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娥

作品数:24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土壤
  • 5篇氮素
  • 5篇土壤氮
  • 5篇土壤氮素
  • 4篇土壤理化
  • 4篇土壤理化性
  • 4篇土壤理化性质
  • 4篇小麦
  • 4篇胁迫
  • 4篇理化性质
  • 3篇氮素矿化
  • 3篇土壤氮素矿化
  • 3篇人工林
  • 3篇籽粒
  • 3篇籽粒灌浆
  • 3篇灌丛
  • 3篇灌浆
  • 3篇灌浆特性
  • 2篇地膜
  • 2篇地膜覆盖

机构

  • 24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24篇刘小娥
  • 16篇苏世平
  • 5篇李毅
  • 4篇单立山
  • 4篇马瑞
  • 3篇武利玉
  • 3篇马彦军
  • 2篇常磊
  • 2篇柴守玺
  • 2篇罗永忠
  • 2篇马维伟
  • 2篇孙花
  • 2篇李广
  • 1篇张芮
  • 1篇种培芳
  • 1篇张玉珍
  • 1篇聂志刚
  • 1篇董莉霞
  • 1篇闫丽娟
  • 1篇赵锦梅

传媒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草业学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山东农业工程...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8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0
  • 2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色堇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被引量:3
2022年
为了探讨三色堇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及生长特性,探索三色堇对NaCl的最高耐受浓度,以三色堇为研究材料,采用0、25、50、100、150、200 mmol·L^(-1)的NaCl对三色堇进行处理。结果表明,NaCl处理对三色堇渗透调节系统、抗氧化酶系统、光合色素、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株高生长量有明显的影响。在处理后14 d,随处理浓度升高,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游离脯氨酸(Pro)、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叶绿素(Chl)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DA呈升高趋势,株高生长量呈降低趋势。隶属函数分析表明,当土壤中NaCl浓度≤150 mmol·L^(-1)时对三色堇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当浓度>150 mmol·L^(-1)时,对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因此,三色堇耐NaCl的最高浓度为150 mmol·L^(-1),超过此浓度,代谢调节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会受到严重影响,Chl降解加剧,光合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三色堇的生长受到严重的影响。
苏世平刘小娥席杰
关键词:三色堇NACL胁迫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氮素的分布特征
2025年
以甘肃兴隆山5种天然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白桦林、青杄-白桦混交林、青杄林)3个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水稳性团聚体氮的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以及MWD与土壤氮素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25 mm)为主,表现为青杄林>灌丛>草地>青杄-白桦混交林>白桦林。草地、白桦林、青杄-白桦混交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小,而灌丛和青杄林则先增大后减小。5种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表现为青杄林>草地>白桦林>灌丛>青杄-白桦混交林。5种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表现为青杄-白桦混交林>青杄林>白桦林>草地>灌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贡献率均以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与水稳性大团聚体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粒径≤0.25 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无相关关系,且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与土壤氮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越稳定其固氮能力越强,同时氮素的积累可促进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该地区青杄林土壤的稳定性最好,有利于碳氮的积累。
张万宇刘小娥洪建龙张建鹏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氮素植被类型
一种植苗造林栽植穴开挖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苗造林栽植穴开挖装置,包括机箱和设在机箱两侧的扶手,所述机箱下端面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中心轴,中心轴上端位于机箱内部的位置开设有至少六个限位滑槽,所述中心轴位于限位滑槽的位置滑动连接有动力切换齿轮,所...
刘小娥苏世平武利玉卢嘉马瑞马敏单立山张晓玮马彦军
文献传递
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凋落物的水文功能被引量:20
2020年
结合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试验,对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侧柏林、刺槐林、新疆杨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新疆杨+刺槐混交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的蓄积量在13.50~47.01 t·hm^-2,依次为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侧柏林>刺槐林>新疆杨林。除侧柏林外,其他林分类型的半分解层蓄积量所占比例均高于未分解层。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在190.8%~262.7%,新疆杨+刺槐混交林最大,侧柏林最小。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在35.29~123.59 t·hm^-2,依次为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刺槐林>侧柏林>新疆杨林。凋落物的吸水速率在浸水0~1 h直线下降,1 h后降幅减缓,未分解层凋落物吸水速率小于半分解层。最大拦截量和有效拦截量(深)均为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侧柏林>刺槐林>新疆杨林,且新疆杨+刺槐混交林有较高的有效拦截率,表明新疆杨+刺槐混交林在兰州市南北两山有较好的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
刘小娥苏世平
关键词:林分类型凋落物持水特性
《园林土壤学》教学改革初探
2022年
《园林土壤学》是风景园林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性质和特点,针对目前课程中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内容、实验课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对教学内容加入了与风景园林相关的土壤学内容;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自学撰写综述式等多样化的方式;将过程性考核运用到了考核方式中;实验教学增加了自主选做实验的环节。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刘小娥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学改革
水分胁迫下新疆大叶苜蓿水分代谢指标变化及相互关系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应用盆栽试验,对新疆大叶苜蓿(Medicago sativa‘Xinjiangdaye’)用人工控制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90%(充分供水TA)、70%(轻度土壤水分胁迫TB)、50%(中度土壤水分胁迫TC)、30%(重度土壤水分胁迫TD)条件下的水分代谢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叶片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及叶水势呈下降趋势;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和干旱时间的延长,水分饱和亏、束缚水含量及束缚水/自由水上升且叶片持水力不断增强,轻度土壤水分胁迫并未使以上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叶片相对含水量与束缚水/自由水相关系数为-0.94,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水势相关系数为0.89,呈显著正相关;叶水势与束缚水/自由水呈显著负相关。
罗永忠李广闫丽娟张芮马维伟刘小娥马敏
关键词:水分胁迫叶片相对含水量叶水势
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玉米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玉米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为探索土壤氮素循环影响机制和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开花期),在田间取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无机氮的含量,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测定土壤氮素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对比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氮素矿化的差异.【结果】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开花期,地膜覆盖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0~14 d培养期间,地膜覆盖处理较没有地膜覆盖土壤氮素净消化量和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122.17%和112.37%,秸秆还田处理较没有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氮素净消化量和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22.46%和21.32%;14~28 d培养期间,地膜覆盖处理较没有地膜覆盖土壤氮素净消化量和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83.34%和81.46%,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从而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含量.【结论】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热条件,秸秆还田为微生物提供营养,二者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加快了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增加了土壤氮素的有效性.
刘小娥苏世平吴玉山魏星星张帅杰
关键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土壤氮素矿化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林营造——混交林模式生态效益研究被引量:11
2021年
为探讨不同类型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能力,以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林分类型(侧柏林、新疆杨林、刺槐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0~8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类型混交林土壤容重、持水量、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渗透速率均好于纯林;两种混交林和侧柏林土壤pH低于刺槐林和新疆杨林;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无机氮、全磷大于纯林;全钾、速效钾在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2)在0~80 cm土层范围内,各林分类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加;土壤持水量、孔隙度逐渐降低;土壤含水量、土壤pH均在土层间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全氮、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有表聚效应;全磷和全钾在土层间差异不显著。(3)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无机氮、全磷、持水量、孔隙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持水量、孔隙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混交林较纯林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有更好的效果,建议该区域在今后人工林营造中以混交林为主,在现有纯林的抚育管理中可考虑将其改造为混交林。
刘小娥苏世平李毅王维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纯林混交林黄土高原
温度对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土壤氮素硝化潜力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旨在探究随着温度的变化,土壤氮素硝化量和硝化速率的变化机理。【方法】以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新疆杨林、侧柏林、刺槐林、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间歇性好氧淋洗法在室内培养,研究在不同温度(15、25、35℃)下,5种典型人工林土壤的氮素硝化特征。【结果】在前期培养内(0~7 d),在同一温度下(35℃),侧柏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氮素硝化速率最大,分别比新疆杨刺槐混交林、新疆杨林、侧柏林和刺槐林高8.8%、62.6%、64.8%、77.0%。在15~35℃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5种林分的硝化速率和硝化量均增加;在整个培养期(84 d)内,5种林分的硝化量在35℃达到最大,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五种林分的硝化量均值表现为35℃>25℃>15℃,且侧柏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氮素硝化量最大,分别比新疆杨刺槐混交林、刺槐林、新疆杨林和侧柏林高2.5%、13.2%、28.7%、40.8%。【结论】在所有土层中新疆杨-刺槐混交林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5种林分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硝化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混交林的硝化量和硝化速率均显著高于纯林;各林分敏感性均表现为25℃/15℃>35℃/25℃。
席杰刘小娥苏世平张龚唐维春师微柠
关键词:温度林分类型
地膜覆盖对旱作玉米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对半干旱区玉米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为优化田间氮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在田间取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无机氮的含量,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测定土壤氮素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对比地膜覆盖和裸地土壤氮素矿化的差异.【结果】覆膜不种玉米处理较覆膜种玉米处理显著的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地膜覆盖和种植玉米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和培养时间对土壤氮素的净硝化量和净矿化量均有显著的影响,0~14 d培养期间,覆膜处理(F和MF)较不覆膜处理(CK和M),土壤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21.85%和44.75%,14~28 d培养期间,分别增加了150.55%和194.99%;地膜覆盖和种植玉米显著增加了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从而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含量.【结论】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热条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加快了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增加了土壤氮素的有效性;种植玉米增加了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
刘小娥苏世平孟庆海杨娥女卢昊鹏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土壤氮素矿化农田土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