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30例正常者作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单个核细胞的水平;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一定条件下培养2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鉴定培养贴壁细胞表面标志CD34的表达;倒置荧光显微镜鉴定贴壁细胞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FMD明显低于对照组[(5·85±3·04)%比(8·81±4·48)%,P<0·05];NMD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0±5·03)%比(14·18±4·50)%,P>0·05];CD34+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13±0·05)%比(0·09±0·04)%,P<0·05];FMD与CD34+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385,P<0·05)。培养的贴壁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倒置荧光显微镜显示这些贴壁细胞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D34+细胞增加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提示循环EPCS增加可能是对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和内皮损伤的代偿反应。
- 涂昌陶军王妍杨震刘东红徐明国王洁梅曾群英陈国伟马虹
- 关键词:干细胞
- 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弹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6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 30例冠心病患者与 30例正常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应用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仪测定受试者的大动脉弹性指数 (C1 )和小动脉弹性指数 (C2 )。结果 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5 17±2 13)% 与 (11 10±4 36)%,P<0 05];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C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 11 59±4 56 )ml/mmHg( 1mmHg=0 133kPa) ×10与 (12 11±3 82)ml/mmHg×10, P>0 05],但冠心病组的C2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4 20±1 80)ml/mmHg×100与 (6 26±2 36)ml/mmHg×100, P<0 05],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与C2 呈正相关(r=0 53, P<0 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C2 降低,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提示C2 可作为一种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新指标。
- 陶军涂昌王妍杨震刘东红徐明国王浩梅张焰曾群英陈国伟
-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动脉弹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流介导检测仪
- 年龄相关的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与动脉弹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5
- 2005年
- 目的 研究年龄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与动脉弹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56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分成青年组(n=26)和老年组(n=30)。采用桡动脉脉搏分析法无创性评价健康志愿者大动脉弹性指数(C1 )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 ), 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单个核细胞的水平,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2周,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 UEA I和DiI 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结果 老年组与青年组相比较,C1 和C2 明显降低[C1(11. 73±1 .45)比(16 .89±1 .69)ml/mmHg×10, P<0. 001; C2 (8 .40±1 45)比(10. 58±1 .18)ml/mmHg×100, P<0 .001 ];循环内皮祖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 0 .13±0. 02 )比( 0 .17±0. 04 )%,P<0 .05];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与动脉弹性指数变化呈正相关(r=0. 47, P<0. 01;r=0 .4, P<0. 01),荧光显微镜鉴定贴壁细胞FITC UEA I和DiI acLDL双染色阳性。结论 增龄导致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下降和功能障碍,损伤动脉弹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有可能作为评价血管功能的替代指标。
- 陶军王妍杨震涂昌徐明国王洁梅王强曾群英陈国伟马虹
- 关键词:年龄相关小动脉弹性指数大动脉弹性指数内皮祖细胞无创性评价祖细胞数量
- 麝香保心丸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2007年
- 麝香保心丸能有效调节血脂
陈氏对78例患者服用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每日3次,连续服药12周为1个疗程),观察期间未服用其他降脂药。结果发现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有明显降低(P〈0.01)。
- 曾群英
-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脂调节血脂降脂药
- CHF治疗中血浆醛固酮变化规律与心率变异的生物钟规律相关性
- 2003年
-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袁(CHF)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后,血浆醛固酮(Ald)活性的变化规律、醛固酮逃逸程度与预后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率变异各能谱范围及各能谱之间的生物钟规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1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ACEI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浆RAS(rennin—angiotension system)系统的活性、观察其变化规律。根据醛固酮逃逸程度分为两组:升高超过基线水平20%(组1,n=51)和超过基线水平但达不到20%(组2,n=65)。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各能谱范围及其24h昼夜规律的变化。结果:①与基线水平相比较ACEI治疗后1个月血浆血管紧张素II(Ang II)活性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Ang II有所回升与基线水平比较(P>0.05)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P<0.05)。②与基线水平比较ACEI治疗后1个月血浆Ald明显下降(P<0.01);继续治疗到3个月时明显增高,与基线水平比较(P<0.01),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P<0.01)。③组1与组2比较心率变异总能谱(TF)、极低能谱(VLF)、低能谱(LF)明显下降(P<0.05;P<0.05;P<0.01);高能谱(HF)及HF/LF两组差别无显著性;醛固酮逃逸严重组(组1)心率变异各能谱24h昼夜规律消失,各能谱呈低平曲线。结论:①充血性心衰患者ACEI治疗后,确实可观察到醛固酮逃逸现象,且这一现象在治疗3个月时表现己很突出。②醛固酮逃逸明显的病人比较来说,与预后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率变异各能谱TF、VLF、LF明显下降,且昼夜规律消失。提示醛固酮逃逸程度可能与预后密切相关。
- 高修仁彭龙云曾群英马虹罗斌谢耀群段大跃
- 关键词:CHF血浆醛固酮心率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