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浩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功
  • 1篇兴趣度
  • 1篇语言治疗
  • 1篇上肢
  • 1篇上肢运动
  • 1篇上肢运动功能
  • 1篇师资
  • 1篇师资培训
  • 1篇酸性成纤维细...
  • 1篇培训班
  • 1篇偏瘫
  • 1篇偏瘫患者
  • 1篇舟骨
  • 1篇舟骨骨折
  • 1篇卒中
  • 1篇卒中后
  • 1篇腕舟骨
  • 1篇腕舟骨骨折
  • 1篇问卷
  • 1篇问卷调查

机构

  • 3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3篇吴浩
  • 2篇王勋国
  • 2篇陈卓铭
  • 2篇卢建亮
  • 1篇杨伟
  • 1篇欧阳辉
  • 1篇姚平
  • 1篇刘宁
  • 1篇林宏生
  • 1篇陈辉煌

传媒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第五届粤港澳...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4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掌侧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并注入aFGF治疗26例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评价掌侧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的临床价值及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腕舟骨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26例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患者,采用掌侧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术中骨折处注入aFGF透明质酸凝胶。结果:26例中2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 4个月。25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术后3 6个月。25例伤腕没有疼痛,握力良好。2例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另23例患侧腕关节桡偏、尺偏、背伸、掌屈活动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掌侧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手腕功能恢复好、内固定无需取出等优点。术中加用aFGF透明质酸凝胶对骨折愈合可能有促进作用。
林宏生姚平刘宁吴浩Axel Ekkernkamp
关键词:腕舟骨骨折内固定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014年语言治疗师资培训问卷调查与结果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在2014年2月27至3月2日举办了2014年语言治疗师资培训班,来自全国近三百位从事语言治疗及其相关方向的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的最后一天对语言治疗相关知识的感兴趣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共参...
陈卓铭卢建亮吴浩聂剑弢王勋国
关键词:培训班感兴趣度问卷调查
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照组则增加传统磨砂板训练。2组患者磨砂板训练均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运动部分(FMA-UE)、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价量表(MAS)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和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UE、MBI、VAS评分分别为(26.27±7.51)分、(78.13±11.62)分和(0.67±0.4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MAS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疼痛程度,其疗效优于传统磨砂板训练。
王勋国卢建亮吴浩何雪常杨伟陈辉煌欧阳辉陈卓铭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