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锡忠

作品数:14 被引量:247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美国增进人类健康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偏瘫
  • 7篇偏瘫患者
  • 7篇卒中
  • 7篇脑卒中
  • 5篇上肢
  • 5篇脑卒中偏瘫
  • 5篇康复
  • 4篇动功
  • 4篇日常生活活动
  • 4篇上肢功能
  • 4篇脑卒中偏瘫患...
  • 3篇日常生活活动...
  • 3篇上肢功能恢复
  • 3篇生活活动能力
  • 3篇痉挛
  • 2篇振动
  • 2篇上肢运动
  • 2篇上肢运动功能
  • 2篇卒中后
  • 2篇下肢运动

机构

  • 14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曹锡忠
  • 11篇梁天佳
  • 9篇龙耀斌
  • 6篇吴小平
  • 4篇廖明珍
  • 4篇周开斌
  • 2篇莫明玉
  • 2篇黄林鹏
  • 2篇黄盛才
  • 2篇伍明
  • 2篇陈钊德
  • 1篇卢春秀
  • 1篇黄福才
  • 1篇杜灿荣
  • 1篇余宁先
  • 1篇曾伟萍
  • 1篇方菊飞
  • 1篇肖增明

传媒

  • 8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康复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动站立床强化训练在偏瘫患者步态改善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早期使用电动站立床是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长期卧床过渡到站立的方法,可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提高下肢负重、平衡能力和躯干控制等[1]。由于偏瘫患者下肢力量不足、张力过高或模式异常等原因,常出现异常步态。许多偏瘫患者对下肢的恢复不仅满足于步行能力的提高,更希望改善步态以利于回归社会。我科在原有使用电动站立床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新方法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步态,现报告如下。
龙耀斌曹锡忠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患者电动站立床异常步态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卧床躯干控制
手抓握训练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观察手抓握训练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脑功能重组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机器人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抓握强化训练,每天训练120 min,机器人训练组患者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20 min,联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手抓握强化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各60 min.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期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检查各组患者脑功能重组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机器人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Brunnstorm分期评分[分别为(4.36±0.62)分、(4.43 ±0.45)分和(5.35 ±0.55)分]、上肢Fugl-Meyer评分[分别为(45.56±8.32)分、(46.64 ±7.16)分和(55.82 ±6.88)分]及MBI评分[分别为(58.71 ±7.56)分、(56.52±7.11)分和(82.62 ±8.58)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其躯体感觉激活区体积、大脑总兴奋区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并以联合治疗组的脑区激活范围较显著(P<0.05).结论 手抓握强化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训练均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上述两种疗法联用具有协同功效,能进一步促进脑梗死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梁天佳吴小平龙耀斌周开斌黄盛才廖明珍莫明玉曹锡忠
关键词:上肢运动功能脑功能重组功能性磁共振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0
2012年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选取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神经肌肉促进训练、肌肉牵张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作业治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腹横肌、多裂肌、髂腰肌、臀肌肌力训练及躯干、骨盆控制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ADL能力、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ADL能力、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具有正相关性。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梁天佳吴小平龙耀斌曹锡忠杜灿荣廖明珍
关键词:核心稳定性训练脑卒中偏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旋转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痉挛的疗效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旋转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患者肌痉挛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2015年7月,3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9)。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肢体康复训练后加旋转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Z〉-2.286,P〈0.05)、内收肌角(t〉5.6121,P〈0.001)、直腿抬高角(t〉5.1677,P〈0.001)、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t〉-6.7428,P〈0.001)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旋转训练配合康复训练能减轻脊髓损伤后患者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伍明龙耀斌曹锡忠梁天佳周开斌
关键词:脊髓损伤痉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功能性磁共振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经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及脑功能重组情况.方法 共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6例,均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20 min,每周训练5d,共训练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期评定、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观察患者脑功能重组情况.结果 治疗后入选患者Brunnstorm分期评分[(5.35±0.45)分]、Fugl-Meyer上肢评分[(55.85±8.16)分]及MBI评分[(82.71±7.8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入选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其感觉运动激活区体积[(612.25土302.15)mm3]较治疗前激活体积[(380.36±154.11) mm3]明显增大(P<0.05);治疗后入选患者执行对指任务时脑总的激活区体积[(19 625.26±8453.37) mm3]亦显著大于治疗前激活体积[(9014.16±3278.41) mm3] (P <0.05).结论 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梁天佳吴小平龙耀斌周开斌黄盛才廖明珍莫明玉曹锡忠
关键词:上肢运动功能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重组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被引量:29
2011年
目的:研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稳定型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强化组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简式Fugl-Meyer评价法(FMA-L)评价下肢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价行走能力,独立功能量表(FIM)评价ADL。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L、BBS、FAC及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上升(P<0.05,0.01),且强化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能独立步行的比例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强化组更高于对照组(72.9%与54.2%,P<0.05)。结论:配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最大程度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梁天佳龙耀斌曹锡忠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康复护理光盘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制作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tic Myelopathy.CSM)手术前后康复护理光盘,探讨其对CSM患者手术前后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将100例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成A、B两组。A组观看康复光盘及口头宣教;B组阅读文字资料及口头宣教。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知识知晓率调查,患者回示评估患者康复锻炼及行为的正确性,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术前1 d对康复知识知晓率98%;B组为64%(P<0.05)。A组功能康复锻炼及行为正确率96%,B组为70%(P<0.05);A组出院前1 d康复知识知晓率98%,B组为84%(P<0.05)。A组功能康复锻炼及行为正确率98%,B组为80%(P<0.05)。两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CSM手术前后康复护理光盘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卢春秀余宁先肖增明曾伟萍方菊飞曹锡忠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健康教育
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3
2016年
目的:研究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振动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Ashworth Scale,M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踝关节背屈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and pass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P-ROM)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踝关节背屈A-ROM与P-ROM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MAS评分显著减少(P<0.05),FMA评分、A-ROM和P-ROM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配合振动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龙耀斌曹锡忠
关键词:振动下肢功能
平行杠上支撑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平行杠上支撑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或脑外伤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辅以上肢平行杠上支撑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上肢部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其手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上肢评分[治疗组为(38.25±9.62)分,对照组为(27.31±8.98)分]及MBI评分[治疗组为(38.46±8.46)分,对照组为(21.25±9.1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平行杠上支撑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或脑外伤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梁天佳吴小平伍明曹锡忠黄林鹏
关键词:偏瘫上肢功能康复
局部振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和FMA、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32±0.80)级、(28.78±9.33)分和(70.46±12.46)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振动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并改善其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陈钊德龙耀斌梁天佳曹锡忠黄福才
关键词:振动脑卒中痉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