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保
- 作品数:28 被引量:135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经内镜单双侧胆管引流治疗肝门部恶性梗阻的系统性评价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评价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行单侧或双侧引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由2位评估员分别检索并筛选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来自重要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关键词包括Biliary stent、Hilar tumor、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最终人选文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项研究共558例患者进行分析,单侧胆管引流者307例、双侧引流者251例。结果显示:单双侧引流组在总体早期并发症发生率(OR=1.03,95%CI:0.58~1.81,P=0.93)、总体晚期并发症发生率(OR=0.98,95%CI:0.46—2.07,P=0.95)、操作成功率(OR=1.42,95%CI:0.76—2.66,P=0.28)、引流有效率(P〉0.05)及中位生存期(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支架通畅期方面,单双侧引流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D=-29.12,95%CI:-38.55~-19.70,P〈0.001)。结论目前的研究显示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内镜下放置单侧或双侧胆道支架引流均安全、有效,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
- 周玉保吴军张道权金树詹翔胡冰
- 关键词:胆汁淤积引流术
- 内镜下同期放置双侧金属胆道支架的方法探讨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 探讨经内镜同期置入双侧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的方法。方法9例Ⅱ~Ⅳ型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平均血胆红素(162.8±193.8)μmol/L,内镜下插入双导丝分别留置在左、右侧胆管内,在充分扩张狭窄段后,逐一插入金属支架至双侧肝管予以释放。观察操作的便利性、成功率、控制黄疸有效性、早期并发症和近期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均一次成功置入双侧支架,分别采用“Y”型支架置入法2例、塑料支架过渡法1例和并行支架法6例,平均耗时(38.1±14.8)min,以并行法置入且留置支架末端在乳头外的方法最为便捷。9例患者术后除1例外其他黄疸均迅速消退,3周内均退至正常,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同期置人双侧金属支架是安全可行的,可迅速有效地控制肝门部肿瘤所致的黄疸和胆道感染;采用特殊设计的金属支架并行置入,并将支架末端留置在乳头外,是较为简便效佳的方法。
- 胡冰陆蕊徐福宁李玉茜王书智时之梅黄慧王淑萍潘亚敏周玉保
- 关键词:胆道肿瘤胆胰管造影术内镜逆行
- 华东地区ERCP内镜专家沙龙纪要
- 2009年
- 2009年1月17日,第三届“华东地区ERCP内镜专家沙龙”在上海举行,40余位上海及其他省市的消化内镜专家聚集一堂,对ERCP及相关消化内镜领域在2008年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并展望2009年发展前景。大会由吴云林教授、姚礼庆教授主持。
- 周玉保胡冰李兆申
- 关键词:消化内镜ERCP
- 吲哚美辛联合生长抑素或奥曲肽预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栓和生长抑素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的ERCP病例,调查其ERCP术后胰腺炎(PEP)发病率及术前使用吲哚美辛栓和术后用生长抑素或奥曲肽的情况。所有病人分为包含吲哚美辛组(共三个亚组分别为单药吲哚美辛组、吲哚美辛+高剂量奥曲肽组,吲哚美辛+生长抑素组);无吲哚美辛组。结果 699例病人纳入研究。PEP发病率为9.7%(68/699),重症胰腺炎发病率为0.85%(6/699)。包含吲哚美辛组比无吲哚美辛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病率明显降低(7.6%vs 13.8%,χ~2=6.882,P<0.01)。三个使用吲哚美辛亚组间比较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但是吲哚美辛+生长抑素组获得了最低的PEP发病率为3.6%(吲哚美辛+高剂量奥曲肽组为8.8%,单用吲哚美辛为11.1%)。结论该研究提示吲哚美辛联合生长抑素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但需要更严格设计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分析。
- 唐敏陶莉方倩倩李玥张道权周玉保章礼久
-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药物预防
- “四证合一”模式下提高消化内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被引量:4
- 2023年
- “四证合一”是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并轨后新的培养模式,并轨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多以“住培”模式为主,三年“专硕”培养过程偏重常规临床技能培训,而临床专科化培训不够,科研能力普遍不足、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并存,但目前的医疗行业更期待专科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文章结合客观实际探讨通过确立导师责任制、树立正确的临床科研思维,强调临床与科研能力并重、加强消化专科技能培训、提高住培师资质量等方法举措的开展,提升当前培养模式下“专硕”临床科研能力、强化消化内科专科技能培训的培养新思路。
- 周玉保张道权詹翔郑成
-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消化内科
- 经内镜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疗效评价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经ERCP途径胆管腔内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0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ERCP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压及血氧变化,分析术后6小时、次日晨测血淀粉酶、血常规,术后3日、30日监测肝功能,评定黄疸消退疗效,以及早期并发症及操作相关死亡率,30天支架通畅率、生存期等资料。结果 29例患者成功进行35例次RFA治疗,胆道引流成功率为35/35(100%),RFA术后16例次放置塑料支架,其中8例肝门部Bismuth分型Ⅲ型及以上患者,放置2根ERBD,9例术后放置SEMS,10例术后放置ENBD(4例为胆管放置SEMS再堵塞患者行RFA疏通治疗)。6例次术后2周内出现胆管感染,均为放置ERBD患者,5例保守治疗缓解,1例重新更换支架,术后胆管感染率为17. 1%(6/35);高淀粉酶血症5例,发生率14. 3%(5/35); 1例胆管出血,术后出血率为2. 8%(1/35);无穿孔、胰腺炎患者,无操作相关死亡发生;术后30天支架通畅率97. 1%(34/35),随访6个月生存率88. 5%(23/26),一年生存率52. 6%(10/19),较同期非RFA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生存期延长。结论经ERCP途径胆管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安全性高,操作可行,初期临床疗效确切。
- 周玉保张道权郑成詹翔胡红娜郝睿牛森森金树
-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胆道肿瘤
- 超声内镜与CT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价值比较研究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分析比较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与CT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术前EUS及CT检查资料,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两者对SMTs的影像学特点及对不同长径SMTs的诊断价值。结果良性SMTs与间质瘤在肿瘤位置、表面黏膜、起源层、回声特点及特异表现、多普勒血流信号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长径<20 mm的肿瘤CT检出阳性率仅9.62%,EUS诊断准确性为84.62%;长径20~50 mm的肿瘤CT阳性率为67.39%,增强CT对检出肿瘤诊断准确性为82.60%,EUS诊断准确性诊断准确性为9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径>50 mm增强CT诊断准确性88.89%,EUS诊断准确性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US在不同长径SMTs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尤其是对长径<50 mm者明显优于CT,联合CT可帮助制定更优治疗措施。
- 吴佳丽周玉保詹翔
-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胃肠道间质瘤超声内镜X线计算机
- 先天性胆胰管合流异常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ERCP对胆胰管合流异常(APBDJ)的诊断价值与临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接受ERCP诊疗的患者中,APBDJ的发生情况、分型特点、与合并胆胰疾病的关系,以及内镜下处理的情况。结果探讨ERCP对胆胰管合流异常(APBDJ)的诊断价值与临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接受ERCP诊疗的患者中,APBDJ的发生情况、分型特点、与合并胆胰疾病的关系,以及内镜下处理的情况。结论ERCP是APBDJ一种直接、可靠的诊断手段;APBDJ与胆囊癌、胆总管囊肿及慢性胰腺炎等症有非常密切的关联;APBDJ患者可根据合并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内镜治疗措施。
- 周玉保潘亚敏王田田胡冰
-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 肝门部胆管癌的内镜诊治被引量:4
- 2018年
-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困难,明确诊断时多已处于晚期,丧失手术机会,多采取保守治疗。近年来,内镜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近期内镜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手段作一综述。
- 牛森森金树周玉保张道权詹翔郝睿
-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内镜超声内镜射频消融
- 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早癌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内镜中心接受EMBM治疗的75例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早癌患者,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治疗效果,对比术前和术后病理结果,并结合随访结果,分析总结EMBM的疗效。结果 7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MBM术,手术时间(40.00±9.21)min,3例术中并发出血,均成功内镜下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发生。9例患者术后出现食管创面狭窄,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EMBM术后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24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45处,黏膜内癌(IMCA)9处,所有患者水平切缘均阴性。相比较EMBM前的钳夹活检,有21处(26.9%)标本病理结果发生变化。随访期间,2例患者术后半年、4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再次给予内镜成功治疗。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 EMBM具有操作简单、用时短和并发症少特点,是治疗食管早癌、尤其是食管癌前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 金树詹翔张道权谢菁周玉保
- 关键词:食管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