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敏红

作品数:30 被引量:1,347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8篇降水
  • 6篇环流
  • 5篇沙尘
  • 5篇沙尘暴
  • 5篇夏季
  • 5篇干旱
  • 5篇尘暴
  • 4篇水汽
  • 4篇干旱区
  • 3篇地表
  • 3篇中国北方沙尘...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年代际
  • 3篇年代际变化
  • 3篇气候
  • 3篇值模拟
  • 2篇地表能量
  • 2篇多发
  • 2篇新媒体
  • 2篇源地

机构

  • 3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气象局兰...
  • 4篇台湾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内蒙古自治区...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作者

  • 30篇宋敏红
  • 22篇钱正安
  • 15篇蔡英
  • 5篇吴统文
  • 3篇李栋梁
  • 3篇孙方林
  • 3篇刘景涛
  • 3篇马伟强
  • 3篇柳中明
  • 3篇吕世华
  • 3篇李茂善
  • 3篇陶华
  • 2篇周建琴
  • 2篇孙良英
  • 2篇梁潇云
  • 2篇马耀明
  • 2篇张静辉
  • 2篇申巧南
  • 2篇朱强
  • 2篇栾晨

传媒

  • 15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甘肃科技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编辑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82-2011年《高原气象》论文发表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被引量:20
2012年
《高原气象》作为国内集中体现高原气象、大气科学及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载体,至今已创刊30年。本文利用文献数据库提供的详细信息,基于《高原气象》刊载论文的数量、学科分类、研究地域、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被引用情况、基金资助及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的量化年际分布,分析了该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变化,探讨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布、核心作者和学科资助基金的主要构成。结果表明,在30年中,《高原气象》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这种增长趋势尤为明显;相关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学科相关性,西北地区较多;青藏高原、数值模拟和气候变化为该刊出现频次最高的3个关键词,自1991年至今,青藏高原和数值模拟基本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说明二者是《高原气象》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引文分析表明,《高原气象》刊载的论文被CSCD和SCI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这进一步说明该刊的学科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另外,由于新兴研究力量的兴起和研究者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导致该刊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这对《高原气象》的持续发展和向国际推介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宁宝英宋敏红申巧南张静辉
关键词:高原气象文献计量分析
夏半年西太副高位置与东亚季风雨带(区)的气候联系被引量:30
2013年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东部的夏季风降水气候,利用1951-2005年中国实测日雨量和美国NCEP/NCAR 1982-1994年逐日高度及风场再分析资料,绘制了多站多年逐候平均雨量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西脊点多年逐候平均位置图,揭示了夏半年西太副高位置与东亚季风降水雨带(区)的气候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西太副高西脊点位置的相对稳定阶段及大幅度东缩西伸突变与季风雨带(区、期)关系密切。平均说,在西太副高北进东缩期,当西脊点相对稳定在菲律宾西北面海域、台湾海峡西北面及日本西南面海域时,将分别带来29-33候的华南前汛期、35-40候的江淮梅雨期及42-49候的北方多雨期;我国西北(西南)区秋雨则是副高南撤期50-52(55-61)候明显西伸并滞留在台湾海峡西北面(粤、桂沿海)的产物;而27-28(47-48)候的西太副高大幅度东缩(西伸)突变则指示夏季风即将爆发(开始南撤)的先兆。(2)揭示了西北区东部的关中汉中区和其余部分的降水气候分别主要受江淮梅雨和北方雨期影响等平均事实和特征。(3)长序列的单站逐候平均雨量图和西太副高西脊点逐候平均位置图不失为东亚夏季风降水气候分析和预测的重要工具。
俞亚勋王式功钱正安宋敏红王安宇
关键词: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华西秋雨
西北区东部强干湿事件的环流及水冷特征分析
钱正安蔡英宋敏红
选择西北区东部近50年夏季64个强典型水日和179天典型干旱日,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水汽和风场资料等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全部干旱日水汽通量进行了客观分型。再配合干湿型环流及水汽的合成分析等,得到以下结论:西北东部夏季强降水...
关键词:
关键词:环流
高原及冷空气对1998和1991年夏季西太副高及雨带的影响被引量:50
2002年
为了寻找西太副高南北急剧摆动的中、短期预报着眼点 ,本文利用 1998和 1991年 6~ 8月的逐日天气图资料、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的实测资料 ,以及NCEP/NCAR的 2 .5°× 2 .5°经 /纬度格点的日平均u、v及高度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高原涡东移、南亚高压南北摆动 ,以及北方冷空气入侵等对西太副高脊线及其相伴雨带摆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凡高原东部气柱平均厚度ΔH3 0 050 0 ≥392gpdm时 ,未来高原涡将东移出高原 ,激发西南涡产生东移 ,使西太副高南落 ,长江中、下游流域产生暴雨 ;2 )南亚高压东段脊线和西太副高西段脊线的南北摆动趋势相同 ,但前者更稳定 ,且常提前 3天 ,可据此预报西太副高的摆动及其相伴雨带的位置 ;3)若北方有冷空气持续南下 ,华北与华南、江南分别出现 2m·s-1以上的南风负、正距平 ,将易在该南风正、负距平过渡区且偏于负距平区一侧产生暴雨 ,并使西太副高稳定少动。
宋敏红钱正安
关键词:夏季冷空气暴雨降水
气象科技期刊的发展与思考被引量:1
2016年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为适应新时期办刊方针和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变化,气象期刊需要重视对气象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针对目前气象科技期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实现气象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发展,推进气象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
申巧南宋敏红陶华
干旱灾害和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及问题被引量:184
2001年
首先阐述了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接着从西北干旱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干旱气候的比较以及监测和预测等方面回顾了近 2 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研究的进展 ;最后提出了西北干旱气候待研究的问题。
钱正安吴统文宋敏红马晓波蔡英梁潇云
关键词:干旱灾害环流影响
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情况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地学核心期刊应用新媒体现状,为推动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统计对比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2013年度地学核心期刊核心影响因子及核心被引频次及相关地学核心期刊网站新媒体应用数据。【结果】应用新媒体的地学核心期刊主要评价指标(核心被引频次和核心影响因子)总体都有较为显著的提升。【结论】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地学核心期刊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地学期刊新媒体化将成为今后地学期刊发展的主流趋势。
陶华朱强宋敏红孙良英郝美玲
关键词:新媒体
中国北方沙尘暴研究的若干进展和问题
<正> 2000年以来,中蒙沙尘暴问题引人关注。近20多年来,它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 沙尘气溶胶的观测研究1.1 沙尘的化学成分据杨东贞等及蔡晨霞和蒋维楣等许多人在各地的观测表明,沙尘以Si、Al、Ca、Fe以及...
钱正安蔡英刘景涛李栋梁柳中明宋敏红
文献传递
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通过分析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7个气象台站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和气候系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1960~2005年间该流域中游日喀则站和下游林芝站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该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气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夜间气温和冬、春季气温的升高更显著,而且该流域变暖幅度高于整个高原的平均增幅,因此该流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程度也较整个高原更为显著;而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即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暖较下游地区的更为显著。
宋敏红马耀明张宇李茂善马伟强孙方林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全球变暖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与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被引量:141
2004年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和华北及西北区东部干湿年夏季可降水量的差异等。结果表明,高原及周围地区的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及季节变化。本区域内以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区的可降水量最高,夏季可达60mm或以上;青藏高原上的可降水量最低,冬季为3mm左右。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可降水量的冬夏季节变化最大,夏季的可降水量达冬季值的4倍。华北区干湿夏季的可降水量差异明显,湿年的可降水量可增加20%以上。近4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夏季的气柱可降水量明显减少,而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降水量却部分增加了,呈北干南湿之势,遂形成我国降水北旱南涝的分布格局。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逐渐趋弱,特别是撤退期逐渐提前有关。另外,我国各地夏季可降水量的平均降水转化率也明显不同,青藏高原上最高,东亚季风区次之,而南疆盆地最低,这也影响了我国多变的降水气候。
蔡英钱正安吴统文梁潇云宋敏红
关键词:降水气候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降水转化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