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广
- 作品数:15 被引量:163H指数:8
- 供职机构:天津市开垦征地事务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被引量:3
- 2006年
-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协调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和土地分类指数变化模型,分析垦利县1986~1999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构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对垦利县1986~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和区域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 王庆琨刘喜广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区域环境承载力
- 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研究被引量:14
- 2008年
- 本文试图用标准规模预测法预测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的建设用地需求量。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考虑,来研究全市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需求,以期对将来的土地利用规划有指导作用。研究发现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必然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在短期内可能有些增加,但又必然地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而有所降低。
- 孙善龙东野光亮刘喜广王猛
-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
-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土地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基本要素之一的城市土地,不仅是城市人口和各种社...
- 刘喜广
- 关键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
- 文献传递
-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与整理措施被引量:13
- 2006年
-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
- 刘喜广刘朝晖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城镇化土地产权
-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从包括制度创新、交易费用在内的诸多角度,深入探讨了农地流转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 刘喜广刘朝晖王福强王迎宾
- 关键词:农地流转新制度经济学
- 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被引量:16
- 2006年
- 从制度创新、交易费用等诸多角度,深入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刘喜广刘朝晖王福强王迎宾
-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新制度经济学
- 区域环境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被引量:2
- 2008年
-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协调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以垦利县为例,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和土地分类指数变化模型,分析垦利县1993-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构建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对垦利县1993-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和区域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 刘喜广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区域环境承载力
- 基于熵值法的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被引量:11
- 2006年
- 采用Z-score法、熵值法,选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3方面30个指标,评价了泰安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990~2001年土地质量综合利用状况向好的方面转变,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逐年下降;Z-score标准化法、熵值法可以对土地利用过程进行评价,并且具有快速、简单、准确的特点。
- 刘一苏刘喜广
- 关键词:熵值法
-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被引量:44
- 2005年
- 文章利用相关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研究中选取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三个方面16个指标进行评价,根据各指标相关系数确定指标权重,依据抛物线型和S型隶属度曲线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采用指数和公式计算各年度的综合指标值,进而评价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益.结果显示: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益在1996~2003年期间呈上升趋势,说明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向好的方向发展.得出结论:相关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可以对土地利用过程进行评价,并具有快速、简单、准确的特点.
- 刘喜广刘朝晖
- 关键词:土地资源
-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障碍因素及对策被引量:6
- 2007年
- 从“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分析切入,在提出制约“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几个因素的基础上,阐述“城中村”改造所需解决的政策和现实问题,并进一步论述如何实施改造工作。
- 刘一苏刘喜广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