI在不同疗效的韧带样纤维瘤病(DF)中的信号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8至2015年经病理证实的术后复发DF患者124例的MRI资料,MRI资料包括确诊复发后发病部位的基线MRI图像,至少每半年随访1次MRI,随访满3年且有第3年末的MRI扫描图像。采用基于肿瘤大小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其疗效,将患者分为进展(PD)、缓解(PR)、稳定(SD)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或χ2检验比较PD、SD和PR组中特征的差异,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ei校正P值,采用Spearsman相关系数检验信号评分与肿瘤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PD组17例、SD组37例、PR组70例。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和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基线检查病灶最大径和末次检查最大径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D、SD和PR组的T2基线评分、T1基线增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末次随访MRI图像的T2评分、T2评分变化、末次T1增强评分和T1增强评分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肿瘤最大径与T2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0.434,P<0.01),肿瘤最大径与T1增强评分呈强正相关(r=0.743,P<0.01)。结论MRI在评价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疗效方面具有价值。
- 朱汇慈李晓婷李舒张晓燕管真孙应实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疗效评估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软组织肉瘤化疗中作用的临床对照研究
-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接受化疗的软组织肉瘤患者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所有接受化疗的软组织肉瘤病例,采用自身对照方式,实验组为病例第二周期化疗过程,在...
- 高天刘佳勇樊征夫方志伟白楚杰薛瑞峰李舒张路
- 关键词:软组织肉瘤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聚乙烯二醇类中性粒细胞减少
- 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结果单中心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研究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pediatric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PDFSP) 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与外科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8例PDFSP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与外科治疗结果。结果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8~18岁;中位年龄13.5岁;肿瘤大小为0.5~6.5cm,平均2.8cm,好发部位(躯干与四肢近端占5/8)与病理特点(均为经典型)类似成年患者,未见肢端表现或特殊病理亚型。确诊时间明显滞后于发病时间,达3~96个月,平均27.8个月。8例患儿20次病理诊断的总确诊率为50%(10/20),诊前获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为38.9%(7/18),两种比率呈线性相关趋势,但限于样本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P=0.333,r=0.866)。所有确诊例次中诊前获CD34阳性比率显著高于未确诊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vs.0/10,Fishertest,P=0.020)。8例患儿均行扩大切除治疗,5例为原发手术(1例肿瘤扩大切除,4例瘤床补充扩大切除),3例为复发手术(均为肿瘤扩大切除)。随访时间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术后复发率为12.5%(1/8),未见远处转移或死亡病例。局部切除是PDFSP首诊的主要治疗方法(7/8),局部切除后行规范性扩大切除4例均无复发,未行规范性扩大切除3例全部复发,两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vs3/3,Fishertest,P=0.20)。术中送检冰冻病理切缘,有助于扩大切除的有效性。结论作为中国内地首个PDFSP病例系列,显示与文献类似的某些临床特征与较好预后。CD34阳性在PDFSP诊断中具有关键作用。肿瘤局部切除后,及时纠正诊断并做规范性补充扩大切除,是保证患儿预后的关键。亟需增加病理诊断准确性与�
- 樊征夫那加李舒方志伟白楚杰刘佳勇薛瑞峰张路高天
- 关键词:皮肤纤维肉瘤抗原CD34
- 左足上皮样肉瘤一例报道
- 2010年
-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21岁,发现左足底肿物1年半,诊断为上皮样肉瘤2个月,于2009年12月28日入院。患者2008年5月起觉左足底前部疼痛并出现肿物,予激光及冷冻治疗后肿物消失。2008年6月,左足底肿物复发,渐增大至“葡萄”大小,肿物中央有一裂口,伴分泌物渗出,
- 方志伟李舒
- 关键词:上皮样肉瘤冷冻治疗肿物分泌物
-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PET/CT特征。方法 10例经病理证实的透明细胞肉瘤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对肿瘤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原发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值为6.52(5~9.6)。PET/CT发现肺转移7例,软组织转移5例,区域淋巴结转移3例,未发现骨、肝、脑转移;而相应的CT检查发现肺转移6例,软组织转移1例。结论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18 F-FDG PET/CT影像缺乏特异性,但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及转移情况,使分期更加准确、及时,有利于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白楚杰方志伟李丽琴陈静李舒
- 关键词:透明细胞肉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黑色素瘤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分区特征的初步探索
- 2020年
- 目的:黑色素瘤患者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是发生淋巴转移后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并发症率居高不下。了解其淋巴结转移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改良方法。方法:对33例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腹股沟区淋巴结清扫,并以Daseler分区为基础对术后标本进行了分区;通过病理检测统计各区检出和转移的淋巴结数目。结果:33例患者中共检出89个阳性淋巴结,其中下肢黑色素瘤中65%阳性淋巴结位于下区,其次是内上区(17%)和外上区(15%),位于深组的阳性淋巴结极少(3%);下腹壁或会阴黑色素瘤中位于下区、内上区和外上区的阳性淋巴结分别占40%、27%和33%。29例下肢黑色素瘤患者中9例发生了跨区转移;因前哨阳性而清扫的患者会发生至多1个区的跨区转移。结论:对于需要进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下肢黑色素瘤患者,大多数阳性淋巴结都位于下区;前哨阳性的患者跨区转移数目有限。这为以后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了理论基础。
- 谭智超刘佳勇樊征夫白楚杰高天李舒薛瑞峰张路
- 关键词: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
- 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硬纤维瘤的疗效初探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硬纤维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易复发,不转移。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本研究探讨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5例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发病年龄3~53岁,平均年龄27.5岁;肿瘤大小:T2(5~10 cm)6例,T3(10~15 cm)11例,T4(>15 cm)12例,6例多发,无T1(<5 cm)。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化疗,每2个周期进行影像学评效,若有效,至少化疗6个周期,最长12个周期。结果:化疗结束时评效,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0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24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例,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病例;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28.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7.1%。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2~5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13个月,平均PFS为14.4个月,23例完成计划化疗患者PFS超过12个月,在5例患者中观察到结束化疗后肿瘤仍持续缩小。结论: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 李舒方志伟刘佳勇白楚杰薛瑞峰高天张路王新宇谭智超樊征夫
- 关键词:硬纤维瘤化疗多柔比星脂质体达卡巴嗪
- 儿童非横纹肌软组织肉瘤的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危险度评估与综合治疗单中心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研究儿童非横纹肌软组织肉瘤(NRSTS)的临床特点、预后状况、生存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07年7月至2015年3月共收治34例NRSTS患儿,回顾性研究患儿临床与病理资料、手术与放化疗综合治疗结果,并分析生存影响因素。结果本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7~18岁,中位年龄14岁。肿瘤最大径0.5~22.0cm,平均值5.0cm,中位值3.0cm。由9种不同的组织学亚型组成,以滑膜肉瘤最多[29.4%(10/34例)]。部位以四肢最多[67.6%(23/34例)],其中下肢占50.0%(17/34例)。美国横纹肌肉瘤协作组(IRS)分组:I组28例,Ⅱ、Ⅲ、Ⅳ组各2例;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危险分层:低危组23例,中危组7例,高危组4例。随访时间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术后发生复发2例,远处转移1例,淋巴结与远处转移2例,复发与远处转移1例,死亡3例。34例患儿2年总生存率为89.2%,低危组为100.0%,中高危组为70.0%。其中28例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患儿,术后2年局部无复发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6.4%、87.6%。分析生存影响因素,发现IRS分组、COG危险分层、肿瘤大小与预后相关。能够完整手术切除(P=0.007)、低度危险(P=0.014)、≤5.0cm(P=0.037)的肿瘤具有更好的生存预期。治疗:单纯手术14例,手术加化疗10例,手术加放化疗4例,手术加放疗2例,单纯放化疗2例,单纯化疗2例。化疗方案主要(17/18例)采用葸环类药+异环磷酰胺方案(吡柔比星:40mg/m2,异环磷酰胺:10g/m2),每例总化疗2—12周期,平均4.6个周期。结论NRSTS患儿在手术、放疗及基于葸环类药物+异环磷酰胺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后,可取得较好结果。本研究首次采用COG分层研究儿童NRSTS,并证实实肿瘤大小与COG危
- 樊征夫李舒方志伟那加白楚杰刘佳勇薛瑞峰张路高天
- 硬纤维瘤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总结硬纤维瘤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通过PubMed及CNKI数据库,以"硬纤维瘤、侵袭性纤维瘤和韧带样纤维瘤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硬纤维瘤的手术治疗及随访;2)硬纤维瘤的放射治疗及随访;3)硬纤维瘤的药物治疗及随访;4)硬纤维瘤的新治疗方法及基础研究进展。剔除标准:重复的类似研究。根据标准,纳入分析34篇。结果:目前普遍认为手术应为一线治疗,手术应在保留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达到阴性切缘。辅助治疗以放疗为主,对于术后切缘阳性者或手术不可切除者应加以辅助放疗。药物治疗被认为是继手术和放疗之后的三线治疗。肿瘤不可手术和(或)放疗的患者应该接受药物治疗。结论:由于硬纤维瘤极低的发病率,目前文献中未见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其治疗策略尚无共识。应在手术-放疗-药物治疗的三级原则指导下,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李舒方志伟
- 关键词:综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