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全生
- 作品数:78 被引量:436H指数:14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晋方言研究史之我见被引量:3
- 2015年
- 晋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它广泛分布于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及河北、河南、内蒙古及陕西临近山西的地区。晋方言分布范围广、使用人口多、语言现象独特,自古至今,吸引了大批中外学者对晋方言进行全方位研究,成果斐然。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晋方言滥觞于20世纪初,此前关于晋方言的记录仅见于少数古文献的零星记载,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界对晋方言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晋方言的研究进入共时描写时期。本文以20世纪及其以前的研究作为晋方言研究的历史并进行客观评述,以达到鉴往知今之目的。
- 乔全生
- 关键词:晋方言
- 再论山西方言的“我咱”、“你咱”
- 我在《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见《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我咱、你咱'中的'咱'源于近代汉语的'自家',是'自家'的合音。邢向东先生认为不是'自家'的合音,而是'我/你给咱'的简略...
- 乔全生
- 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被引量:47
- 1996年
- 本文讨论山西境内方言人称代词的四个主要特点。一、人称代词单数形式的多样化和表述意义的多样性;二、人称代词复数词尾的整齐化和语音表现形式的复杂性;三、人称代词的内部屈折;四、人称代词单数的格。一人称代词单数形式的多样化和表述意义的多样性山西方言从南到北,大多数方言点的人称代词单数都有多种形式来表示,少则二三种,多则八九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述的意义均有细微差别。一般说,第一人称单数的表现形式最多,第二人称次之,第三人称最少。以下各区择选一二点为例:中区汾阳的第一人称单数有10种形式与用法、11种读音。(宋秀令1992)
- 乔全生
- 关键词:人称代词山西方言第一人称单数形式第二人称亲属称谓
- 再论山西方言的“我咱”、“你咱”
- <正>我在《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见《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我咱、你咱"中的"咱"源于近代汉语的"自家",是"自家"的合音。邢向东先生认为不是"自家"的合音,而是"我/你给咱"...
- 乔全生
- 山西汾城方言的紧喉音节被引量:8
- 1999年
- 乔全生孙玉卿吴云霞
- 关键词:喉音山西方言喉塞尾阴平
- 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被引量:2
- 2017年
- 汉语方言近百年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为汉语方音史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使汉语方音史的研究成为可能。利用各种历史文献进行方音史研究,是方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20世纪方音史研究的主要特点。历史文献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坚实基石。"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最佳方法。开展历史方音的构拟工作是汉语方音史研究的任务之一。目前,既需要对汉语方言进行更加细致的平面调查和研究,也需要以已有的历史文献和平面调查结果为基础积极开展汉语方音史的研究。
- 乔全生常乐
- 关键词:历史文献历史比较法共时研究
- 太原方言阳声韵百年来的演变被引量:3
- 2012年
- 进入二十世纪,太原方言受到了普通话的强势影响,呈现出了独特的演变方式和特点。其中阳声韵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低元音后附鼻音韵尾的增强,山咸摄洪音字和江宕摄在二十世纪初期都是鼻化韵,而在进一步的演变中,这些鼻化韵未能进一步演化为纯元音,演变为鼻尾韵;晋方言的特色进一步消失,其主要表现为梗摄三四等白读[i]的消失。
- 张洁乔全生
- 关键词:阳声韵
- 从山西大同方言看汉语拟音词的性质
- 2021年
- 本文以大同方言为切入点,在详细描写拟音词的构词形式和句法功能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大同方言拟音词的性质,进而得出结论:与其他实词一样,拟音词也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其意义是表示事件发生或进行时伴随的声音,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谓、宾、定、状、补及独立语,运行机制是转喻,即通过该声音来转喻该事件或事件的参与者。
- 刘洋乔全生
- 关键词:大同方言构词形式转喻
- 从晋方言看古见系字在细音前腭化的历史被引量:15
- 2006年
- 本文根据晋方言古见系字在细音前未腭化与已腭化的现状,讨论了晋方言古见系字开始腭化的时间,通过方言遗存和文献记载,提出了古见系字腭化的时间可能始于晚唐五代。
- 乔全生
- 关键词:细音腭化
- 方言研究在文化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意义——以山西民歌、山曲、说唱等为例
- 2019年
- 方言和地方文化互为表里。文化生态保护,是整体活态化的,方言既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研究在如何实现文化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从山西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存在形式看,方言就是非物质文化的根和魂。方言研究既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手段,也是其基础。
- 蒋文华乔全生
- 关键词:方言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