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学凯

作品数:61 被引量:473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0篇土壤
  • 11篇沙地
  • 11篇科尔沁沙地
  • 10篇土壤呼吸
  • 7篇沙质草地
  • 7篇草地
  • 6篇光合细菌
  • 5篇凋落
  • 5篇凋落物
  • 5篇土地利用
  • 5篇林带
  • 5篇淋溶
  • 5篇护林
  • 5篇防护林
  • 5篇防护林带
  • 4篇养分
  • 4篇雨量
  • 4篇樟子松
  • 4篇樟子松人工林
  • 4篇植被

机构

  • 49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辽宁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辽宁石油化工...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沈阳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沈阳化工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61篇孙学凯
  • 24篇范志平
  • 18篇曾德慧
  • 13篇邓东周
  • 12篇高俊刚
  • 10篇张新厚
  • 9篇胡亚林
  • 8篇徐成斌
  • 8篇王琼
  • 8篇马溪平
  • 7篇白洁
  • 6篇王红
  • 5篇李法云
  • 5篇于占源
  • 4篇余新晓
  • 4篇艾桂艳
  • 4篇林贵刚
  • 3篇董殿波
  • 3篇黄月
  • 2篇解宏端

传媒

  • 1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河北大学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第八次全国环...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环境保护与循...
  • 1篇环境工程技术...
  • 1篇辽宁省环境科...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冬季土壤呼吸野外样地原位监测的CO<Sub>2</Sub>吸收液防冻方法
本发明涉及土壤呼吸量原位监测,具体的说是一种冬季土壤呼吸野外样地原位监测的CO<Sub>2</Sub>吸收液防冻方法。在土壤呼吸量原位监测中的吸收液内加入防冻液,作为冬季土壤呼吸野外样地原位监测的CO<Sub>2</Su...
孙学凯范志平曾德慧
文献传递
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作用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为了揭示农田防护林带组合方式对近地面风速的影响,通过实地空间多点观测,研究防护区风速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垂直相交林带而言,根据林带对风速影响程度的差异可分为主林带和副林带,在主林带附近弱风区位于0~150m范围内,风速值主要在6.38~7.56m/s之间变化,而距主林带200~280m处风速值在8.06~9.23m/s之间。在副林带附近风速值相对比主林带附近高,风速降低较之主林带附近区域弱,说明该林带对这种风流特征的影响程度弱于主林带。在林网内,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防护区,风速值小于旷野风速值,只在林缘附近1H范围内风速值接近旷野值11.0m/s,在林网中心区有一个风速低峰区,林网内风速最低值出现在林缘附近4~8H区域内,可见网状配置林带防护效果最佳。
范志平孙学凯王琼张新厚张亚欣曾德慧
关键词:林带近地面层
干湿交替对科尔沁沙地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干湿交替现象非常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未来科尔沁沙地的土壤干湿交替变化强度将进一步加剧.本研究采用室内原位土柱培养方法,模拟干湿交替对科尔沁沙地小叶杨和樟子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处理:恒湿处理(CM)、轻度干湿交替处理(DW_1,10 d干燥+20 d湿润)和重度干湿交替处理(DW_2,20 d干燥+10 d湿润).整个培养试验共处理180 d,其中进行4次干湿交替循环处理,并在干湿交替处理结束后,将各处理置于相同土壤水分条件(60%田间持水量)延时培养60 d.结果表明:小叶杨和樟子松叶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干湿交替的响应一致.在干湿交替期间,DW_2处理显著抑制叶凋落物分解及叶凋落物C、木质素和总酚释放;与CM相比,DW_2处理叶凋落物质量、C、木质素和总酚残留率分别增加17.4%、23.8%、35.2%和32.7%,而干湿交替对叶凋落物N和P养分释放无显著影响.干湿交替处理结束和延时培养结束时,不同干湿处理叶凋落物分解及养分残留率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而延时培养期间DW_2处理凋落物分解速率、叶凋落物C和木质素释放加快,表明干湿交替对叶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具有短期延时效应.
黎锦涛孙学凯胡亚林赵珊宇曾德慧
关键词:干湿交替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
一种防护林带疏透度的测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护林带疏透度的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对林带组分体积、林带内树体胸径、树高和林带纵断面轮廓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实际测量的树体体积与胸径和树高的关系,建立树体体积与胸径和树高的关系函数;其次,利用林...
范志平高俊刚邓东周余新晓孙学凯张新厚
文献传递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焦化废水生物强化技术的研究
本文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焦化废水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以活性炭为载体,将已筛选出的9株对酚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脱酚菌,固定在活性炭上.在pH=7、温度26℃、污泥浓度7.5g/L、HRT2h、DO6mg...
马溪平孙学凯解宏端
关键词:生物流化床焦化废水处理生物强化
文献传递
施氮处理下植物光合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被引量:6
2019年
本研究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探讨施氮对沙质草地土壤CO2排放影响的光合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施氮可通过增加地上植物光合改变输送到地下的光合同化产物数量,进而对土壤呼吸速率产生调控作用.植物光合速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后二者拟合函数斜率由0.236降至0.161,拟合方程截距差值(0.51μmol·m-2·s-1)与施氮后夜间土壤呼吸速率提升值(0.52μmol·m-2·s-1)相近.5—10月,施氮后光合速率改变值(比率)与土壤呼吸变化值(比率)呈显著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施氮后光合速率的改变值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有效解释因素(P<0.05).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仍与地上植被活动存在重要联系,日均生态系统总光合是影响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ΔRs)的重要因素(P<0.01).植物光合而非温度条件是影响施氮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因而,结合植物光合的同化产物控制途径为施氮对土壤呼吸影响机制研究提供新的重要补充.
林力涛韩潇潇于占源孙学凯黄月曾德慧
关键词:CO2排放科尔沁沙地
干旱胁迫下树木的抗旱机理与抗旱造林技术被引量:14
2008年
干旱严重阻碍树木的生长发育,随着全球干旱化区域的扩大与强度的增强,对水分胁迫如何影响树木的机理研究日趋重要。总结了国内外对树木抗旱性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树木水分生态相关指标的主要研究方法,从树木的形态和解剖特征两方面阐述了树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描述了水分胁迫下树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及活性氧酶促保护系统与渗透调节物质的相应变化,简单总结介绍了几种抗旱造林技术及研究现状,提出了水分胁迫研究的方向和热点领域。
邓东周范志平李平王红孙学凯高俊刚曾德慧
关键词:干旱胁迫造林
一种干质沙土采集装置
一种干质沙土采集装置,包括收集套筒和传动杆,传动杆位于收集套筒内部,传动杆底部设置有半圆锥插头,半圆锥插头与传动杆拆卸连接,收集套筒顶部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与收集套筒固定连接,传动杆顶端设置有一号螺纹杆,一号螺纹杆靠近传...
孙学凯解宏端徐成斌白洁马溪平艾桂艳
文献传递
凋落物分解对太阳辐射的纬度性响应特征
2024年
太阳辐射的光降解作用被证实是凋落物分解的一个重要控制因子,但过去单一气候样点的研究结果无法量化太阳辐射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相对贡献。鉴于此,本研究从南至北,以10个纬度为间隔,依次选择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鹤山站,南亚热带气候)、河南信阳鸡公山生态研究站(鸡公山站,北亚热带气候)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大青沟站,温带气候)为样点,选用初始性状差异显著的山杨和长白落叶松凋落物作为标准化样品,开展原位光谱滤除的凋落物分解试验,设置全光照、滤除紫外线(UV)-B和滤除紫外线及蓝光3种光谱处理,研究沿纬度梯度凋落物光降解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过近1年的分解,全光照处理下山杨和长白落叶松凋落物的干重剩余率在鹤山站最低(分别为30.2%和36.3%),在鸡公山站最高(分别为37.3%和45.8%)。全光照处理下凋落物干重剩余率最低,显著低于滤除UV-B处理和滤除紫外线及蓝光处理。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及蓝光波段对山杨和长白落叶松凋落物质量损失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贡献分别为59.7%和57.0%(鹤山站)、46.4%和42.1%(鸡公山站)以及39.0%和45.9%(大青沟站),且UV-A及蓝光(315~500 nm)的贡献大于UV-B(280~315 nm)的贡献;累积辐照量、土壤温度、湿度是影响凋落物光降解的主要因子。
吴金桔苏宝玲李星志孙学凯谭向平聂彦霞杜文芝邹仁双邓娇娇周莉周莉王庆伟
关键词:碳循环太阳辐射凋落物分解
一种城市绿地乔木树种凋落物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城市绿地乔木树种凋落物收集装置,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两侧安装有驱动轮组,所述底盘的顶部通过升降组件固定有料斗,所述底盘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电控箱,所述底盘的前部安装有集料框架,所述集料框架的外壁两侧转动...
孙学凯董殿波白洁林贵刚胡亚林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