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章勇
- 作品数:150 被引量:702H指数:13
-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引进优质牧草秋播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2003及2004连续2年对引进的4个优质牧草品种的生育期、生长速度、株高、产草量和抗逆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地区,4个黑麦草品种均能安全越冬,再生性强,但不能越夏,秋播时在5月底就出现部分植株抽穗、开花现象;各个品种的生长节律都遵循“S”型生长曲线,生长高峰在4月中下旬到5月下旬。对4种黑麦草生育期、生长速度、株高和鲜草产量的多项分析比较表明,引进品种中“蓝天堂”的适应性最好,“百盛”其次,但两者产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过均显著优于“卓越”和“旺饲”,在4个供试验品种中表现最差的是“旺饲”。
- 刘章勇马桂林孙小荣
- 关键词:引种牧草秋播生态适应性
- 鄂西山区坡耕地不同植物篱模式的土壤理化效应研究
- 通过2008~2009年在鄂西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上不同植物篱种植模式的比较试验,观测不同植物篱处理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篱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上存在差异,金银花处理在减少土壤侵蚀量、改变坡耕地微地...
- 王桂林姚桂芝刘章勇
- 关键词:坡耕地植物篱
- 文献传递
- 氮肥后移对江汉平原小麦籽粒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0年
- 为给江汉平原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以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后移对小麦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显著,其中底追比例为3∶7、拔节期追肥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底追比例为7∶3,追肥时期由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时,籽粒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底追比例为5∶5,追肥时期由拔节期后移至旗叶露尖期时,籽粒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降低,说明拔节期是追施氮肥的适宜时期。追肥时期同为拔节期时,底追比例由7∶3调整至5∶5,再由5∶5调整至3∶7,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升高。总之,在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为180 kg.hm-2、底追比例为3∶7、拔节期追肥的处理,成熟期籽粒产量最高,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是氮肥运筹的最优处理。
- 王小燕沈永龙高春宝刘章勇方正武
- 关键词:小麦氮肥后移
- 湖北省水稻全产业链发展路径探析被引量:7
- 2021年
- 为探析湖北水稻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促进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多次调研和专家征询,分析了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水稻产能水平持续稳固、稻米加工基础较好、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同时具备生产优势凸显、模式亮点突出、产后服务完善和科研实力雄厚等潜在优势,但也存在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和稻米品牌竞争力不强等瓶颈问题。建议塑造"链式思维",打造"链式集群",构建"链式生态",优化激发"湖北活力",突围稻米"红海市场"。
- 曹鹏段志红黄见良刘章勇
- 关键词:水稻全产业链
- 四湖地区农业活动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以洪湖市为例被引量:2
- 2008年
- 农用化学物质和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是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洪湖市的典型调查,分析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形成原因,探讨了防治非点源污染的措施。
- 马润美刘章勇
- 关键词:农业活动非点源污染化肥农药
-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涝渍地演替分级及趋势预测被引量:1
- 2008年
- 涝渍地的演替规律研究是制定涝渍地域生态恢复对策的理论基础。本文利用Delphi法确定了四湖地区涝渍地演替级数的衡量指标,即优势植物种群、面积增长最快的涝渍地种养生物、涝渍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涝渍地的地下水位和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等5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演替级数分级标准,并以洪湖市为例建立了洪湖市涝渍地演替专家信息库,得到了洪湖市的涝渍地演替级数;最后采用ARIMA模型对洪湖市的涝渍地演替级数进行了趋势拟合与未来预测。结果表明,ARIMA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并预测涝渍地演替级数的变化趋势。
- 刘章勇何浩
- 关键词:涝渍地演替ARIMA模型
- 我国种植业三元结构的发展及其区域化调整
- 2003年
- 简要回顾了我国种植业三元结构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建立和发展新型三元种植结构的必要性,提出了新世纪我国种植业的区域化调整战略和发展方向。
- 刘章勇沈卉兰
- 关键词:种植业
- 种植模式对南方作物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种植模式优化是挖掘农田高产潜力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于2017-2018年在湖北省江陵县三湖农场开展了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早稻-晚稻(DR,对照)、春玉米-晚稻(MR)和再生稻(Rr)3种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早稻-晚稻种植模式相比,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8.66%、35.19%、33.71%和34.60%;再生稻分别提高了6.77%、11.16%、68.12%和31.20%。从整个周年来看,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模式的积温生产效率较高,春玉米-晚稻模式的水分利用率最高,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处理的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再生稻模式周年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因此,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是该区域稻田两熟制适宜的种植模式。
- 龚松玲曹培高珍珍李成伟刘章勇朱波
- 关键词:双季稻再生稻
-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演替与分异规律研究被引量:11
- 2003年
-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主要有地质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涝渍地的演替过程与人类的干预程度密切相关,并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分异规律性,从而引起涝渍灾害程度的差异。
- 刘章勇刘百韬李必华蔡承智
- 关键词:江汉平原涝渍地演替涝渍灾害
- 稻虾共作对稻田土壤nirK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34
- 2018年
- 稻虾共作是水稻种植与克氏螯虾共作形成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种养复合生态模式。目前对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江汉平原常规中稻模式(MR)为对照,设置连续3年(2014—2016年)稻虾共作模式(CR)为处理,通过特异引物提取中稻抽穗期稻田土壤nirK基因,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nirK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升水稻抽穗期稻田土壤中硝态氮、全氮及全碳的含量,对土壤碳氮比、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稻虾共作模式显著增加稻田土壤nirK基因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但对nirK基因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稻虾共作模式改变了nirK基因微生物在目、科、属、种水平的群落组成,较常规中稻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在各分类水平组成类群均减少;稻虾共作模式较常规中稻模式改变了目的种类,对共有目相对丰度没有显著性改变。RDA分析表明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nirK基因菌群的群落结构有一定的改变,但稻虾共作模式与常规中稻模式在群落结构上仍保留着一定的相似性。硝态氮含量是影响nirK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主效因子。可见,稻虾共作模式对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微生物丰富度指数,改变了稻田土壤nirK反硝化微生物在目、科、属、种的群落结构。
- 朱杰刘海吴邦魁袁峰刘章勇金涛
- 关键词:克氏螯虾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