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
-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高速定点FFT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11
- 2005年
- 提出了一种高速定点FFT处理器的设计方法,此方法在CORDIC算法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操作数地址映射方法和旋转因子生成方法,每周期完成一个基4蝶形运算,具有最大的并行性。同时按照本文提出的因子生成方法,每个周期可生成3个旋转因子,且硬件实现简单,无须额外的ROM资源。整个系统采用Xilinx公司的XCV2P30仿真,系统频率达到了130MHz,对于1k点16位的复数FFT需要9.8μs,16k点需要221μs,优于目前绝大多数已有的FFT处理器。
- 付博李栋谢应科
- 关键词: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处理器CORDIC算法
- 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δ^(13)C-Δ^(14)C)与碳足迹被引量:1
- 2022年
- 河流输送到海洋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有机碳(OC)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了解DIC和OC的年龄、来源和转化,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提高现在以及未来自然和人类对河流碳循环影响的估算精度。本研究以普定岩溶水碳循环试验场泉(地下水)池(地表水)耦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碳同位素(^(13)C-^(14)C)方法,结合水生植物生长和传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地下水地表水系统中DI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及其转化机制。研究发现:(1)泉池系统中DIC和POC的Δ^(14)C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泉水中Δ^(14)C值低于池水中Δ^(14)C值,反映后者可能有“较年轻”的CO_(2)的加入;(2)池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变化由土地利用类型和池中水生植物共同控制;(3)池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浓度明显高于泉水,且其Δ^(14)C值表现出与沉水植物和DIC的一致性(表观年龄均为3200~900 a),说明池水POC主要源于池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了碳酸盐风化产生的老碳(DIC),使新形成的有机质在表观年龄上“偏老”;(4)池水水体内源有机碳对水体POC的贡献在75%以上,内源有机碳通量(以C计)在250 t·km^(-2)·a^(-1)至660 t·km^(-2)·a^(-1)之间,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草地对应的地表水系统具有最大的内源有机碳占比和通量,指示了沉水植物控制型浅水水体初级生产对有机碳循环的重要作用。综上,我们认为在岩溶区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来调控水生植物群落对于增加碳汇具有重要潜力。
- 李栋李栋赵敏刘再华
- 关键词:溶解无机碳颗粒有机碳碳足迹
- 面向边缘计算的工业互联网工厂内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被引量:7
- 2019年
- 提出了适用于工业网络的通用边缘计算计算模型,分析了工厂内网络需求。基于软件定义网络集中管理能力与时间敏感网络的实时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和时间敏感网络的工业互联网工厂内网络架构,该架构以其开放性、灵活性、实时性、高效集中管控的特点普适于工业互联网工厂内的各种业务需求,并对其中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
- 李庆李庆刘金娣
- 关键词:工业网络
- 土霉素生产废水及下游河流中土霉素及降解产物的检测
- 本研究对华北制药厂土霉素生产废水及下游河流中土霉素及其降解产物进行了检测分析,评价了普通污水处理过程对土霉素生产废水中土霉素的去除效果,以及土霉素在地表水中的环境行为。
- 杨敏李栋张晶李宗来
- 关键词:制药废水污水处理
- 文献传递
-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模拟研究
- 2023年
- 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土壤CO_(2)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岩溶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植被恢复伴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其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控制性实验,以土壤、岩溶含水介质初始条件相同,仅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贵州普定沙湾模拟试验场为研究对象,通过1年的土壤CO_(2)浓度和通量数据,研究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_(2)的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CO_(2)的浓度和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季节下的土壤CO_(2)通量呈现昼夜变化规律,温度和降雨影响着土壤CO_(2)的排放,前者可促进排放量,后者可抑制排放量,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受影响的程度不同;(2)耕作活动也会影响土壤CO_(2)的排放,耕作使得土壤变得松散,加上岩溶区下伏基岩的溶蚀作用,增加了土壤CO_(2)向含水层的扩散,导致春季耕地表现为负通量;(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_(2)的年排放量不同,具体为草地(897.53 tC km^(-2)a^(-1))>灌木地(258.15 tC km^(-2)a^(-1))>耕地(207.66 tC km^(-2)a^(-1))>裸土地(92.68 tC km^(-2)a^(-1)),究其原因,主要受不同土地利用下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4)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草地(29.33 g/kg)>灌木地(23.31 g/kg)>耕地(22.08 g/kg)>裸土地(19.00 g/kg),鉴于这些土壤的初始性质相同,研究发现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除无植被的裸土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小外,其余有植被的类型均有增加,且增加的程度和植被覆盖的程度有关。综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以通过影响上覆植被的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控制土壤CO_(2)的排放,而排放强弱与温度、降雨和耕作活动有关,可以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储碳。
- 胡运迪赵敏鲍乾李栋李栋马松曾广能
-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
- 喀斯特地区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 2024年
- 微量元素是影响喀斯特地表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水生光合生物在光合代谢过程中能够吸收并去除部分有害元素,然而关于不同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效果和去除潜力如何目前则少有研究。基于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的野外监测、系统采样和实验测定以及统计分析,构建了由裸岩地、裸土地、耕地、草地和灌丛地5种土地利用组成的植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模拟生态系统,并以其中的地表水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去除潜力及控制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水水化学和水生光合生物量受季节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显著;②Cr,Mn,Co,Ni,Fe和Zn 6种微量元素浓度在不同喀斯特水生光合生物系统中存在显著差异,浮游-沉水共存系统对Mn,Co,Ni,Fe和Zn的吸收和去除能力优于单一浮游系统;③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植被恢复(灌丛地和草地)促使地表水体形成的高溶解性无机碳(DIC)环境,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从而提高了对地表水体中Mn,Co,Ni,Fe和Zn等微量元素的去除潜力。这些认识将有助于岩溶区地表水体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对地表水体微量元素调控机制的研究。
- 郎蕤赵敏李栋李栋蔡冠霞陈波陈波
- 关键词:微量元素土地利用喀斯特地区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模拟试验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土壤在生态系统和岩溶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壤微生物参与了几乎所有土壤生态过程,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岩溶动力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极其敏感,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有助于揭示微生物在调节岩溶地区土壤碳汇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普定喀斯特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中裸土地、耕地、草地及灌丛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及碳氮比值(C/N)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土壤细菌的丰度与多样性,但优势菌门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差异不显著;草地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灌丛地、耕地与裸土地;土壤碳氮比(C/N)对细菌alpha多样性有显著影响,高C/N值抑制土壤细菌丰度及多样性,表明营养元素比值可能是调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 蔡冠霞夏凡夏凡鲍乾李栋赵敏
-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细菌群落结构细菌多样性碳循环
- 基于软件定义工业网络的多路径传输机制设计与实现
- 2022年
- 软件定义工业网络架构及其关键技术,正在推动工业网络系统进一步向着扁平化、全互联的方向发展。本文基于软件定义工业网络体系架构,借助其统一管控、灵活转发的优势,通过在转发平面和控制平面新功能设计,实现了采用多个路径传输同一业务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并且降低传输时延和时延抖动。
- 李志博李志博李栋李栋杨明
- 关键词:工业网络多路径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