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鸿祺

作品数:366 被引量:2,232H指数:2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3篇期刊文章
  • 34篇会议论文
  • 24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9篇医药卫生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4篇血管
  • 129篇动脉瘤
  • 115篇静脉
  • 112篇颅内
  • 111篇动静脉
  • 99篇动脉
  • 91篇颅内动脉
  • 88篇颅内动脉瘤
  • 81篇静脉瘘
  • 80篇动静脉瘘
  • 72篇畸形
  • 64篇栓塞
  • 61篇脊髓
  • 60篇手术
  • 41篇血管畸形
  • 41篇外科
  • 40篇硬脊膜
  • 39篇脊膜
  • 38篇硬脊膜动静脉...
  • 35篇脊髓血管

机构

  • 3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8篇北京医院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3篇北京市海淀医...
  • 7篇哈尔滨医科大...
  • 5篇复旦大学
  • 5篇河南省人民医...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贵阳医学院附...
  • 3篇江苏省中医院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山东大学
  • 3篇南京军区南京...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364篇张鸿祺
  • 156篇凌锋
  • 84篇支兴龙
  • 65篇张鹏
  • 63篇李萌
  • 61篇宋庆斌
  • 48篇缪中荣
  • 42篇李桂林
  • 39篇何川
  • 38篇马永杰
  • 36篇叶明
  • 29篇李静伟
  • 27篇王大明
  • 22篇洪韬
  • 22篇焦力群
  • 19篇胡鹏
  • 19篇郝蔓春
  • 18篇李萌
  • 15篇吉训明
  • 13篇徐跃峤

传媒

  • 141篇中国脑血管病...
  • 27篇中华神经外科...
  • 15篇中华外科杂志
  • 7篇介入放射学杂...
  • 7篇中国临床神经...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中国微侵袭神...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3篇北京医学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3篇中国现代神经...
  • 3篇中国股血管病...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立体定向和功...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年份

  • 24篇2024
  • 12篇2023
  • 8篇2022
  • 13篇2021
  • 13篇2020
  • 10篇2019
  • 21篇2018
  • 24篇2017
  • 30篇2016
  • 9篇2015
  • 10篇2014
  • 11篇2013
  • 14篇2012
  • 11篇2011
  • 10篇2010
  • 22篇2009
  • 12篇2008
  • 10篇2007
  • 19篇2006
  • 18篇2005
3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价值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经临床和MR检查拟诊为脊髓血管畸形的15例患者进行了CTA。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进行了DSA检查,其中4例行手术治疗。将CTA图像与DSA和手术所见进行对照,从判定畸形的类型、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可能存在的瘘口等方面,对CTA图像进行评价。结果15例脊髓血管畸形经DSA和手术确诊,分别为6例髓内动静脉畸形、2例髓周动静脉瘘、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和4例Cobb综合征。CTA对15例患者的分类和对病变累及范围的判断与DSA结果一致。CTA清晰显示了病变的主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5例动静脉瘘中4例CTA判断的瘘口位置与DSA所见一致,另1例为复杂血管畸形,瘘口难以辨别。CTA还清晰显示了4例Cobb综合征位于椎旁和皮下的畸形血管团。结论64层螺旋CTA可以判定脊髓血管畸形的类型,快速、无创地显示其主要病变特征,町作为该病的筛查手段。
杨延辉李坤成刘亚欧刘佳宾曹丽珍高艳杜祥颖支兴龙张鸿祺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破裂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库中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治疗前均经三维全脑DSA确诊。最终连续纳入191例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1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72例为单发动脉瘤,15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4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的破裂率。在分析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基线特征及形态学特征时,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进行比较,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高血压病)以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对于有破裂动脉瘤者计为破裂组;形态学特征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在进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动脉瘤的最大径、高度、宽度、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入射角度)比较时,分为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大脑中动脉段、大脑前动脉段)组,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167(0.05/3)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14个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中,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01个(47.2%),后交通动脉段74个(34.6%),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19个(8.9%),大脑中动脉段7个(3.3%),大脑前动脉段13个(6.1%)。前循环侧壁动脉瘤总破裂率为32.7%(70/214),不同部位破裂占比由低至高分别为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13.9%(14/101)]、大脑中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7)、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50.0%(37/74)]、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0/19)、大脑前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8/13)。(2)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分别为14、74例,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动脉瘤数分别为14、87个,两组基线特征、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
翟晓东李传捷何川胡鹏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半自动分割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2024年
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一种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单中心数据,所有数据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匿名处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60岁和<60岁)和DSA机型、DSA序列数及动脉瘤信息,包括动脉瘤个数、直径(≥5 mm和<5 mm)、颈宽(宽颈、窄颈)及位置(分叉部、侧壁)。根据8∶1∶1的比例将数据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3个数据集患者的DSA三维断层数据均采用三维旋转DSA模式在造影机完成,并由3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对DSA三维断层数据显示的动脉瘤进行标注,并最终生成动脉瘤的标准标签。动脉瘤分割模型包括训练阶段和分割阶段。训练阶段,使用训练集的DSA三维断层图像数据与动脉瘤的分割标签以及通过Marching Cubes算法提取的血管边缘信息,对模型进行端到端的训练,在测试集上监控模型的分割指标,保留分割指标最高的模型。分割阶段,医师在验证集的动脉瘤DSA三维断层图像上选择一个动脉瘤内部的点,截取感兴趣体积(VOI),输入训练好的血管与动脉瘤分割最优模型,得到动脉瘤的分割结果,将分割的VOI定位回原始DSA三维断层图像以获得最终的动脉瘤轮廓。将分割网络模型的分割结果与人工获取的标准标签进行比较,以计算Dice相似系数(DSC)。对验证集数据按照动脉瘤直径、颈宽、位置进行分层,以比较不同亚组间的DSC。计算动脉瘤分割掩膜的长、宽和高的边界框,将其中的最大值作为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与标准标签中的最大直径进行对比。在验证集中统计并比较颅内动脉瘤标准标签人工获取时间与分割网络模型获取时间(从定位动脉瘤到获取满意的动脉瘤颈分割时间)。结果最终纳入了756例患者的969�
耿介文王思敏胡鹏何川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囊性动脉瘤神经网络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再评价被引量:24
2004年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为一过性缺血发作神经性缺损(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RIND)和不典型脑缺血症状,术前CT,MRI检查无大面积脑梗死,SPECT·rCBF均有脑血流减低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6.7%,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0%,随访仅发现2例患者有2次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可预防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李萌凌锋张鸿祺缪中荣支兴龙陈革单永治莫大鹏
关键词: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重建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
颅内动脉瘤测量参数与智能测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8年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后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至关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动脉瘤形态学参数评估。既往报道提出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关的形态学参数有动脉瘤最长径(D)、动脉瘤纵横比(AR)、动脉瘤尺寸比(SR)、动脉瘤长宽比(D/W)及动脉瘤入射角度(IA)等。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的现阶段测量金标准是3D-DSA重建后人工测量,但由于最优视图选取等导致测量结果存在局限。自动化智能测量用分离动脉瘤、重建载瘤动脉等方式,可以使动脉瘤测量更加精确,从而在智能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与破裂风险的相关性。
耿介文李传捷马永杰任健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智能测量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血管疾病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8
2002年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技术在治疗颅内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3例成功置入支架的手术经验 ,探讨颅内支架置入的适应证、技术可行性及并发症的预防。 13例颅内血管病变包括有症状的颅内血管狭窄患者 7例 ,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 3例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1例 ,椎动脉颅内段狭窄 3例 ;颅内宽颈动脉瘤 5例 ,包括 1例基底动脉起始段宽颈动脉瘤 ,2例海绵窦段巨大宽颈动脉瘤以及 2例颈动脉 海绵窦瘘栓塞后海绵窦段宽颈假性动脉瘤 ;静脉窦狭窄 1例。结果  7例有症状的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在支架置入后狭窄血管明显扩张 ,从原来平均狭窄 83%下降到 5 %,其中 1例出现了与技术有关的并发症。 5例宽颈动脉瘤患者 (包括 2例假性动脉瘤 )通过支架辅助成功地达到了囊内栓塞。横窦狭窄患者在其一侧置入支架后 ,颅内压力明显下降 ,临床症状减轻 ,8个月后随访症状完全消失。 结论 支架置入血管内成形技术 ,可以成功地应用于颅内血管疾病的治疗 ,但对于适应证的选择和长期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确定。
缪中荣凌锋李慎茂朱凤水王默力张鸿祺华扬宋庆斌
关键词: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动脉疾病脑动脉瘤脑血管疾病适应证
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王金龙凌锋张鸿祺宋庆斌黄居义
关键词:介入神经放射学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介入操作抗凝血
术中C型臂CT辅助经穿支动脉栓塞出血性脑深部动静脉畸形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探讨C型臂CT辅助微导管头端定位在经穿支栓塞脑深部动静脉畸形(AVM)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出血性脑深部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病变位于基底核,1例位于第四脑室.Spetzler-Martin分级4级3例,3级18例.全部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在经穿支栓塞过程中,应用血管造影机C型臂CT功能定位微导管头端位置.结果 微导管均成功到位目标血管,无操作相关并发症.21例实施血管内栓塞49例次,经穿支栓塞37例次.经穿支栓塞过程中,应用血管造影机C型臂CT功能微导管头端定位25例次,显示微导头端22例次位于安全区域,3例次位于危险区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8例畸形团完全或近全栓塞,11例病变的出血相关危险结构消失,2例畸形团部分栓塞.2例术中注胶后畸形团破裂,发生脑室出血,其中1例遗留对侧肢体麻木.12例行造影随访4~17个月,5例畸形团完全或近全栓塞者无显著变化;7例单纯栓塞出血相关危险结构者,1例畸形团完全消失,6例危险结构消失,畸形团残留.其余9例术后6个月均行门诊随访.全部患者随访期无再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利用血管造影机C型臂CT功能辅助栓塞术中微导管头端定位,能够提高经穿支栓塞脑深部AVM的精确性.
叶明张鹏何川李桂林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穿支动脉
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六例的诊治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 探讨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 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 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 至10年。 结果 术后椎动脉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影消失。3例患者症状逐渐缓 解,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未见复发;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死于术 后肺部感染。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直视下切除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疗效较栓塞治 疗更为确切。早期诊断并及时消除引起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保证脊髓静脉引流的通畅,是获得 较好疗效的关键。
陈凌凌锋张鸿祺支兴龙李慎茂李萌吉训明陈立华吴浩莫大鹏
关键词: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颈髓瘘口显微外科手术复查
脊髓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
<正>脊髓血管畸形是导致患者残疾的一类疾病,包括硬脊膜动静脉瘘、髓周动静脉瘘、脊髓动静脉畸形及海绵状血管瘤等,很多学者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致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导致脊髓损伤的机制有脊髓静脉高压、出血、压迫及盗血等,其中...
张鸿祺吴少帅李永忠滕梁红张智萍郭德玉卢德宏凌锋
文献传递
共3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