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浩郎

作品数:27 被引量:119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红树
  • 6篇红树林
  • 5篇对虾
  • 5篇珊瑚
  • 4篇养殖
  • 4篇珊瑚礁
  • 2篇对虾养殖
  • 2篇多样性
  • 2篇隐居
  • 2篇园艺
  • 2篇日本对虾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改造
  • 2篇生态农场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湿地
  • 2篇石珊瑚
  • 2篇农牧
  • 2篇群落
  • 2篇虾塘

机构

  • 21篇广西科学院
  • 6篇广西海洋研究...
  • 4篇广西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市水产研...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27篇周浩郎
  • 8篇王欣
  • 6篇梁文
  • 6篇阎冰
  • 6篇范航清
  • 5篇吴斌
  • 4篇邱广龙
  • 2篇黎广钊
  • 2篇苏治南
  • 2篇王新亭
  • 2篇莫永杰
  • 2篇谭凡民
  • 2篇朱校斌
  • 2篇李森
  • 2篇赖陈民乐
  • 2篇李蕾鲜
  • 2篇梁志辉
  • 2篇兰国宝
  • 2篇戴培建
  • 2篇高霆炜

传媒

  • 11篇广西科学
  • 7篇广西科学院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科学养鱼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天津水产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199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常见物种被引量:6
2018年
红树林湿地是链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枢纽,地貌特征独特,内部构造复杂多样,集海洋与陆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为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本文主要从食用红树林生物、广西红树林鸟类和昆虫3个方面重点介绍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物种。
孙仁杰范航清吴斌周浩郎刘文爱阎冰邱广龙杨明柳
关键词:红树林湿地
EM 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2001年
EM 是英文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的缩写,在日语中称为有用微生物,中文多译为有效微生物或有益菌。1 EM 技术原理1.1 EM 技术概述EM 技术是日本琉球大学农学系教授比嘉照夫博士于70年代末研究和开发的,至今已超过20年。EM 是一种微生物的混合制剂,包含有5科10属80多种微生物,主要成份光合菌群(Photosynthetic bacteria)(好气性和嫌气性)、乳酸菌群(Lacic acid bacteria)(嫌气性)、酵母菌群(Yeasts)(好气性)、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群(Actinomycetes)(好气性)发酵系的丝状菌群(嫌气性)(Fungi)等。由于 EM 是多种细菌复合在同一种液体中以活性状态共同存在。
刘克奉宓慧菁周浩郎
关键词:对虾养殖业有益微生物香鱼有效微生物混合制剂胁迫因子
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采用2019年5月14−22日开展的断面法调查数据,分析了涠洲岛西南部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9科38种,优势种为滨珊瑚(Porites sp.)、秘密角蜂巢珊瑚(Favites abdita)、斯氏角孔珊瑚(Goniopora stutchburyi)等团块状珊瑚。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5.20%~31.20%,平均值为16.66%,远离海岸或靠近海岸但水较深的站位覆盖率较高。石珊瑚补充量较低、病害少、死亡率较低。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互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靠近岩壁的站位,水较深且船舶通行和游客潜水等影响较少,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和多样性程度均较高。受侵蚀海岸悬浮泥沙和潜水旅游影响较大的砂质岸段站位,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最低、优势种的优势度最高、多样性程度相对较低。人为活动、西南季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悬沙、极端气候是影响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梁文周浩郎王欣黄荣永余克服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
虾塘还林及其海洋农牧化构想被引量:11
2017年
根据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退化情况和海水虾塘养殖业严重衰败问题,对我国退塘还林的潜在规模及其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建设思路和3种生态养殖模式。理论推算表明,生态改造后虾塘养殖的经济效益提高1.2~2.0倍;氮(N)和磷(P)的年环境负荷量分别减少28.51%~56.39%和25.63%~88.13%。此外,虾塘生态改造还将显著美化滨海湿地景观,为耐盐功能性植物开发利用和滨海休闲业发展奠定基础。"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兼顾了生态与生计同时所面临的问题,并可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促进退塘还林和蓝碳经济发展。最后,讨论了技术、农户积极性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范航清阎冰吴斌兰国宝周浩郎谭凡民王欣戴培建
关键词:生态改造
涠洲岛珊瑚礁健康评估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科学地判断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并找出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持涠洲岛珊瑚礁的健康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历年来有关涠洲岛珊瑚礁生长、演变、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调查研究资料,采用HRHPI的指标体系法,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压力及社会经济等几个特征属性对珊瑚礁健康进行评估。【结果】涠洲岛的自然环境仍适合石珊瑚的生存,石珊瑚的种类丰度仍正常;珊瑚礁的覆盖率降低、分布范围缩小、生物多样性下降,尤其在浅海和局部人为影响大的区域,珊瑚死亡率大于补充率。【结论】涠洲岛的珊瑚礁处于衰退中的亚健康状态。过度捕捞、污染、物理损伤(踩踏、抛锚、水下工程等)和大尺度环境变化(如气候异常)等是造成涠洲岛珊瑚礁衰退的主要原因。
周浩郎黎广钊
涠洲岛珊瑚健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根据2007年秋至2008年春间,涠洲岛6条主剖面15条断面的珊瑚和底质覆盖率、珊瑚补充量、死亡指数的一次两阶段的调查数据和同期4个季度月的水环境调查数据,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涠洲岛珊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断面珊瑚死亡指数平均为40.90%,珊瑚死亡发生于本次调查的两年前;珊瑚有恢复的迹象,但珊瑚补充量小,珊瑚补充量与活珊瑚+死珊瑚覆盖率显著相关(r=0.520,P<0.05);除汞、铅、锌和油类外,涠洲岛珊瑚礁海区水体的理化、生物因子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大体上呈微营养水平,春季的水体营养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涠洲岛珊瑚死亡率高和恢复慢,表明珊瑚处于退化中的亚健康状态。
周浩郎黎广钊梁文王欣
关键词:珊瑚健康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的两种枝吻纽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探讨纽虫之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对取自北海和湛江的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26个样本和湛江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anjiang Pnsis)3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COD基因部分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它纽虫序列,分析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中华枝吻纽虫26个个体共检测17个单倍型,湛江枝吻纽虫3个个体共检测到2个单倍型,其长度均为615bp;枝吻纽虫个体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近,碱基组成均表现出A+T含量偏倚,即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中华枝吻纽虫的17个单倍型以及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13和0.008;而两种枝吻纽虫COI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很大,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都在0.194以上,加之分子系统树(NJ)的拓扑结构也显示,作为同属的两种枝吻纽虫没有聚成1支,而是各自成支,这些表像都支持两种枝吻纽虫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的观点。中华枝吻纽虫的17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Cerebratulus marginatus,C.1acteus聚为1大支,而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Lineus ruber和L.lon gissimus聚为1大支,表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并非单系。
吴斌阎冰周浩郎
关键词:线粒体DNACOI基因
虾塘还林及其海洋农牧化构想
根据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退化情况和海水虾塘养殖业严重衰败问题,对我国退塘还林的潜在规模及其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建设思路和3种生态养殖模式.理论推算表明,生态改造后虾塘养殖的经...
范航清阎冰吴斌兰国宝周浩郎谭凡民王欣戴培建
关键词:生态改造
北部湾石珊瑚多样性
2024年
北部湾是南海西北部一个半封闭的海湾,介于17°00′-21°30′N和105°40′-110°00′E之间,因有别于热带南海的生态环境特点,被划分为单独的北部湾生态区。湾内分布有石珊瑚17科66属245种,其中中国海域164种,越南海域187种,两国海域共有种106种。石珊瑚种类多样性主要由4科珊瑚构成,其中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68种,裸肋珊瑚科(Merulinidae)56种,木珊瑚科(Dendrophylliidae)24种,滨珊瑚科(Poritidae)23种,4科珊瑚占比69.80%。北部湾石珊瑚种类数较热带海洋少,但物种结构和分布格局类似。原始状况下的北部湾石珊瑚种类丰度无明显地理差异,珊瑚种类结构、分布格局和群落类型相似。以鹿角珊瑚(Acropora spp.)为优势种的珊瑚群落在过去几十年里退化严重,近乎消失。
周浩郎葛文标
关键词:石珊瑚多样性群落
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多样性
2024年
珊瑚礁体中隐藏着大部分珊瑚礁生物,其中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对珊瑚礁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解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本研究于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标准化自主珊瑚礁监测装置(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ARMS)对涠洲岛珊瑚礁区的隐居软体动物进行收集和分析。ARMS被分别放置在涠洲岛西南部、北部和东部海底,3年后取回,从ARMS中分类鉴定出隐居软体动物53种,其中多板纲(Polyplacophora)2科2属2种,腹足纲(Gastropoda)21科26属33种,双壳纲(Bivalvia)11科15属18种;53种隐居软体动物中有18种为空壳,其中腹足纲9科11属15种,双壳纲2科2属3种。优势种为豆荚钳蛤(Isognomon legumen),其次依次为粗糙真蹄螺(Euchelus scaber)、头巾牡蛎(Booneostrea subucula)和布纹蚶(Barbatia decussata)。香农威纳(Shannan Wiener)多样性指数(H′)、马格列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51、9.59和0.99。本研究初步获得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丰富了该海域的底栖生物数据,可为涠洲岛的珊瑚礁生态监测和保护提供数据来源。
林明晴周浩郎廖馨高霆炜高霆炜王欣梁文王何健
关键词: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