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正刚

作品数:23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4篇盆地
  • 12篇柴达木盆地
  • 7篇油气
  • 6篇成藏
  • 5篇勘探
  • 4篇地质
  • 4篇油气藏
  • 4篇气藏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源岩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侏罗统
  • 3篇下侏罗统
  • 3篇储层
  • 2篇地层
  • 2篇地球化学证据
  • 2篇地质特征
  • 2篇岩溶

机构

  • 23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青海油田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3篇张正刚
  • 11篇陈启林
  • 11篇袁剑英
  • 8篇陈迎宾
  • 7篇阎存凤
  • 6篇石亚军
  • 6篇黄成刚
  • 4篇苟迎春
  • 3篇邓毅林
  • 3篇万传治
  • 3篇易定红
  • 3篇李碧宁
  • 2篇张小军
  • 2篇张世铭
  • 2篇黄思静
  • 2篇杨占龙
  • 2篇王朴
  • 2篇郑希民
  • 2篇田光荣
  • 2篇张菊梅

传媒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西北油气勘探
  • 2篇断块油气田
  • 2篇岩性油气藏
  • 1篇石油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青海石油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沉积压扭断层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油气成藏中的意义被引量:6
2006年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逆断层断面产状呈上陡下缓的铲式特征,生长系数变化在1.3~2.5之间,断距纵向上向浅层逐渐变小和横向上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大,总体表现为典型的同沉积压扭断层。指出该断层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冲断期、褶皱发育期、平静期及二次活动期4个阶段,长期活动的NWW向主干断层除控制构造带的展布格局外,还控制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其组合的空间发育,同时还有效地沟通着源岩与圈闭并成为有效输导体系的一部分,近NS向展布的次级断层决定着局部构造的发育特点,与NWW向断层联合控制着油气的局部富集。
李碧宁袁剑英杨占龙陈迎宾张正刚
关键词:构造带
白垩纪以来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地质事件
2005年
综述了白垩纪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规律与地质事件的关系。白垩纪-40Ma期间,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有多次升降,但总体上变化不大;4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显著增加,并呈现出单调上升的总体特征。综观各种研究成果,白垩纪以来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主要与如下因素有关:①可能的星外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作用;②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洋中脊扩张速度的改变;③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④玄武岩喷发和冰川作用等。在各种因素中,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对40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演化具有最为重要的控制作用。
黄成刚张庆丰陈启林邓毅林张正刚陈迎宾
关键词:白垩纪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被引量:5
2008年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侏罗系勘探程度较低,钻遇主要烃源岩发育层段侏罗系的探井仅德参1井,且完钻层位为上侏罗统,而通过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发现德令哈坳陷内大面积分布侏罗系,因此对于该区侏罗系的研究评价工作中野外地质考察尤为重要,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及样品采集、分析化验的基础上对侏罗系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德令哈地区最重要的一套烃源岩是中侏罗统暗色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和煤,为一套"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质量分数绝大多数为1.5%~10%,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为0.101%~0.448%,总烃量为1 104~1 513μg.g-1,有机质类型以腐泥腐殖型—腐殖型(Ⅱ—Ⅲ型)为主,并且已经进入成熟阶段,通过综合研究估算研究区生油量约为42.77×108 t,资源量约为3.83×108 t,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黄成刚陈启林阎存凤张正刚陈迎宾石亚军
关键词:烃源岩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大煤沟组一段优质烃源岩被引量:19
2011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中-下侏罗统是主要的油气源岩,而其中的大煤沟组七段是优质油气源岩。为了进一步评价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侏罗系生烃能力,系统采集了大煤沟剖面中-下侏罗统大煤沟组的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煤岩等样品,并进行了系统的常规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S1+S2,IH,沥青A,总烃,H/C与O/C值,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δ13C,生物标志化合物规则甾烷的组成等)。结果表明,大煤沟组一段与七段一样,是优质油气源岩,这是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新发现。大煤沟组孢粉的显微沉积有机质组成及有机质类型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在对盆地中-下侏罗统进行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部署时,对大煤沟组一段的优质油气源岩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阎存凤袁剑英陈启林邵宏舜张正刚
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
大气水对古潜山储层影响的地球化学证据——以桩西、埕岛地区下古生界古潜山为例
2005年
通过对桩西、埕岛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在岩石的各种结构组分中,岩石的洞或脉中的方解石充填物与基质在同位素特征和元素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即洞或脉中的方解石充填物具有显著较高的^87Sr/^86Sr比值,较低的δ^13C、δ^18O值和较高的Mn含量等特征;这些特征进一步说明了该区古岩溶储层的发育与其上覆的加里东不整合面有关,其所经历的重要岩溶作用为大气水成岩作用,发生的时间为表生成岩阶段。
黄成刚黄思静陈启林张正刚陈迎宾邓毅林
关键词:下古生界地球化学证据大气水桩西古潜山古岩溶储层
Kuqaia孢型体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及对冷科1井地层时代再认识被引量:4
2014年
长期以来,柴达木盆地冷科1井井深4666m^5200m井段地层的时代归属存在侏罗纪、石炭纪和三叠纪之争。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套地层的地质时代,消除混乱,对该套地层及其上覆部分地层(4395m^4666m井段)的岩屑进行了孢粉分析,结果在39块样品中分析出丰富的孢粉化石,孢粉组合面貌基本一致。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居统治地位,占总含量的93.6%以上,以本体无肋纹的两气囊花粉含量为主,占总含量的58.4%~92%;蕨类植物孢子的含量只有0~6.4%,主要是Osmundacidites(0~5.4%);且普遍含库车孢型体(Kuqaia),这两井段地层的时代同属早侏罗世。
阎存凤袁剑英田光荣王朴张正刚黄成刚
关键词:生物地层孢粉组合早侏罗世柴达木盆地
柴北缘地区冷湖3—5号构造带成藏控制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冷湖3—5号构造带是柴北缘地区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该构造带的研究认为,其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冷西次凹巨厚的残余下侏罗统地层为该构造带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②冷湖地区第三纪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适中,构造与大规模生排烃期配置关系好;③残余生烃凹陷的构造演化使冷湖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构造带;④冷湖构造带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决定了较高部位冷湖3—4号构造成藏优于较低部位冷湖5号构造。冷湖3—5构造带油源充足,生排烃和构造配置关系好,可发育构造、构造-岩性、不整合等类型油气藏,冷湖构造带仍是柴北缘扩展勘探的有利区带。
张正刚袁剑英阎存凤马新民
关键词:古构造下侏罗统
柴达木盆地潜西地区成藏条件分析
2005年
柴北缘西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是控制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条件。潜西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潜西地区具有临近冷西次凹和赛什腾2个生烃凹陷的条件,同时多期次的断裂和区域不整合面也为油源沟通提供了良好的输导体系。精细构造解释表明,潜西地区的构造背景北部高、南部低,是逐步过渡的一个单斜。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在其上于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褶皱断裂,相互配置形成了可靠的圈闭。可见,潜西地区是柴北缘下一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一个区域。
石亚军陈启林张正刚陈迎宾张静
关键词:烃源岩圈闭输导体系成藏条件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27
2006年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是青海油田目前探明储量和产量最多的地区。多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北西向及近南北向断裂的形成、演化及展布对柴西南区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对柴西南区主要断裂时空发育特征描述与分析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这2组断裂的形成机制和对柴西南区构造圈闭、有利沉积相带、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及油气藏保存、富集等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陈迎宾袁剑英陈启林李碧宁张正刚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成藏
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与成藏规律被引量:22
2006年
从柴北缘中新生界沉积特征和构造改造特征出发,分析了中、下侏罗统不同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总结已发现成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的有利成藏组合和发育层位。在对柴北缘成藏模式认识的基础上,从油气生成、运聚、成藏出发,总结了其油气成藏规律,指出了中、下侏罗统生烃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残余有效生烃凹陷规模和所处的构造位置控制了构造带的油气富集,油气相态的横向分布受埋藏深度的控制明显,纵向分布受油气生烃期次控制。
张正刚袁剑英陈启林
关键词: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