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本华

作品数:36 被引量:32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0篇油田
  • 15篇孤岛油田
  • 10篇剩余油
  • 10篇储层
  • 7篇油藏
  • 7篇采收率
  • 6篇提高采收率
  • 5篇剩余油分布
  • 4篇驱油
  • 4篇聚合物驱
  • 4篇稠油
  • 3篇地质
  • 3篇原油
  • 3篇砂岩
  • 3篇采收率技术
  • 3篇储层构型
  • 2篇乙烯
  • 2篇乙烯产品
  • 2篇乙烯装置
  • 2篇油层

机构

  • 34篇中国石油化工...
  • 11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孤岛采油厂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作者

  • 36篇张本华
  • 12篇束青林
  • 8篇毛卫荣
  • 5篇王志伟
  • 4篇武群虎
  • 4篇张在振
  • 2篇王志伟
  • 2篇刘衍聪
  • 2篇王宏
  • 2篇丛国林
  • 2篇段新明
  • 2篇曾溅辉
  • 2篇杨海燕
  • 2篇于世娜
  • 2篇毕秋军
  • 2篇郭志雄
  • 2篇高喜龙
  • 2篇周洪钟
  • 2篇杜庆军
  • 2篇胡宪锋

传媒

  • 6篇油气地质与采...
  • 4篇油气田地面工...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断块油气田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应用激光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矿物岩石
  • 1篇西南石油学院...
  • 1篇石油大学学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油气采收率技...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石油科学通报
  • 1篇2005年度...
  • 1篇中国东部油田...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合物驱宏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分布规律被引量:26
2010年
基于油藏数值模拟定义了"聚合物驱受效剩余油饱和度"新概念,研究了聚合物驱作用下宏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受效剩余油在油藏中的分布部位和形态,讨论了储层韵律性、原油黏度和注聚用量对受效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效剩余油在油层内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注入水窜流区的上部,呈斜纺锤体形状,平面上受效区域则位于注采井间,呈环状分布。不同韵律储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受效剩余油分布有所不同。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加,受效剩余油主体区向油层底部移动,且受效剩余油饱和度峰值降低。随着注聚用量的增多,受效剩余油范围沿斜纺锤体的轴线向两侧扩大。
侯健杜庆军束青林张本华高达
关键词:油藏模拟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原油黏度
蒸汽驱H_2S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为例
2013年
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中二北区原油含硫量在1.62%~2.66%,属于中-高硫原油,地层水硫酸根质量浓度平均只有为12.2mg/L。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产生H2S物质基础研究及现场调查跟踪监测,对中二北区蒸汽驱H2S产生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孤岛采油厂中二北区蒸汽驱H2S氢产生机理主要为含硫有机化合物的热化学裂解反应,地层温度达到200℃,开始裂解产生H2S;温度和反应时间是影响H2S产生的主要因素,温度越高产出速度越快,反应时间越长产生H2S量越多,这与现场H2S分布特征相一致。
张本华闵令元
关键词:稠油蒸汽驱H2S胜利油田
孤岛油田中一区Ng3聚驱后井网调整非均相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针对聚驱后剩余油"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的新认识,开展了注聚后流场重整非均相复合驱先导试验挑战60%采收率,在优化方案编制方面,建立了时变的精细地质模型,揭示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制定了16套井网调整方案,...
张本华杨晓敏毛卫荣王宏高阳
关键词:注采压差
孤岛油田零散低品位储量开发实践与认识被引量:8
2000年
孤岛馆 1+2砂层组零散分布于整个孤岛油田 ,是该油田岩性 构造复合油藏的产层。在依靠天然能量的常规试采方式下 ,影响该砂层组开采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油层多而薄、储量分散、油砂体小 ;天然能量弱 ,单井产能较低 ;成岩作用差 ,泥质含量高 ,水敏性强 ,导致油层在开采过程中出砂严重 ,加上出砂粒度较细 ,防治难度大。为了获得该砂层组较高的采收率 ,开辟了中 30 8先导性注水开发试验区 ,优选了馆 1+2油藏注水高效开发配套技术。经推广应用 ,使馆 1+2油层的采收率由注水开发前的 4.2 %增加到目前的 16.3% ,实现了分布零散、薄层、出砂严重低品位油藏的高效开发。参 2 (毕秋军摘 )
毕秋军宋书君张本华乔明全刘军
关键词:孤岛油田油田开发注水开发
孤岛油田稠油环热采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被引量:16
2003年
针对孤岛油田馆陶组第五砂层组稠油环蒸汽吞吐中后期的油藏特点 ,通过水侵方式分析及油藏数值模拟综合研究 ,指出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受水侵影响较弱的热采区中部及对角井间 ,纵向上强水侵区域油层上部及弱水侵区域油层下部剩余油较富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井网加密调整和水侵综合治理等挖潜措施 ,矿场应用效果较好。
张本华束青林毛卫荣段新明杨海燕
关键词:孤岛油田热采剩余油分布规律蒸汽吞吐
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及应用被引量:21
2007年
针对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油藏非均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以成因单元为边界的微型构造及辫状河心滩坝、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了厚油层层内10m×1cm级精细三维模型,进一步深化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研究。针对孤岛油田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规律,提出了采用水平井挖潜。在井区综合含水率已达93.7%,采出程度高达45.3%的情况下,矿场实施23口水平井。水平井初期产油量达31.9t/d,是同期投产直井产量的3—4倍,综合含水率比同期投产直井降低了30%-50%。
刘建民束青林张本华毛卫荣
关键词:河流相厚油层储层构型孤岛油田
基于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评价化学驱油效果被引量:6
2014年
应用信号处理方法建立了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模型,并基于遗传算法和最小二乘法给出了反演模型的自动求解方法。利用该模型对化学驱油前后单元井组内井间连通系数进行求解,同时基于变异系数法对连通系数离散程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种新的化学驱油效果评价方法。该方法仅需注采量动态数据,易于操作,简便直观。对典型概念模型和孤东油田二元复合驱矿场实例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预测化学驱后注入井的水流方向改变情况,直观有效地反映化学驱油效果,从而验证了新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张本华陶德硕陆努魏翠华陆雪皎
重质石油磺酸盐化学驱方案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被引量:2
2002年
基于室内化学驱油实验和区块的开发动态评价 ,合理选择化学驱注入参数 ,用正交实验方法设计了不同注入参数水平下的各种化学驱注入方案 ,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各种化学驱方案的开发指标进行了预测。采用综合模糊评判技术对最佳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 ,利用优化后的参数即可对矿场实施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用这种方法对孤岛油田南区N2 8 1井区重质石油磺酸盐 (WPS)驱实施方案进行了矿场设计。实施新方案后 ,目前已增油3 .48× 1 0 4 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张绍东付继彤姚军束素林张本华
关键词:提高采收率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段隔夹层划分与展布被引量:34
2006年
依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的地质特点,处理了区段内1 000余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对分布于研究区段的隔夹层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共划分出8个砂层组、17个单砂层.7个隔层和9个夹层.对隔层展布及砂体单元内夹层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隔夹层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在G2,G5,G6和G7下部单元的顶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主力油层馆532,531和541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较小,剩余油饱和度较低,但可采剩余油绝对数量较大;馆51、馆52、馆542、馆55、馆56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值较高,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
林博戴俊生陆先亮张本华
关键词:孤岛油田剩余油分布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成因模式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认识其形成机理和形态分布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按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成因,将剩余油划分为岩性变化剧烈型、层间干扰型、局部高点型、厚油层顶部型、压力平衡滞留区型等5种模式,并提出了不同模式的定量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主要剩余油成因类型为"厚油层顶部型"和"压力平衡滞留区型",聚合物驱在注聚阶段主要是以"调剖"机理为主,在含水恢复阶段和后续水驱阶段都是以"增加平面波及面积"机理为主;相对于"虚拟水驱开发",聚合物驱主要在含水恢复阶段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
杜庆军侯健徐耀东束青林张本华
关键词: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