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真涛
- 作品数:27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面向学龄儿童脑智发育研究的多模态MRI脑影像序列参数与扫描规范专家共识
- 2025年
- 当代多模态MRI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精准刻画儿童青少年脑发育规律与个体差异、揭示脑发育异常疾病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影像研究工具,带来了儿童脑发育影像学这一脑科学前沿方向。然而,面向学龄儿童(6~18岁)的高质量多模态MRI脑影像序列参数设置与扫描采集极具挑战性,严重阻碍了国内脑发育相关影像研究的开展与推广。为此,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家权威机构和专家团队,依托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学龄儿童脑智队列”计划,通过调研全国30余家机构MRI设备现况,以及国际大型儿童脑发育队列研究序列参数的优缺点,共同制订了《面向学龄儿童脑智发育研究的多模态MRI脑影像序列参数与扫描规范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国内不同规模、不同类型队列相关脑发育影像研究中的序列参数设计与扫描操作,提升儿童脑影像扫描成功率与影像质量,以及结果可比性与稳定性,推动我国儿童脑智发育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整体进步。
- 门卫伟赵腾达黄瑞旺朱礼涛葛秋龚高浪何宏建黄楚中雷旭李淑宇刘河生刘勇卢青彭芸饶恒毅沈定刚隋婧王若思夏明睿肖雅琼严超赣尹训涛臧玉峰赵立张寒张嘉颖左西年左真涛高家红贺永
- 关键词:儿童脑发育磁共振成像
- 两种基于MRI测量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截面积方法的可重复性比较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比较一种优化的基于MRI测量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截面积的方法(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可重复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针对目前利用MRI检测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2016年3月至10月招募健康志愿者10名(20只眼),对眼球后3、9、15mm的垂直视神经截面进行两次MRI扫描,间隔时间1周,每次扫描分别用新方法和已报道方法获得图像,所得图像由两名经过培训的眼科医师进行后处理。优质图像获取率的组间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球后不同位置的组间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分别计算两种方法两测量者间的类内相关系数(ICC)比较操作者间的重复性,计算测量者A两方法前后两次扫描所得结果的ICC比较时间重复性。结果纳入的10名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43.8±13.1)岁,男女比1:1,新方法在球后3、9、15mm的优质图像的获取率(100%,83%,78%)明显高于传统方法(80%,78%,70%),在球后3mill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将10名(20只眼)新方法和传统方法所得的不同位置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截面积进行比较,发现新方法所得结果[[7.2±1.8)、(6.1±1.8)、(5.9±1.4)mm。]比传统方法所得结果f(9.0±2.9)、(7.6±2.4)、(7.1±1.6)mm。1小,在球后9mm(F=4.30,P=0.048)和15mm(F=5.67,P=0.026)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方法3个位置两次扫描间的ICC(0.879,0.857,0.857)高于传统方法(0.741,0.762,0.639);新方法两测量者问的ICC(0.864,0.890,0.894)高于传统方法(0.785,0.609,0.753)。结论优化的基于MRI测量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截面积的方法可以获得视神经的垂直截面,优质图像获取率高,测量视神经垂直截面的可重复性优于传统方法。
- 陈伟伟解晓斌左真涛李婷张珣谢媛鲜军舫王宁利
- 关键词:视神经蛛网膜下腔磁共振成像
- 一种多通道磁共振成像设备的SAR实时监测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通道磁共振成像设备的SAR实时监测系统及方法,其特征在于:监测系统包括若干功率测量单元和一数字信号处理单元,每一功率测量单元包括一双向定向耦合器、一前向功率传感器和一反向功率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包括若...
- 燕新强薛蓉丰宝桐左真涛王喆李艳霞李志光卓彦马创新魏龙
- 一种用于高场和超高场的多通道发射接收头线圈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场和超高场的多通道发射接收头线圈,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两端通透的线圈本体,线圈本体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呈Ω型的支撑体,其中一支撑体的顶部设置有一放置外部反射镜的凸台,两个支撑体之间设置一由偶数块有机玻...
- 左真涛薛蓉李艳霞李志光燕新强卓彦
- 一种精确视觉刺激的小动物行为记录装置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精确视觉刺激的小动物行为记录装置,涉及动物行为记录领域。该装置包括支架结构,在所述支架结构竖直方向同轴由上至下的设有摄像模组、小动物载体、视觉刺激模块和光源模块;所述视觉刺激模块包括:一幕布,用于接收视觉...
- 刘祖祥孙莎左真涛卓彦陈霖
- 高信号血管征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过度灌注的相关性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术前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HVS)是否可以预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脑过度灌注的发生。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同意接受CEA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2周和术后1周内完成MR检查。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系统性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史)和术后即刻至出院前最高收缩压。通过影像学图像,评估手术侧和对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是否存在梗死灶、Willis前环是否完整。术中记录转流管的使用情况。根据术前T2-FLAIR序列图像中HVS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分布范围,将HVS分为0~3级:0级为未见HVS;1级为HVS局限在外侧裂池;2级为HVS延伸至颞枕叶;3级为HVS延伸至额顶叶。通过MR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序列获得患者的脑血流量图。过度灌注定义为与术前相比,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增加超过100%。根据过度灌注指数将患者分为过度灌注组和非过度灌注组,比较两组的临床危险因素和HVS分级,使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HVS分级与术后脑过度灌注间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HVS预测脑过度灌注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共纳入92例患者,其中过度灌注组18例(19.6%),非过度灌注组74例(80.4%)。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前HVS分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度灌注组以HVS 3级为主(10例),非过度灌注组以HVS 0级(42例)为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VS 2~3级是CEA术后脑过度灌注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12.222,95%CI:3.198~46.715,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HVS分级2级是预测CEA术后脑过度灌注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为0.767,95%CI:0.630~0.910,P<0.01),使用这一标准预测脑过度灌注的敏感度为72.2%,特异度为79.7%,阳性预测�
- 李冬雪范晓媛来志超李康有慧李明利左真涛刘暴冯逢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脑过度灌注数据相关性
- 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初级运动皮层激活的偏侧化及运动网络功能连接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无运动障碍的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其手术风险较高,结合手运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fMRI)及运动网络功能连接能否更准确的评估手术风险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收集24例运动功能区胶质瘤且无明显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非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8例,术前进行fMRI手运动任务态及静息态检查,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计算初级运动皮质(M1)激活的偏侧化指数(lateralization indices,LI).选取运动网络感兴趣区域(ROI),计算双侧M1与各ROI间功能连接系数(FC).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M1激活的LI对术后偏瘫的预测效能.同非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相比,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M1激活LI显著升高(P=0.001).同术后未偏瘫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相比,术后偏瘫患者M1激活LI值显著升高(P=0.011).ROC曲线下面积(AUC)=0.867,临界点LI=0.31,LI≥0.31对术后偏瘫预测灵敏性为87.5%,特异性为87.5%.以M1激活LI≥0.31将病人分为手术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手术高风险组患者双侧M1与运动网络多个ROI间FC出现显著改变.本研究中功能区胶质瘤患者虽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但肿瘤对功能区皮层激活及运动网络FC已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结合任务态及静息态fMRI可以更好地评估手术风险并了解机体功能受损及代偿机制.
- 于嵩林于洮左真涛王静王静杨凯元任晓辉任晓辉赵元立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脑功能区功能磁共振成像
- 人脑默认网络方向图:基于7TfMRI的动态因果模型被引量:1
- 2018年
- 近年来,默认网络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研究报告它可能参与了多种认知活动,而且某些精神疾病也与其异常活动相关.但默认网络内主要脑区之间的有向连接关系(有效连接模式)尚不明确.本研究使用国际前沿的谱动态因果模型算法,基于7T高分辨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对默认网络4个核心脑区之间的有效连接模式进行了探索.实验结果发现,默认网络内后扣带回接受内侧前额叶、双侧顶下叶的信息输入,可能扮演着信息集合中心的角色,而双侧顶下叶对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都有信息输入,在默认网络内可能起到信息驱动和调节的功能.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基于7T功能磁共振数据得到的默认网络有向连接图谱,对于我们更深入理解默认网络的功能具有帮助,对相关精神疾病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参考应用价值.
- 张献昌薛蓉左真涛
- 关键词:默认网络
- 一种多通道磁共振成像设备的SAR实时监测系统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通道磁共振成像设备的SAR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若干功率测量单元和一数字信号处理单元,每一功率测量单元包括一双向定向耦合器、一前向功率传感器和一反向功率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包括若干模数转...
- 燕新强薛蓉丰宝桐左真涛王喆李艳霞李志光卓彦马创新魏龙
- 通过运动纤维束形态变化预测高风险脑胶质瘤术后运动功能
- 2025年
- 目的运动功能区胶质瘤会破坏皮质脊髓束(CST),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如何评估CST的破坏程度目前还缺少统一的方法,尤其是对病灶至CST最小距离(LTD)小于10 mm的高手术风险患者。本文拟进一步阐明此类患者CST形态改变的分类方法和意义。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2024年间109例高风险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开展弥散张量成像(DTI)并接受术中电刺激指导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CST与病灶的LTD均小于10 mm。根据术前的DTI评估CST受累导致的形态学变化。将患者分为3组:CST与健侧形态对称(对称组)17例(15.6%),CST形态较健侧明显改变(形变组)48例(44.0%),CST与肿瘤重叠(重叠组)44例(40.4%)。根据术前的评估受累导致的形态学变化进行分类,并对每种分类对应的患者的术后运动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显示CST重叠组中高级别胶质瘤(HGG)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ST重叠是HGG的预测因素(P<0.001)。CST形变组和重叠组肿瘤的全切除率较CST对称组更低(P=0.008)。术后偏瘫者共41例,其中CST对称组偏瘫4例(23.5%),CST形变组偏瘫者11例(22.9%),CST重叠组偏瘫者26例(59.1%)。CST与肿瘤重叠可预测术后偏瘫(P=0.016)。对患/健侧和CST形态学分组进行双因素ANOVA分析,发现CST分组和健-患侧的主效应显著(P=0.017和P=0.010),交互作用不显著(P=0.31)。CST重叠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患侧的FA值更低。患侧FA值的下降可预测术后偏瘫(灵敏性为69.2%,特异性为71.9%)。结论本文建立了一套根据术前CST的形态改变预测高危型的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后偏瘫的方法。CST的重叠会导致通过CST FA值的下降。此方法可用于患者的精准管理,有助于精确开展术前手术规划。
- 马强于嵩林于嵩林王锡杰林松林松于洮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运动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