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耀平

作品数:29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哲学宗教
  • 4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胡塞尔
  • 6篇哲学
  • 6篇先验
  • 4篇现象学
  • 3篇多德
  • 3篇亚里士多德
  • 3篇生存论
  • 3篇维特根斯坦
  • 3篇摹状词
  • 3篇克里普克
  • 3篇《逻辑研究》
  • 3篇柏拉图
  • 3篇存在论
  • 2篇笛卡尔
  • 2篇语言哲学
  • 2篇指称
  • 2篇萨特
  • 2篇身体
  • 2篇叔本华
  • 2篇斯特劳森

机构

  • 29篇苏州大学

作者

  • 29篇朱耀平
  • 1篇冉然
  • 1篇刘辰飞
  • 1篇钱承
  • 1篇赵庆波

传媒

  • 4篇武陵学刊
  • 3篇吉首大学学报...
  • 2篇淮阴师范学院...
  • 2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江汉论坛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现代哲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世界哲学
  • 1篇中国军转民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科学技术哲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0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意义幽灵与语词肉身的二元对立的消解——德里达对胡塞尔意义理论的反思与解构被引量:1
2012年
胡塞尔在他的《逻辑研究》第二卷的"第一项研究"中,对意义与表达、表达与标志等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语言哲学和意义理论实行解构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对胡塞尔所作的一系列本质性区分中所包含的内在矛盾的揭示,达到对这一系列区分的有效性及作为其前提和预设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原则进行瓦解的目的。
朱耀平
关键词:胡塞尔语言哲学德里达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蕴被引量:1
2024年
齐泽克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马克思、阿尔都塞、拉康等人的思想融合起来,通过阐述意识形态的三个阶段来说明当今的意识形态已然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并且指出这种意识形态是作为幻象来缝合社会的症状,从而构建社会现实的。
王庭安朱耀平
关键词:意识形态症状幻象
“共通感”——亚里士多德感知学说的轴心
2024年
亚里士多德共通感理论认为,眼、耳、鼻、舌、身五种不同的类型并不意味着这五种感觉能力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是人或其他动物“统一的感知能力”的不同分支,虽然各自发挥着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但它们有着相同的根基——“统一的感知能力”,即“共通感”。正是凭借这个“共通感”,对各种不同的感觉印象的集聚、比较与区分,以及对感觉的自我感知才得以可能。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理论有助于我们摆脱自近代以来大行其道的“内感知”学说的困境。
朱耀平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共通感
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身体——叔本华、胡塞尔与具身主体的不可见性被引量:4
2020年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首先认识到,作为整个世界的阿基米德点的主体不但无法离开身体存在,而且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无形的、作为主体的身体。身体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作为主体的身体与作为客体的身体混为一谈。在我把身体作为有形的、处在时空和因果性之中的客体来把握之前,我首先是以直接的方式把身体作为主体或“自我”来把握的。作为观看一切的主体,身体没有而且不能同时成为被观看的客体。相对于可见的客体而言,作为主体的身体是不可见的。在胡塞尔后期著作中的身体现象学思想的启发下,梅洛-庞蒂对作为主体的身体的不可见性做了进一步论证。在他看来,把主体理解为身体,并不能改变主体的不可见性,反而要求更加严格地区分作为主体的身体与作为客体的身体,不能以后者的可见性来否定或冲淡前者的不可见性,否则将有可能导致“作为可见世界的一部分的身体同时又是整个世界的前提条件”的悖论。
朱耀平
关键词:叔本华胡塞尔梅洛-庞蒂先验主体不可见性身体
胡塞尔后期判断理论的发生学转向被引量:1
2020年
胡塞尔的后期判断理论主要是指他于20世纪20年代在弗莱堡大学开设的一系列逻辑学讲座所包含的判断理论。在此之前,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其判断理论的主要论题是判断与表象的关系。他不同意布伦塔诺把判断看成包含表象行为的意识行为,认为表象只是判断行为的一个抽象成分。胡塞尔后期判断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谓词)判断与"(前谓词)经验"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前谓词经验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包含着难以察觉的、容易被忽略的"自我活动",因此不能根据接受性与自发性来区分经验与判断,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在这一点上,它与判断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向前谓词经验的发生学回溯并不意味着把关于个别对象的感性直观作为最后的根基。一切经验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判断都预设了一个由被动的世界存在信念建立起来的地基。这个"世界存在信念"不但不是我的判断行为的结果,反而是一切判断活动及作为其基础的"经验"得以发生的前提。
朱耀平
关键词:胡塞尔表象感知
空间本性问题上的虚实之辩及其后现代转向
2012年
在空间的本性问题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否存在虚空的争论。这种争论在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等人那里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康德把空间看作是人的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实现了空间概念的"先验论"转向,同时也使"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虚空"的问题成为一个无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位置、远近等空间概念是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开启出来的,实现了空间概念的生存论转向,同时也取消了脱离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孤立存在的"绝对真空"及"自在空间"概念的合法性。福柯和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既贯彻了海德格尔倡导的生存论原则,又分别从空间与权力或生产的关系的角度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完成了空间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朱耀平
关键词:虚空先验论存在论后现代
想象力、时间性与超越性——海德格尔对康德先验想象力理论的存在论诠释被引量:6
2011年
康德认为,与经验想象力总是对经验对象的"再生"不同,先验想象力第一次使经验及其对象成为可能,因此,它也被称为生产性的想象力。海德格尔认为,康德所说的先验想象力不仅是将感性和知性联系起来的能力,而且也可以说是它们二者的共同根基;此外,它不仅是将表象杂多在时间次序中加以整理的能力,而且是时间表象的根源;不仅是在对象不在场的情况下将它呈现出来的能力,而且是对象的呈现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
朱耀平
关键词:先验想象力时间性
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统一性问题的生存论解释被引量:1
2015年
在试图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四种含义加以统一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逐渐认识到,或许只有"真理"意义上的存在(是)才是"存在(是)"的基本含义。而这也正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读中,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的原因。这种关注使真理、"实际生命"(此在)、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即存在者之存在)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此在及其逻各斯具有不同于世界上的现成之物的存在方式,它是在与存在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存在者的存在起显示或揭示作用的存在者。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有某种统一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就在于"存在者的存在在此在中并通过此在的明察显现",换言之,不同存在者的存在意义的统一性在于它们都是在此在的生存着的理解中显示它们的存在的。
朱耀平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还原的两个步骤和三条道路被引量:3
2016年
《逻辑研究》所取得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在于它发现了世界及其中的对象与它们的被给予方式的内在关联。但是,当胡塞尔试图对这种关联做出进一步的阐明时,却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所谓的"人类主体性悖论"——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如何能够同时又是整个世界的呈现的前提条件?胡塞尔随后认识到这个悖论是由于没有对经验意识与先验意识进行严格区分造成的,而先验现象学还原则是实行这种区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试图对这个方法加以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胡塞尔开辟了通向先验意识的三条道路,即:笛卡尔式的道路、现象学的心理学道路与存在论的道路。先验现象学还原一般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一是把世界及其中的对象还原为通过主观意识被给予的现象;二是将经验意识进一步还原为先验意识,以避免人类主体性悖论。第一条笛卡尔式的道路并未对这两个步骤进行明确的区分,从而导致人们对先验还原的意义的误解和低估,这是胡塞尔不遗余力地试图开辟另外两条道路的原因之所在。
朱耀平
关键词:胡塞尔《逻辑研究》
萨特现象学存在论的生存论根基被引量:1
2011年
对于萨特来说,作为在其存在中隐含着它物并处于虚无之中的存在者,自为不仅是存在的根基,而且也是虚无的根基。作为本身就处于亏欠、可能性和时间性中的存在者,自为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亏欠、可能性和时间的根源,而且也是它本身在存在论结构上的超越性的根源。可见,自为确实是萨特现象学存在论的出发点,是它的生存论根基。
朱耀平冉然
关键词:萨特自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