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京澴

作品数:50 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病理
  • 16篇细胞
  • 14篇肿瘤
  • 14篇免疫
  • 13篇临床病理
  • 8篇文献复习
  • 8篇复习
  • 6篇直肠
  • 6篇组织化学
  • 6篇临床病理特征
  • 6篇淋巴
  • 6篇免疫组织
  • 6篇免疫组织化学
  • 6篇结直肠
  • 6篇病理特征
  • 5篇直肠癌
  • 5篇乳腺
  • 5篇上皮
  • 5篇腺癌
  • 5篇结直肠癌

机构

  • 45篇南京医科大学
  • 6篇苏州市立医院
  • 3篇南京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常熟市第二人...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苏州市疾病预...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世和基因...

作者

  • 50篇吕京澴
  • 11篇王凤
  • 9篇宋芳
  • 9篇樊峰
  • 8篇陈世荣
  • 5篇孙玉洁
  • 4篇韩晓
  • 4篇许伟伟
  • 3篇周晓军
  • 2篇徐酩
  • 2篇张欣
  • 2篇孙鸾
  • 2篇杨楠
  • 2篇杨音
  • 2篇赵一平
  • 2篇王凤
  • 1篇何宋兵
  • 1篇朱栋麟
  • 1篇杨晓敏
  • 1篇汪振诚

传媒

  • 12篇临床与实验病...
  • 7篇中华病理学杂...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4篇中华肿瘤防治...
  • 3篇医学分子生物...
  • 3篇临床与病理杂...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癌症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华转移性肿...
  • 1篇中国环境诱变...

年份

  • 3篇2024
  • 8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年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虽不直接编码蛋白质,但能在细胞各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多项研究表明,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metastasis 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MALAT1)是甲状腺癌相关的lncRNA,可以影响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等行为。该文综述了MALAT1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其与甲状腺癌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陆丹丹吕京澴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长链非编码RNA
基于二代测序分析4例组织学判定为多灶原发性肺癌的克隆性关系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基于二代测序法,探讨经组织学诊断为同步多灶原发性肺癌(SMPLC)病例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及克隆起源。方法对4例SMPLC的8个病灶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并进行基因突变、基因组稳定性、克隆性关系及克隆演化的分析。结果突变分析显示例1、2及3的2个病灶间突变的一致性均为0,例4的一致性为3/(50+44)。例1的2个病灶基因组稳定性差别较大。例2的2个病灶基因组稳定性差别不大。例3、4的2个病灶基因组均稳定。用单核苷酸变异测试对样本突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例1、2、3的2个病灶间相互独立。例4的2个病灶之间存在克隆关系。对样本拷贝数变异进行分析,认为例1、2的2个病灶彼此独立。对例4进行克隆演化分析,提示2个病灶来源于同一个克隆,可能为肺内转移。结论二代测序分析是对多灶肺癌组织学诊断的重要补充。不同组织学类型,或含原位癌病灶是判断SMPLC较可靠的依据。但不同组织学亚型诊断价值有限。为保证肿瘤分期和术后治疗的精准性,有必要对多灶肺癌的每一个病灶进行基因突变检测。
朱栋麟陈汝蕾王晓丹袁久云吕京澴
关键词:原发性肺癌组织学诊断克隆性克隆演化原位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患者2943例阴道镜病理结果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mRNA阳性患者是否需要直接转诊阴道镜活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于苏州市立医院检出的高危型HPV阳性患者2943例,其中HPV DNA阳性者2464例,HPV E6/E7m RNA阳性者869例,二者均阳性者390例,比较并分析阴道镜活检后子宫颈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1)HPV E6/E7m RNA阳性组、HPV DNA阳性组、二者均阳性组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检出率分别为32.2%、32.9%、34.1%;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检出率分别为12.9%、13.4%、11.5%;子宫颈原位癌的检出率分别为0.8%、0.6%、0.8%;子宫颈浸润癌的检出率分别为0.6%、0.7%、0.8%。3组子宫颈病变检出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阴性的1889例患者中,HPV E6/E7m RNA阳性组、HPV DNA阳性组、二者均阳性组LSIL的检出率分别为28.0%、27.3%、30.8%;子宫颈HSIL的检出率分别为9.0%、8.8%、9.0%;子宫颈癌(含原位癌)的检出率分别为0.5%、0.4%、0.7%。3组子宫颈病变检出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非HPV16/18阳性患者中,HPV E6/E7m RNA阳性组、HPV DNA阳性组LSIL的检出率分别为32.7%、34.5%;HSIL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0.2%;子宫颈癌(含原位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3%。2组子宫颈病变检出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HPV E6/E7m RNA阳性组内部进行比较,HPV E6/E7m RNA16/18/45亚型阳性组、HPV E6/E7m RNA其他亚型阳性组HSIL检出率分别为26.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子宫颈癌的检出率分别为3.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 E6/E7m RNA阳性组与符合阴道镜活检指征的HPV DNA阳性组之间具有相似的子宫颈病变检出率,故HPV E6/E7mRNA阳性需要转诊阴道镜活检。
顾丽萍周雪娟王丹丹吕京澴朱挺马骏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DNA子宫颈病变阴道镜活检
原发性子宫内膜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8年
子宫内膜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侵袭性的疾病,预后极差。本文报道的1例54岁绝经后妇女,因阴道出血、腹痛入院,超声提示子宫肌瘤多发,子宫增大。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和膀胱前病灶切除术。病理结果为原发性子宫内膜SCNEC,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08分期至少为IIIA期。患者未进行淋巴结清扫,在接受7个周期的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后无病生存8个月。目前临床上针对这种罕见的侵袭性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建立,需要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肖川王晨晨沈铭红吕京澴
关键词: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子宫内膜超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子宫颈高分化胃型黏液腺癌1例
2022年
患者女性,28岁。因经期延长约15天,经量增多就诊于我院。自诉无接触性阴道出血,2年前HPV68、81及HPV E6/E7检测均阳性,阴道镜检查见白色上皮及点状血管,血管粗大,碘不着色。实验室检查:CA19988.3 U/mL、CA12520.10 U/mL、SCC 0.70 ng/mL、CEA 1.21 ng/mL,阴道超声:子宫大小6.6 cm×5.2 cm×5.0 cm,子宫颈后唇见一大小2.4 cm×9.0 cm无回声区,内充满絮状低回声区,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MRI检查示子宫颈呈桶状,T2WI呈等、稍高信号,内见条片状T2WI高信号影,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图1),行经腹广泛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本例患者FIGO分期为ⅡA期,确诊时肿瘤已侵犯阴道上部、直肠及膀胱浆膜面,术后化疗效果不佳,2年后复发。
张群肖川宋芳刘璐吕京澴
关键词:经期延长淋巴结清扫术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在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获得能够在大鼠胰岛β细胞中高效表达的慢病毒载体。方法以PCR的方法扩增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片段,并将其通过穿梭质粒装入pLenti6/V5表达质粒,然后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将plenti6/V5GFP、pLP1、pLP2以及pLP/VSVG转染入293FT细胞,获得的病毒用人纤维瘤细胞系的HT1080细胞进行滴定。然后用一定滴度的慢病毒转导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观察转导效率。结果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观察到所克隆入pLenti6/V5表达质粒的GFP片段大小正好与PCR扩增出的片段一致。经测序验证,序列与NCBI网站上GFP序列完全一致。转染结果显示,经293FT细胞所产生的慢病毒,转导效率达到80%以上。而在1×106/ml病毒颗粒的情况下,AAV-GFP病毒几乎不能转导β细胞。结论与同一滴度的AAV-GFP病毒相比,胰岛β细胞的转导效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即慢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在对胰岛β细胞转导的能力上,明显优于重组腺辅病毒表达系统。表明慢病毒载体在糖尿病基因治疗中,特别是对胰岛β细胞的转基因工作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吕京澴汪振诚朱剑王婷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胰岛Β细胞转染绿色荧光蛋白
肺癌组织中HE4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人附睾蛋白4(HE4)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9例肺癌组织中HE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RT-PCR法检测2对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HE4基因转录情况。结果肺癌组织中HE4的阳性率为41.4%(41/99),而在正常肺组织中为(-)。HE4在肺腺癌中阳性率为57.1%(28/49),显著高于鳞状细胞癌(25.8%,8/31),腺鳞癌(37.5%,3/8),小细胞癌(25.0%,1/4)及大细胞癌(14.3%,1/7)(P<0.05)。但其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HE4可表达于肺癌组织,尤其高表达于肺腺癌组织,有望成为一个新型的肺癌分子靶标。HE4与其他病理因素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凤吕京澴沈铭红伍理陈汝蕾樊峰杨辰
关键词:HE4肺癌免疫组化
乳腺乳头腺瘤4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病理科2008年1月~2018年8月诊断的乳腺乳头腺瘤4例,调阅病理切片,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49岁,平均37岁。患者表现为乳头出血、溢液、疼痛、肿胀。无明确病因,均为左侧发病,4例患者中3例有肉眼可见的乳头病变,1例为体检发现病变。肿瘤镜下呈边界相对局限的腺体增生,呈乳腺腺病样和(或)乳头状瘤样生长方式,增生的腺体从集合管发出,并推挤集合管,使之囊性扩张,其中2例上皮普通型增生,1例腔内有中央性坏死。乳头腺瘤的腺体有肌上皮包绕,有些腺体周围间质胶原化,使腺体扭曲、挤压、变形,形成假浸润的形态。有3例肿瘤的腺上皮蔓延至乳头皮肤且取代皮肤鳞状上皮,外观似糜烂的乳头,易被误诊为Paget病。该肿瘤免疫组化标记与乳腺腺病相似,ER、PR标记上皮呈斑驳状阳性,增生的腺上皮CK5/6、CK14均阳性,周围肌上皮p63、Calponin、Myosin、SMA阳性。结论乳头腺瘤是较少见的乳腺病变,临床和病理均容易误诊为癌,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偶见发生于婴儿和男性。该肿瘤是良性肿瘤,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完整切除病变,切除不完整者易复发。
许伟伟陈世荣周晓军吕京澴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头腺瘤
成人睾丸畸胎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讨成人睾丸畸胎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成人睾丸畸胎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pan、CD30、PLAP、CD117、D2-40、OCT4、SALL4和IMP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成人睾丸畸胎瘤中青春期前型畸胎瘤5例,其中4例周围睾丸组织内未见原位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neoplasia in situ, GCNIS);1例因送检组织内无周围睾丸组织无法评估。青春期后型畸胎瘤4例,周围睾丸组织内均见GCNIS。5例青春期前型畸胎瘤术前AFP和β-HCG水平均正常,4例青春期后型畸胎瘤中3例升高。免疫表型:5例青春期前型畸胎瘤中IMP3均阴性,4例青春期后型畸胎瘤中上皮成分IMP3均阳性;畸胎瘤中上皮成分CKpan阳性,胚胎性癌成分CD30阳性,GCNIS区PLAP、CD117、D2-40、OCT-4和SALL4均阳性。结论 青春期后型和青春期前型成人睾丸畸胎瘤的起源、手术方式、治疗和预后均不同,IMP3在青春期后型睾丸畸胎瘤中高表达,对睾丸畸胎瘤青春期前后型分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宋芳沈铭红陈汝蕾曹丹吕京澴
关键词:睾丸畸胎瘤IMP3
Alu序列甲基化水平与两种乳腺癌细胞系转移能力高度相关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Alu序列甲基化与乳腺癌转移潜能的关系。方法用亚硫酸氢盐修饰联合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combined bisulfite restriction analysis,COBRA)、亚硫酸氢盐修饰结合直接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BSP)检测两株转移能力不同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A—MB-435S中Alu甲基化状态,每个样品挑取10个克隆测序。结果MCF7和MDA—MB-435S中Alu甲基化水平均明显低于报道的正常人体细胞Alu甲基化水平,但MCF7中Alu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MDA-MB-435S。同时,Alu甲基化位点在基因组中分布不均匀。结论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可能与Alu序列的去甲基化以及去甲基化位点的分布相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吕京澴徐酩谭建新王宗丹韩晓孙玉洁
关键词:甲基化乳腺癌肿瘤转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