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兴良

作品数:47 被引量:849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3篇土壤
  • 12篇青藏
  • 12篇青藏高原
  • 6篇生态系统
  • 5篇生态
  • 5篇水分
  • 5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5篇高寒草甸
  • 5篇草甸
  • 4篇有机碳
  • 4篇植被
  • 4篇植物
  • 4篇同位素
  • 4篇硝态氮
  • 4篇草地
  • 3篇氮矿化
  • 3篇有机氮
  • 3篇生长季
  • 3篇土壤有机

机构

  • 47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3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北京市第八中...
  • 1篇山东省分析测...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荆门市规划勘...
  • 1篇来宾市农业科...

作者

  • 47篇徐兴良
  • 17篇欧阳华
  • 11篇周才平
  • 8篇宋明华
  • 5篇张戈丽
  • 5篇何永涛
  • 5篇张宪洲
  • 5篇梁涛
  • 4篇周华坤
  • 4篇白洁冰
  • 3篇于贵瑞
  • 3篇裴志永
  • 3篇蒋婧
  • 3篇李洁
  • 3篇刘敏
  • 2篇杨兆平
  • 2篇段德玉
  • 2篇尹志芳
  • 2篇张倩
  • 2篇石培礼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资源科学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地理学报
  • 2篇Acta B...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基础科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Journa...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影响被引量:34
2010年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张戈丽欧阳华周才平徐兴良张宪洲武俊喜
关键词:气候变化积温
西藏纳木错高寒草原豆科与非豆科优势植物群落碳氮储量及收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豆科植物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广泛分布,有离散和集中两种分布格局。集中分布格局中,豆科植物生物量约占总生物量的30%以上;离散分布格局中,豆科植物生物量一般不足总生物量的10%。在西藏纳木错高寒草原,选取豆科植物集中分布区和典型紫花针茅草原作为豆科和非豆科优势植物群落的代表,测定和分析两群落土壤碳氮储量、温室气体通量及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的区别,以初步研究两群落在碳氮储量和收支中的差异,为深入研究豆科植物集中分布的形成机制提供最基本的数据支持。结果表明,与非豆科优势植物群落相比,(1)豆科优势植物群落土壤氮储量增加不显著,土壤氮含量和N2O排放通量增加不显著,非豆科植物的氮含量显著增加。(2)豆科植物优势群落土壤碳储量增加不显著,非豆科植物地下部分碳含量显著增加,生态系统呼吸(ER)显著增加的同时光合固碳总量(GEP)也显著提高,但光合固碳总量(GEP)显著大于生态系统呼吸(ER),使CO2净交换(NEE)显著增加,CH4吸收显著降低。
代冬雪旭日徐兴良王迎红
关键词:高寒草原
温度和湿度对青藏高原若尔盖沼泽湿地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
2004年对若尔盖沼泽湿地两种典型土壤(沼泽土和泥炭土)进行了碳矿化和氮矿化培养实验,实验采用未干扰的PVC原状土,在4个温度梯皮(5℃,15℃,2.5℃,35℃)和3个湿度梯度(干,中,湿)条件下进行为期30天的室内培...
高俊琴欧阳华徐兴良周才平张锋白军红
文献传递
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青藏高原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4
2010年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数据集和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整个区域及各生态地理分区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偏相关分析研究不同生态地理分区植被覆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近25年来,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整体上趋于改善;高原东北部、东中部以及西南部湿润半湿润及部分半干旱地区植被趋于改善,植被覆盖较差的北部、西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呈现退化趋势;(2)高原植被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与降水变化的相关性,说明高原植被年际变化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3)高原植被年际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植被覆盖中等区域全年月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最强,相关性由草甸向草原、针叶林逐步减弱,荒漠区相关性最弱。生长季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和全年相关性较一致,降水则不同,生长季期间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与降水相关性不显著。
张戈丽欧阳华张宪洲周才平徐兴良
关键词:青藏高原NDVI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演替进程中植被斑块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为揭示斑块属性及各属性之间的关系、优势植物组成对高寒草甸退化进程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在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选取轻度、中度、重度、侵蚀4个退化阶段的高寒草甸,以斑块为单元开展样带尺度调查。结果表明:沿退化进程极大斑块和大斑块的相对面积、数量在侵蚀阶段显著下降,中等面积斑块和小斑块相对面积和数量在重度退化和侵蚀阶段显著增加。斑块组成中中等面积斑块变化最显著。嵩草和杂类草混合生长斑块面积随退化进程显著下降,杂类草优势斑块面积增加,并且只有杂类草优势斑块的周长和数量随退化进程显著增加。总斑块周长-面积比沿退化进程显著增加。其中,杂类草占优势的斑块周长-面积比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综上,中等面积植被斑块的空间分布、莎草向杂类草占优势的斑块类型的转变,以及斑块周长-面积比可作为高寒草甸向黑土滩转变的指示指标。
霍佳娟朱珏妃宋明华李以康徐兴良周华坤
关键词:斑块类型高寒草甸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净氮矿化研究(英文)被引量:51
2003年
为了更好地了解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影响 ,从而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 ,在中国 7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用PVC管采集森林土壤样品 ,通过在实验室控制土壤的温度与湿度 ,将不同湿度的土柱置于不同温度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30d,分析培养前后的NH+4 _N和NO_3 _N含量 ,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结果表明 ,温度和湿度与土壤的矿化过程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p <0 .0 0 1 )。同时建立了三元的方程来描述温度 (t)和湿度 (wfps)对土壤氮矿化速率 (Rmin)的影响 ,Rmin =e-7.60 +0 .0 7×t+1 4 .74×wfps-1 0 .41×wfps2 。利用这个实验模型估算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氮矿化量 。
周才平欧阳华裴志永徐兴良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氮矿化森林土壤
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生态重要性被引量:75
2014年
土壤激发效应是指由各种有机物质添加等处理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周转强烈的短期改变。根际是激发效应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发生部位。根际激发效应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的速度,并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对养分的获取和竞争,维持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虽然对根际激发效应的产生机制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是对根际激发效应在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生态重要性依然缺乏足够的理解。该文在论述激发效应的研究历史和主要发生部位的基础上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深入剖析了影响根际激发效应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并阐释了根际激发效应的生态重要性,对未来根际激发效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孙悦徐兴良Yakov KUZYAKOV
关键词:胞外酶土壤微生物
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亦是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探明生态脆弱区的资源环境要素变化如何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而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形成,解析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变化,阐明怎样的资源供给和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状态会发生突变或转型,以及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如何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论和指标体系,实现资源环境脆弱性和承载力评估,是该领域内的核心科学问题。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重点阐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围绕"数据获取与融合、整合分析与理论突破、发展模型与评估及高精制图"4项具体任务,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系统属性的新概念与理论体系,提出了生态系统状态转变的新理论框架,发现了中国氮沉降总量及沉降模式变化的新趋势,为揭示脆弱区生态系统植物对环境或资源变化响应与适应策略提供全新的视角,也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贵瑞徐兴良王秋风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性全球变化
三江源高寒草甸水源涵养功能及土壤理化性质对退化程度的响应被引量:3
2023年
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理化性质是衡量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指标,掌握其变化特征对高寒草甸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三江源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作为实验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理化性质影响及两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0~10 cm土层内随退化程度的加剧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下降趋势,退化程度对表层0~5 cm土壤的持水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与原生植被相比,重度退化样地0~5 cm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显著降低51.99%、56.28%、59.93%(P<0.05)。2)随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0~5 cm土壤全氮、全磷、全碳逐渐下降,全钾无显著变化,与原生植被相比,重度退化样地0~5 cm土层的全碳、全氮、全磷分别显著降低41.95%、65.88%、21.82%(P<0.05);在0~10 cm的土层内土壤有机碳、总孔隙度呈下降趋势,土壤pH、容重呈显著增加的趋势。3)通过冗余分析得出,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全氮、毛管孔隙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其中,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容重、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毛管孔隙度、土壤全钾与田间持水量无相关关系,两者是决定饱和导水率的因素。说明高寒草甸退化对表层土壤的影响最为显著,加强表层土壤的保护是维持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所在。
孙玉杨永胜何琦王军邦张秀娟李慧婷徐兴良周华坤张宇恒
关键词: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持水能力
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三种高寒草地土壤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34
2011年
选取了海北高寒草甸、那曲高寒草原和当雄高寒湿地3种典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集了表层0~10 cm土壤,在实验室内进行可控温度下的碳矿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碳矿化在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较低的温度下,高寒湿地土壤的碳矿化速率显著低于高寒草甸土壤,而温度在15℃左右时,高寒湿地土的碳矿化速率略高于高寒草甸土壤,当温度处于较高的水平时(〉20℃),高寒湿地土壤碳矿化速率远高于高寒草甸土壤,高寒湿地土壤碳矿化的Q10显著大于高寒草甸。无论是低温还是较高的温度,高寒草原土壤碳矿化速率最低,数值范围也最窄。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土壤碳矿化均受温度的显著影响(P≤0.05),其速率均跟温度呈现一级指数函数方程关系,而高寒草原土壤碳矿化速率与温度间未呈现明显的函数关系,但不同温度间的土壤碳矿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氮素输入对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土壤碳矿化的影响不明显,但显著促进了高寒草原土壤碳矿化作用。
白洁冰徐兴良宋明华何永涛蒋婧石培礼
关键词:温度高寒草地青藏高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