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力生
- 作品数:30 被引量:156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射频消融不能终止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递进式射频消融术中射频消融不能终止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连续性搜集接受房颤递进式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593例,根据房颤在术中能否被射频消融终止,分为射频消融治疗组(RF组)和射频消融加电复律治疗组(RF+CV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不能被射频消融所终止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CHADS评分、CHADS-vasc评分及相关病史方面无明显差异,仅在持续性房颤、发病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史方面有显著差异(均P<0.5)。RF+CV组与RF组手术持续时间差异显著[(154.55±47.81)min︰(111.32±42.15)min];左房大小[(45.47±5.25)mm︰(39.13±5.51)mm]、左室舒张末径[(52.11±6.37)mm︰(50.16±5.33)mm]、射血分数[(61.75±11.02)%︰(64.54±8.55)%]、舒张末容积[(132.20±42.51)ml︰(121.30±32.01)ml]、心脏指数[(6.35±1.94)︰(5.66±1.78)]、二尖瓣E峰[(103.90±29.35)︰(87.89±29.17)]及三尖瓣E峰[(59.99±12.42)︰(55.99±12.12)]均差异显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不能被射频消融终止与持续性房颤(B=2.927,SE=0.300,Wald=95.291,P=0.000)、糖尿病病史(B=-0.765,SE=0.379,Wald=4.079,P=0.043)、左房大小(B=0.163,SE=0.032,Wald=25.087,P=0.000)相关。对左房直径进行ROC曲线分析,界值为40mm。结论:房颤递进式射频消融术中,左房扩大(大于40mm)、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不容易被终止,除进行常规的射频消融治疗以外,患者有接受术中电复律治疗的风险。
- 孔强史力生喻荣辉龙德勇张钰聪陈宇嘉徐东
- 关键词:心房颤动电复律
- 颈围在心房颤动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中的意义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颈围、校正颈围筛查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准确性。方法入选行睡眠呼吸监测的房颤患者50例,测量颈围,计算校正颈围[校正颈围(cm)=实际颈围(cm)+4.0cm(如果患者有高血压)+3.0cm(如果患者有习惯性打鼾)+3.0cm(如果患者夜间睡眠有憋气/窒息)]。颈围、校正颈围与OSA严重程度行相关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颈围、校正颈围诊断OSA的正确性。以睡眠呼吸监测为全标准确定颈围、校正颈围诊断O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6例(72%)房颤患者有OSA,OSA组颈围显著大于非OSA组[(42.3±3.3)cm与(39.9±2.6)cm,t=2.411,P=0.020],OSA组校正颈围与非OS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6±4.4)cm与(45.2±4.5)cm,t=3.168.P=0.003]。颈围、校正颈围与OSA严重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0.629(P均〈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颈围、校正颈围对OSA初筛的评价作用,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0.746,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5)。颈围以41.2cm为界值,诊断OSA的敏感性为74.3%,特异性为71.4%。校正颈围以47.0cm为界值,诊断OSA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71.4%。结论颈围、校正颈围与OSA严重程度相关性良好.是房颤患者合并OSA初筛较可靠的指标。
- 汤日波刘双马长生丁少芳王丽刘红艳董建增刘兴鹏刘小慧史力生何华
- 关键词:心房颤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颈围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心律失常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OSAS合并心律失常病人(OSAS组)和48例单纯鼾症病人(正常组)进行体质量指数(BM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度(SaO_2)、心率变异性(HRV)及心率震荡指标进行监测。结果 OSAS组BMI、震荡初始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HRV中的周期标准差平均值、NN50计数占RR周期间数的百分比、震荡斜率以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SaO_2差异有显著性(t=-32.65~35.69,P〈0.05)。OSAS组病人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χ~2=17.16~24.08,P〈0.05)。结论 OSAS病人受迷走神经活力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力提高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临床需引起重视,应及早预防并治疗。
- 桑城刘志史力生
-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关系的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504例。入院常规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经胸及经食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有患者接受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未终止或诱发出心房颤动的患者再进一步进行左心房线性消融,若心房颤动仍未终止,进行双相同步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术后规范抗凝及抗心律失常治疗,常规随访。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4±21)个月后,212例患者复发房性心律失常。根据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组(AR组,n=212)及窦性心律组(SR组,n=292)。AR组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持续性心房颤动、术中电复律比例高于SR组,手术时间长于SR组(均P<0.05)。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中AR组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二尖瓣血流流速E峰值高于SR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SR组(均P<0.05)。入院血常规指标中AR组血小板平均体积及PDW均高于SR组(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风险比=1.049,95%置信区间:1.014~1.086,P=0.006)以及PDW(风险比=0.052,95%置信区间:0.004~0.726,P=0.028)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AD和PDW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孔强史力生喻荣辉龙德勇张钰聪陈宇嘉尹春琳夏经钢
- 关键词:心房颤动复发射频消融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 肥胖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
- 目的探讨肥胖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第一次行环肺静脉消融的患者525例。将研究人群分为三组:(1)体重正常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
- 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康俊萍龙德勇喻荣辉田颖郑斌胡福莉史力生陶海龙刘小慧
- 文献传递
-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及左房形态变化的研究
- 在世界范同内,HF和AF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两种主要心血管疾病。令人关注的是,AF与HF常合并存在而且相互影响。许多引起HF的疾病过程同样是AF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样,在HF患者中常见的超声表现如左房扩大、左室壁肥厚等也...
- 史力生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房颤动
-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fion,AMI)后的左室重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室大小、形态和功能均发生改变。重构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高血压或瓣膜性心脏病等疾病引起的心脏的适应性过程。并...
- 史力生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
- 经导管射频消融对心房颤动患者术后早期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心房颤动患者术后早期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选取资料完整的438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29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42例,术前及术后第1天常规经胸进行了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不同心房颤动类型及不同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50%与<50%)组间患者的临床指标差异,并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对心房颤动患者术后早期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心力衰竭比例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8.3%(26/142)比4.0%(12/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次日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左心房直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运动幅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二尖瓣E峰大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最大流速、三尖瓣E峰小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44±5)mm比(40±6)mm、(17. 6±2. 8)mm比(16.8±2. 1) mm、(10.5±1. 6) mm比(10.1±1. 5) mm、(53±6) mm比(51±4) mm、(138±41)ml比(127±25)ml、(100±25)cm/s比(90±27)cm/s、(62±10)%比(65±8)%、(95±18)cm/s比(101±18)cm/s、(51±14)cm/s比(54±12)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二尖瓣E峰、三尖瓣E峰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组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而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在不同心功能分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由于递进消融导致术后早期心功能减低,而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心房颤动患者,术后早期心脏收缩功能改善。
- 孔强史力生陈宇嘉喻荣辉龙德勇张钰聪徐东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冠状动脉桥血管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方面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桥血管造影患者50例,分为经左桡动脉途径25例,经股动脉途径25例,对比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内乳动脉到位时间,X曝光时间,造影管数量,造影剂数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左桡动脉组有1例因穿刺不成功,2例因血管痉挛交叉至经股动脉组,经左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96.0%(24/25)vs100%(25/25)(P>0.05),造影成功率88.0%(22/25)vs 100%(25/25)(P>0.05),内乳动脉到位时间为(2.94±0.70)分钟vs(3.64±0.58)分钟(P<0.01);X线曝光时间为(27.04±5.03)分钟vs(23.35±6.06)分钟(P<0.05);造影管数量为(2.04±0.57)个vs(1.32±0.47)个(P<0.01);造影剂用量(130.90±9.71)ml vs(127.14±16.91)ml(P>0.05);经左桡动脉组血管痉挛2例(P>0.05),经股动脉组血肿3例(P>0.05),假性动脉瘤1例(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安全、可行,并发症少,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造影的选择路径之一。
- 孔强李康刘志李博宇李静史力生张钰聪
-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桥血管桡动脉股动脉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复发的关系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影响。方法210例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联合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3个月,其中服用普罗帕酮29例、胺碘酮113例、索他洛尔3例,未服用药物65例,因索他洛尔组病例数少仅对前三组进行分析。早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内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晚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结果三组平均年龄具有显著差异,余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内共88例(41.9%)出现早期复发,普罗帕酮、胺碘酮、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组早期复发率分别为41.4%,32.7%,55.4%,具有显著差异(P=0.013)。Logistic分析显示胺碘酮与早期复发独立相关(比数比=0.37,95%可信区间0.19~0.72,P=0.003)。随访180±75(91~374)天,66例(31.4%)晚期复发,三组晚期复发率分别为34.5%,28.3%,32.3%,无显著差异(P=0.752)。Logistic分析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978)。服索他洛尔3例均出现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结论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胺碘酮可显著降低房颤导管消融的早期复发,但对晚期复发无影响。
- 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喻荣辉康俊萍史力生田颖郑斌何华陶海龙刘小慧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抗心律失常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