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亚思明

作品数:23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威海)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文学
  • 3篇诗人
  • 3篇诗学
  • 3篇汉语文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新诗
  • 2篇学史
  • 2篇语文
  • 2篇语文学
  • 2篇中国当代文学
  • 2篇散文
  • 2篇诗意
  • 2篇朦胧
  • 2篇朦胧诗
  • 2篇文学史
  • 2篇文艺
  • 2篇鲁迅研究
  • 2篇美学
  • 2篇汉语文学

机构

  • 11篇山东大学
  • 11篇山东大学(威...

作者

  • 21篇亚思明

传媒

  • 4篇新文学史料
  • 2篇文学评论
  • 2篇东岳论丛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2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南方文坛
  • 1篇文史哲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潍坊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扬子江(评论...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3
  • 6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外《今天》与“重写文学史”
2015年
一九九0年八月,《今天》在挪威奥斯陆复刊,次年注册于美国,从总第十一期开始印行于香港(一九九七至一九九九年曾一度转至台北)。虽然长期孤悬海外,但它一直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主编北岛策略性地将之定位为跨地域的汉语文学先锋杂志,而并没有成为一个海外流寓作家自娱自乐、自哀自怜的小圈子。
亚思明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汉语文学跨地域策略性
昨天与《今天》——一份刊物见证下的一段汉语文学史
2016年
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学史叙述自身深入展开的一种可能。特别是当生活和写作都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国族疆域,移民日益成为作品的中心角色或决定性人物,语言——唯有语言才是文学赖以存在的家园。因此,从"越界"和"整合"的角度出发,将一段社会变迁之叠合、文学演变之交错放置于世界性的"流散"(Diaspora)语境中予以考察,不失为文学史建构的一种富有启示性的思路。
亚思明
关键词:汉语文学文学史叙述地理意义国族中国当代文学史芒克
张枣的“元诗”理论及其诗学实践被引量:7
2015年
在当代中国诗人中,张枣可谓是用来验证新诗回归语言的最好的案例。用德国汉学家、诗人及译者顾彬的话来说,张枣“是中文里唯一一位多语种的名诗人。他不仅可以用多种语文交流,也阅读和翻译俄语、英语、法语和德语的文学。因而对他而言,用汉语写作必定意味着去与非汉语文化和语言进行辨析。这类辨析直接作用于他诗歌构图的形式和结构上。”
亚思明
关键词:诗学实践元诗汉语文化汉语写作诗人汉学家
中国鲁迅研究学会成立过程及一段小插曲——陈荒煤五封未刊信跋
2012年
1979年11月14日,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宣告成立。三十多年来,鲁迅研究学会是推动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机构,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九。年代开始,很多鲁迅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倡议进行“鲁迅研究之研究”,关于鲁迅研究的历史也纳入到鲁迅研究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直推动鲁迅研究的鲁迅研究会,自然是“鲁迅研究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亚思明
关键词:鲁迅研究陈荒煤插曲专家学者
“鲁迅研究所”提案为何夭折?--陈荒煤一封未刊信跋
2012年
1980年12月9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的陈荒煤,就“全国鲁迅研究所”成立和《鲁迅大辞典》的编撰问题致信周扬(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和胡乔木(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阐述自己的看法。在1980年代,“鲁迅研究所”是否成立,曾是鲁迅研究界学者十分关注、也是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个问题,但最终这一提案却胎死腹中;而《鲁迅大辞典》的编撰,从上马到最终出版,也经历了25年的时光。为何如此,陈荒煤这封信或许可以钩沉出答案。
亚思明
关键词:鲁迅研究陈荒煤提案中央书记处副部长
“伤痕”深处的存在主义——以《今天》(1978—1980)小说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今天》不仅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同人刊物",更确立了一种"活在当下"的存在主义的时间向度。讨论《今天》不能仅限于对其诗歌成就的肯定,应以北岛、万之、史铁生等人的作品为例论述《今天》小说的存在主义精神特质,探讨一代青年人如何绝处逢生卓然自拔,以纯粹的文学品质和文本实验求索自我救赎之路。与同期的"伤痕文学"相比,《今天》敢于正视历史深处的荒谬与虚无,以切肤之感书写个人最真实、最复杂、最鲜活、最隐秘的焦虑,并在叙述中不动声色地蕴入对时间、死亡、宿命、梦魇的思考,以自由的选择确证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
亚思明
关键词:存在主义伤痕文学
体制之内 文学之外——1949至1953年间的丁玲
2012年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但她还有一个身份容易受到忽视,那便是建国之后曾身居高位,参与了文艺体制的构建。丁玲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她用激情写作也同样投身革命,文学和政治的两套意识形态的分裂性和复杂性令她深受其苦,但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之后,已经"进入毛文体"的丁玲开始告别她的独立的文学生命。特别是在1949至1953年间,丁玲作为一名文艺官员获得体制内的身份认同,她牺牲艺术自我用以构建起来的体制的高墙令文艺界人人自危,而她本人也最终未能幸免。
亚思明
关键词:文艺体制意识形态
诗意栖居的中间地带——北岛创作与翻译文学的关系探析被引量:2
2012年
现代诗歌的成熟与演进离不开翻译文学的资源共享。例如陈敬容成功地构建了波德莱尔诗歌的革命性与中国的革命性微妙相通的中间地带,创造出了一种既能从艺术上接近《恶之花》的存在,又能从语言上照进六十年代末的地下文坛"期待视野"的汉语文体,启发了北岛等一代诗人的创作。北岛写诗之余也动笔译诗,他不仅是特朗斯特罗默的第一位中文译者,更读懂了这位在"白雪覆盖的岛屿"寻找语言的"隐喻大师"的"沉默的痛苦"。特朗斯特罗默还令北岛意识到了传统的重要性。
亚思明
关键词:翻译文学翻译文体朦胧诗波德莱尔
王鼎钧晚近杂文的风格转型——以《桃花流水杳然去》为例
2017年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王鼎钧以其丰富的散文创作推动着中国白话文学传统的革新,“当五四散文传统从大陆飘零流散之时,王鼎钧在台湾却独辟蹊径,使五四散文传统得到有力的拓展”。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若是谈“纯文学”,他总觉得必须狭义的散文;若就广义而言,
亚思明
关键词:王鼎钧桃花杂文散文创作
“世界文学”的同与异及中国的境遇被引量:3
2016年
"世界文学"源自歌德近二百年前的文学设想,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反乌托邦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这一概念不断为后世学者所解读、分析和阐发。对于中国而言,自"五四"时代开始,知识分子就在为汉语语言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流通体系作着开创性的努力。直至高行健、莫言相继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世界文学空间内部的不平等关系并未得到显著改变。为了摆脱全球文化产业链的低端地位,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复兴,中国一方面应该避免创作及研究上的"自我他者化";另一方面也应警惕全球市场驱动下的同质主义的文学倾向,努力确立"汉语语言文化"为"世界文学"的特别媒介。唯此,中国才能从"世界文学"中获利,重建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
亚思明
关键词:世界文学世界诗歌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