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林 作品数:115 被引量:1,349 H指数:19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性对CO_2通量组分估算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0年 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4个站点(2个森林站和2个草地站)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CO2通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异常值剔除参数设置、夜间摩擦风速(u*)临界值(u*c)确定及数据插补模型选择对CO2通量组分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数据处理方法均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年总量估算有显著影响,其中u*c确定是影响NEE估算的重要因子;异常值剔除、u*c确定及数据插补模型选择导致NEE年总量估算偏差分别为0.62~21.31 g C.m-2.a-1(0.84%~65.31%)、4.06~30.28 g C.m-2.a-1(3.76%~21.58%)和0.69~27.73 g C.m-2.a-1(0.23%~55.62%),草地生态系统NEE估算对数据处理方法参数设置更敏感;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性引起的总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和生态系统呼吸年总量估算相对偏差分别为3.88%~11.41%和6.45%~24.91%. 刘敏 刘敏 何洪林 于贵瑞 孙晓敏 朱旭东 张黎 赵新全 王辉民 石培礼关键词:CO2通量 数据处理 方差分析 不确定性 基于SOA架构的碳通量数据在线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 2017年 涡度相关技术是目前CO2通量观测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由于环境和气象条件等问题观测数据经常有异常或缺失,因此观测数据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校正等处理工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 FLUX)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制定了一套30 min CO2通量数据处理流程,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缺失数据插补及分解和统计;并开发了China FLUX桌面版通量数据处理系统,解决了传统通量观测数据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处理过程繁琐、方法不统一、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但该系统自身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用户需在本地安装客户端程序,若系统更新则需相应升级,且系统运行效率依赖于用户的软硬件平台等。为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和Web Service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便于共享、即时可用的通量数据在线处理系统,实现了不依赖于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的方便、快捷的在线通量处理,用户只需一个Web浏览器即可随时随地在线处理通量数据。本研究成功地将SOA架构应用到了China FLUX通量数据处理业务上,解决了桌面版通量数据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任小丽 何洪林 王晓锋 刘宝付 张黎关键词:碳通量 WEB服务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点空间代表性 被引量:7 2013年 涡度相关技术是测定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CO2交换、水分和能量通量最直接的方法,可用于研究土壤、植被与大气间的CO2交换及其调控机制。收集了11个影响净碳交换量的主要变量信息,包括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和地形因素的非生物因子、实际植被状态以及植被生产力,采用多元地理变量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绘制出不同聚类数(25、50、75、85、100、150和200类)的通量生态区。结合中国现有通量观测站点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新生成的通量生态区和已有的自然地理区划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由于中国地形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现有85个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站点仅能刻画部分中国生态系统类型的净碳交换量时空特征,通量生态区划分为100—150类比较合适。考虑到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运行成本,通量站点可增加至150个,从而使得优化后的通量观测网络能够代表中国主要类型的生态系统,并且有利于通量观测数据与遥感资料的有效结合,提高碳水通量观测从站点扩展到区域尺度的精度,从而更好地检验过程机理模型的模拟结果。 王绍强 陈蝶聪 周蕾 何洪林 石浩 闫慧敏 苏文关键词:生态区 空间聚类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集成研究的e-Science环境建设探讨 被引量:5 2009年 以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为基础平台,开展生态系统碳循环集成研究不仅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技任务。生态系统碳循环集成研究需要多台站联网观测、多源数据同化、多模型综合分析、以及跨区域、跨学科合作的协同工作环境,急迫需要开展e-Science应用和示范研究。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生态系统碳循环集成研究的e-Science环境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建立服务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集成研究的e-Science环境建设的目标和思路,阐述了以ChinaFLUX现有的8个野外观测台站为基础,通过一个由"三个工作环境"(数据集成环境,模型模拟环境,可视化协同工作环境)和"四个层次的应用系统"(典型生态系统、典型区域、中国区域、东亚区域)构成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科学研究的e-Science应用示范体系的建设任务,并讨论了开展碳循环集成研究e-Science环境建设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信息化建设,以及我国生态信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于贵瑞 何洪林 黎建辉关键词:E-SCIENCE 陆地生态系统 面向生态系统评估的多源数据融合体系 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评估是识别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生态系统评估涉及生态系统多个方面,需要多要素、多类型、多尺度的生态系统观测数据作为支撑。地面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是生态系统评估的两大数据源,但是其在使用时常存在观测标准不一、观测要素不全面、时间连续性不足、尺度不匹配等问题,给生态系统评估增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何融合不同尺度的观测数据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现生态系统准确评估的关键。为此,从观测尺度出发,阐述了地面观测数据、近地面遥感数据、机载遥感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的特点及其在问题,并综述了这几类数据源进行融合的常用方法,并以生产力、固碳能力、生物多样性几个关键生态参数为例介绍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生态系统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的多源数据融合体系。最后,总结面向生态系统评估的多源数据融合体系,并指出了该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胡天宇 赵旦 曾源 郭庆华 郭庆华关键词:数据融合 卫星遥感 基于云服务的生态台站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针对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原有台站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云服务特点,提出一个以云服务端与本地端相结合方式构建系统的台站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化解决方案,构建了一个集信息发布、资源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台站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详细论述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实现的关键技术等。该系统已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51个台站进行了应用,提高了台站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促进了台站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苏文 刘昂 刘峰 郭学兵 唐新斋 何洪林关键词:云服务 科技资源 基于FLUXNET的CLM模型总初级生产力模拟评价与误差分析 2019年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准确估计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以及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基础。本文利用全球通量网的通量观测数据评估了CLM4.5的GPP模拟效果,结合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观测数据分析了CLM4.5模型GPP模拟误差的主要原因,并对CLM4.5模型主要的光合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探讨改善光合作用模拟精度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CLM4.5对GPP的模拟效果优于CLM4,月尺度和年尺度GPP模拟值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降低15%和29%。但与观测值相比,CLM4.5模拟的GPP年总量仍然具有较大偏差,平均偏差为366.06 g C·m-2·a-1。不同植被功能型GPP模拟误差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误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冠层顶部比叶面积、叶片碳氮比和叶片氮含量中Rubisco氮含量所占比例是GPP模拟的3个敏感参数。未来应主要从物候期及LAI模拟的改进、磷循环过程的影响、生态系统水平光合参数集的构建等方面实现对GPP模拟精度的提高。 李睿 张黎 景元书 景元书 任小丽 任小丽 何洪林关键词:陆面过程模式 基于MapReduce的空间敏感性分析并行算法设计 被引量:5 2014年 近年来,随着遥感空间数据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推动了区域尺度生态遥感参数模型的发展。敏感性分析对识别模型关键参数,降低模型不确定性和完善模型具有重要作用。区域尺度的生态遥感参数模型,在进行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时,由于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复杂运算,单机环境无法满足快速分析的要求。为了提高生态遥感参数模型空间敏感性分析效率,本文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域,利用植被光合模型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和开源云计算平台Hadoop,设计和实现了基于Sobol′的生态遥感参数模型空间敏感性分析并行算法,并在实验室集群环境下进行算法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算法的核心是利用MapReduce并行编程技术,对空间敏感性分析中的地图抽样和模型迭代过程进行任务分割,将分割后的子任务分配至不同的计算节点进行并行计算。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并行策略,能有效缩短地图抽样和模型迭代计算时间,相比于单机算法,并行算法的运行速度提高了14倍左右。 李帆 何洪林 任小丽 张黎 路倩倩 于贵瑞2016年环江喀斯特生态站无人机遥感植被指数数据集 被引量:3 2017年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环江站”)位于广西自治区的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域,景观异质性高,高精度地物覆盖信息获取困难。利用小型固定翼无人机挂载多光谱相机,获取了环江站4个观测场的绿、红、红边、近红波段的光谱反射率,经过影像质量控制、拼接和投影后,计算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Geo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0.3~0.5 m。结果表明,无人机植被遥感数据集成像效果好,NDVI数据质量可靠,可用于小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分析和卫星遥感植被产品的多尺度对比校正,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与常规遥感监测的尺度匹配问题。 周玉科 岳跃民 何洪林 廖楚杰 王克林关键词:无人机 NDVI 多光谱 1981~2010年中国逐月散射光合有效辐射空间数据集 被引量:1 2017年 太阳辐射中的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散射组分能够增强植被冠层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植被生产力。为准确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需要在生态系统模型中显式地加入散射PAR的影响。因此,本文系统地估算了中国1981~2010年的散射PAR逐月空间数据,并提供公开共享和下载服务,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提供基础数据。 任小丽 何洪林 张黎 张黎 于贵瑞关键词:总辐射 散射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