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竹溪
- 作品数:10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第十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3年
- 由全国赋学会、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计会"于2012年10月10日在贵州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包括港台并日本等国的7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易闻晓教授主持。贵州师范大学校长伍鹏程教授致欢迎辞,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发展历史。全国赋学会会长许结教授致开幕辞,指出辞赋研究要有深度,如黔灵山之深邃;角度应多样化,似天河潭之包揽;研究者须心胸博大,恰若黄果树瀑布之壮阔。全国赋学会顾问赵逵夫教授回顾了赋学会的历程,肯定辞赋研究及当代创作的丰硕成果,期望赋学会在新一届会长的领导下人开创新的局面。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久先生发表讲话,介绍了贵州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多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
- 易竹溪
- 虎年说虎:兵政勇德的人事假借
- 2022年
- 虎类威暴,予以人的感知,用为人事假借,见诸兵政勇德。在兵政则以虎士、虎贲、虎旅崇尚虎威,以虎符、虎侯命名器用,以虎门显示威严。关于虎贲的官署设置、职守从事、行舍护卫、军旅会同,都是博识的考求。然虎本恶暴,乃是人们对于虎类本质的认识,引申为政事,则以蠹吏封使君、朱都事、范里正化虎彰显其恶,以“封”义为大,乃移“封豕”“封狶”“封狐”于虎,并以虎文黄斑近朱著姓,以“刑范正”与端直拟名范端及为政以“正”寓讽,非止取喻明切,亦资音义之讲。且以不孝化虎,恶人被噉,都寓惩恶之义。至于伏虎彰显中华民族的英雄本色、除暴安民作为一方守吏的为政业绩、废毁槛设合乎自然平衡的法则,乃至功泽及于虎类,都反映古代德政的评判,显示人间正道的深层价值。
- 易闻晓易竹溪
- 关键词:虎年
- 况周颐词学主体论
- 2021年
- 况周颐词学的主体论具有多重融通的表述,他在清季强调情的真质深厚,对于清词纤佻空疏之弊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其论参合宋儒性、情之辩,并不注重性对于情的约束,而是强调"情者性之所发"的个体性及其自然表现。其对主体性情忠孝节义的表彰,也是从性情自然的角度出发,异于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说所要求的"风雅之正"。况周颐词学的主体论受到晚明"性灵说"的影响,强调本真慧性的自然表现,摆脱伦理善性的制约,但对"学力"涵养的重视,则使个体精神达到"神明与古人通"的境域,又出脱晚明"性灵"的"我执",可以视为"性灵"说在词论的重大修正。
- 易竹溪
- 关键词:况周颐词学主体论性情性灵学力
- 虎年说虎:人虎道俗的善恶情仇
- 2022年
- 谈虎有趣,用供博识,其于义虎、虎媒、虎配之述,事体百端,趣味十足。若人之助虎,则以包庇、医疗、助产甚至充当保姆的角色,虎之报人,则以野味相投,或以助祭;虎媒撮合,则或事成身殒,良可叹息;虎配谐而不终,亦有图色害命,或憨戆可掬,或诡异可怖,咸资明理识事。然虎事“原型”概括,致使趣味索然;尤其虎媒“抢婚”,实属牵强。而谈虎以涉善恶,虎恶而说之为善,是惟善恶相即,出于述异的心理和艺术的辩证法,类似一种强迫症的想象。虎事善恶,或系“三教”,未可指实一端,往往杂糅互越;其涉僧道,或关教理,以示惩劝,要在郊野寺观,人虎交集之实。至于述异本诸稗史,旨在猎奇,是以粗陈梗概,作意不彰;而传奇、小说益以主体投入,巧构情节、强加议论,反使作意较然,丧失纪事之诚,显示述异立场由史之文的转变。
- 易闻晓易竹溪
- 关键词:《太平广记》儒道佛
- 况周颐词论的深层抵牾与多维向度
- 2021年
- 况周颐提倡"重拙大"的论词主旨,出于矫救清词纤弱空疏之弊,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由此扩展到对历代词人词作的评述,主观上欲以"重"之转换的"沉著"之旨作为最高和普遍的评词标准。但在具体的评论中却不能贯彻到底,而是不时滑向"沉著"及"重拙大"的反面,甚至以"轻清婉约""轻清婉丽"为"正宗",实际上降低了"沉著"并"重拙大"论词主旨的普遍适用性,从而在其整个词论中保持了不同词格之间的相对平衡。对于"重拙大"和"沉著"论词主旨的坚持和这一主旨的不能贯彻,形成其词论的深层抵牾,也使其整个词论产生内在的张力,具有多维的阐释向度。
- 易竹溪
- 关键词:重拙大
- 唐前畋猎赋游乐崇礼考论
- 本文对“唐前畋猎赋”进行文献学与文学上两方面的考论。第一章是“唐前畋猎赋”篇目及其疑误考辨。经笔者搜集,得26篇畋猎赋,其中完篇8篇,残篇16篇,亡佚2篇。第二章是畋猎赋两种题材的考述。经学视域下的畋猎题材分类,往往对畋...
- 易竹溪
- 关键词:文献校勘
- 文献传递
- 《尚书》“六体”分类考辨被引量:1
- 2013年
- 一、“六体”和“十体”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析今文二十九篇为三十三篇,另造二十五篇,篇为之注,书初出,与郑学并行,因托名孔安国传,篇目亦较郑学为多,遂渐行世,而郑学衰微。及唐孔颖达撰《五经正义》,《书》依孔传,
- 易竹溪
- 关键词:《尚书》《五经正义》孔安国孔颖达《书》
- 清代词原论与词体推尊
- 2021年
- 清人对往代文学诸体都欲振兴,期以超轶往代,故于此前文学派别,重现争论,如诗论性灵、格调、肌理之说,都是承续往代。词学亦然,但以宋人视同诗家余事,元、明曲盛而词衰,故以尊体为要,推原词体于《诗》《骚》、乐府与唐诗,反映振兴一代词学的强烈意识。其推本于《诗》,要求"风雅之正",有悖词体本色;推于屈《骚》楚辞,则于"美人香草"的比兴之旨有所契合;推于乐府尤其是南朝乐府,在音乐源流、词体意韵方面略有相通;推于唐诗,则以"诗余"解读攀词于诗,论七绝对词体产生的直接影响,较为接近事实,而否定词为"诗余",也是词体自尊的表现。
- 易竹溪
- 关键词:词体
- 虎的称名与文化学考察
- 2022年
- 《说文》■从人足,或指为“几”而虎踞其上,实则象尾,其字整体象形,为虎站立行走的侧面展示。虎属“毛虫”,盖虫为动物总类,再分禽、兽,虎为兽类,反映中国古人对于万物分类的层级观念。“虎”以吼声得名,音近“虓”“唬”“哮”“虖”“吼”“嚎”。《诗》“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马瑞辰指“虓虎”为“虓唬”,其实不然。楚以“於菟”名虎,盖析“虎”音为称,义为虎文。黄班虎皮乃是虎类最为重要的形貌特征,虎变故事多有关涉。虎为“山兽之君”,亦称“山王”“白额侯”。《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实为“其子羔”。又称“李耳”“李父”“李公”,实则“狸儿”转写,以狸猫似虎,猫虎同宗,并属浅毛,其文相似,捕食亦近。而虎视眈眈,斜视如眄若盲,深邃幽冷,暗藏杀机。虎行以爪坼地卜食,盖亦物性使然。他如“?”训虎声,“?”训两虎争声,“虤”训虎怒,“贙”训虎对争贝,“甝”为白虎,“虪”为黑虎,可见汉字指物的精致丰富。
- 易闻晓易竹溪
- 关键词:虎文化名物传奇小说
- 新诗承续的旧诗传统
- 2014年
- 旧诗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心理经过历代积淀,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留存于新诗作者的深层心理之中,这导致新诗对旧诗某种程度的传承,表现为惜春、悲秋、伤逝、怀古、乡愁、离别主题的悲愁倾向以及旧诗意象、典实、成辞的取用,反映了传统旧诗与现代新诗创作不可断裂的传承关系。
- 易竹溪
- 关键词:现代新诗主题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